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注意!別讓補償心理變成溺愛的理由

很多家長在自己年幼的時候過得不夠開心幸福, 或者是成長的道路上有某一方面做得不夠好的, 為此他們就會希望在孩子的身上不要重蹈覆轍, 不要走上自己同樣的冤枉路。 這就是家長補償心理的表現, 可是正是這種心理, 將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影響。

一、家長常見的補償心理

1.自己曾經得不到的都要讓孩子得到

作家長的這一代人, 以前的生活並沒有現在的生活如此寬裕, 可能小時候家裡生活拮据, 自己想要什麼, 父母並不能夠滿足自己, 對家長來說, 這是他心裡一直的遺憾。 因此自己有了孩子以後,

Advertisiment
就希望把這些曾經想要卻要不到的東西全部給予孩子, 這種看似滿足孩子的現象, 其實是家長在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2.沒時間陪孩子, 所以什麼都滿足孩子

現在很多家庭都有一定的生活經濟壓力, 所以家長都是忙於上班賺錢, 很少有充足的時間去陪伴孩子成長, 因此家長認為沒有時間陪伴孩子, 就要盡可能什麼都滿足孩子, 只要孩子想要的都讓他得到。

3.孩子有不幸遭遇, 家長對孩子有愧疚

孩子出生後身體帶有某些疾病或者殘疾困擾, 又或者是家長之間屬於離異狀態的, 家長覺得對孩子有愧疚感, 認為自己有對不起孩子的地方, 所以就要儘量補償孩子, 滿足孩子。

二、家長補償心理的壞處

1.家長的補償心理,

Advertisiment
孩子無法接受

家長對孩子有補償心理, 可能會反而讓孩子無法接受。 因為家長想要得到的東西、喜歡的感興趣的東西, 可能並不是孩子想要的。 所以家長把這些都強加給孩子, 會讓孩子反而心生反感, 這也是不尊重孩子的一種做法。

2.家長的補償心理, 溺愛孩子成性

家長的補償心理, 平時對孩子是有求必應的, 那麼會導致孩子溺愛成性, 對孩子的人生觀和金錢觀都造成了錯誤的教育影響。

三、家庭教育的注意事項

1.不要以孩子為中心

家庭教育是不可以完全以孩子為中心的, 應該以一種平等的身份地位去陪伴孩子成長。 如果以孩子為中心, 他就會在溺愛中成長, 不利於孩子的身心發育。

2.不要一手包辦

Advertisiment

孩子在有行為能力的那一刻開始, 就必須鼓勵和引導孩子學習獨立性, 讓孩子從小就養成了自理自立的好習慣。

3.不要有求必應

孩子要求得到的東西, 家長要有原則性地衡量是否可以買, 是否有必要買, 買了有什麼作用。 盲目地滿足孩子的需求, 這無疑是害了孩子。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