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消滅隔代教育矛盾的七條例律

明確責任與擔當

養育年幼的孩子, 是我們做父母的義不容辭的義務、責任和權利, 但不是祖父母的。 明確自己的責任和擔當, 是我們作為一個已經有了自己孩子的成年人應有的素養。 老人沒有義務為我們帶孩子, 無論是出於幫我們分擔生活壓力, 還是喜歡和孩子相處, 能幫一天, 我們都該心懷感激。 當我們抱怨老人幫我帶孩子出現的種種問題時, 其實我們忽視了一個更根本的問題, 是我們這些做父母的, 沒有負起自己的責任, 沒有守住自己的界限, 沒有捍衛自己的權利。

明確界限, 掌握主導權

Advertisiment

時常聽到一些年輕父母抱怨老人帶孩子有這樣那樣的問題, 說老人太固執, 太強勢, 自己沒辦法, 其實這只一種對自己責任的推脫。 我們都是成年人了, 連養育自己孩子的主導權都不能掌握, 能說自己是個負責任的人嗎?我們說尊重老人、關愛老人, 並不是說要絕對聽從老人。 我們聽話是因為老人的話有道理, 我們遵從的是道理;如果我們沒有遵從老人的說的話, 也不是對父母的背叛, 而只是對他們話中的道理不認同吧。 當我們抱怨老人固執和強勢時, 其實是在說自己沒有原則和界限, 做不了自己生活的主人, 從這個意義上, 不僅是教育孩子有問題, 整個人生都是有問題的。

接納人生的不完美

說起對孩子無條件的接納,

Advertisiment
很多媽媽能做到或至少在盡力做。 那我們對待老人, 為什麼就常常刻薄, 要求那麼高呢?即使不考慮父母年老的問題, 我們是否也該想想, 自己就完美嗎?自己帶孩子問題就一定少嗎?其實, 我們抱怨的很多問題不是因為老人帶才出現的, 只是孩子到了某個特定階段表現出的身心發育特徵而已, 而我們卻因為自己的無知和偏見把這些問題都歸咎于老人。 每個人都是通過感受、理解自己的方式去感受、理解他人的。 我們與孩子或老人的關係本質上正是我們與自己關係的一種投射。 所以, 真正的接納老人正是我們能接納自己的體現, 而如果我們做不到接納老人, 那也不可能給孩子無條件的接納和愛。

關係重於教育、包含教育

Advertisiment

和諧的家庭環境不僅為教育孩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這種氛圍本身就是一種教育。 看到很多父母急著把年幼的孩子送進各種學習班、早教班、或者整日諄諄教導做人的道理。 殊不知, 我們如何對待自己的父母和伴侶, 做事的方式, 交流的語氣等, 要比那各種班和道理對孩子的影響更大, 也更重要!這會影響甚至決定孩子以後以什麼樣的態度來理解這個世界, 面對自己的人生。 我們如何對待父母, 孩子都會看在眼裡, 將來他也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我們。 如果我們自己不接納和尊重父母, 孩子又怎麼尊重老人, 尊重我們呢?

教育是管理自己, 不是要求他人

年青一代父母, 之所以抱怨老人帶孩子會帶來諸多問題,

Advertisiment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 就是對自己缺乏自信。 自己本身都做不好自我管理, 分不清自己和孩子的界限, 盲目給孩子定規矩, 不是溺愛嬌慣, 就是打罵訓斥, 更可悲的是自己還不自知, 於是出現了一種奇特的現象:一些父母對自己養育了5~6年的孩子身上的諸多問題視而不見, 而孩子去爺爺奶奶家幾個月, 就把孩子身上出現的所有問題都歸咎于老人的教育方式不當。 捫心自問, 客觀嗎?教育在我眼裡, 從來就不該是責備老人, 責罰孩子, 而是管理自己。 如果父母真的做到了, 即使你只是每天晚上和週末陪孩子, 但只要這種陪伴是有品質的, 孩子所能感受到的來自你的力量和引導都是強大的, 那老人對孩子的不良影響,
Advertisiment
真的沒你想像的那麼大。

接納差異, 不抱怨, 不強求改變

無論我們是否認同老人的觀點, 都要給予接納。 接納不是認同, 而是對老人觀念、性情、習慣的尊重。 我們沒有權利苛求老人去做出改變來適應我們, 以我們的理念和方式教養孩子。 如果婆媳對孩子的教育分歧很大, 就盡力讓孩子的爸爸來做老人的工作, 這也是做丈夫和兒子義不容辭的責任。 我認為涉及大的原則的問題, 會和父母去溝通, 但也只是點到為止, 而不會強求老人一定按我的意志去做。 以我的觀察和理解, 隔代教育問題的表像是養育孩子的理念、方法的分歧, 本質是兩代人價值觀、性情、習慣等方面的差異。 問問我們自己, 這些是能輕易改變的嗎?我們三四十年歲月所形成的觀念、習慣都改變不了, 讓一個六七十歲的老人去改變,現實嗎?如果真的退一步說,一定要一個人改變的話,那也是我們,而不是老人。所以,我可能會堅持自己的做法,但對老人不當的做法,不抱怨,不強求改變。

借助專家之口

這是我規勸父母的一種常見手段。無論人多大的年紀,都會覺得子女是孩子,但對專家、學者的話,反而會更在意。遇到一些大分歧,我會把一些專家的訪談節目,或報紙雜誌上相關報導找來給父母看看,他們雖然嘴上很少認錯,但我發現以後對於類似的問題,還是有所改進的。

讓一個六七十歲的老人去改變,現實嗎?如果真的退一步說,一定要一個人改變的話,那也是我們,而不是老人。所以,我可能會堅持自己的做法,但對老人不當的做法,不抱怨,不強求改變。

借助專家之口

這是我規勸父母的一種常見手段。無論人多大的年紀,都會覺得子女是孩子,但對專家、學者的話,反而會更在意。遇到一些大分歧,我會把一些專家的訪談節目,或報紙雜誌上相關報導找來給父母看看,他們雖然嘴上很少認錯,但我發現以後對於類似的問題,還是有所改進的。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