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比薩斜塔下“真實的謊言”的故事

1 比薩斜塔下“真實的謊言”的故事

伽利略拿著兩個重量不一樣的球, 來到比薩斜塔上。 塔下面已經有很多人在圍觀。 在一片驚呼聲中, 他們緊緊地盯著伽利略, 他手裡那兩隻球同時從塔頂下落。 “是一起著地的。 ”人們大聲喊起來。

這個故事是我上小學的時候, 在課堂上聽老師講的。 現在, 我知道, 這個伽利略晚年的學生維安尼在寫伽利略傳記中提到的故事, 不過是個謊言。

《科學的歷程》為我們打開了科學真實的歷史過程。 對於這件事, 《科學的歷程》這本書談到, 經過科學史家的考證表明, 沒有任何理由顯示伽利略做過這一實驗,

Advertisiment
伽利略本人對這個實驗也從來沒有提起過。 在伽利略之前, 倒是有人做過這樣的實驗。 1856年, 荷蘭物理學家斯台文使兩個大小不同、重量比為1比10的鉛球, 從30英尺的高度下落, 結果兩個球幾乎同時落在地面上的木板上。 伽利略也許聽說了這個實驗, 可能也親自動手做過, 但是, 結果可想而知。

事實是, 一位亞里斯多德派的物理學家為了反駁伽利略, 倒真的是在1612年在比薩斜塔做了一個實驗, 結果是相同材料但重量不同的物體並不是同一時刻到達地面的。 伽利略對此有一個辯護, 意思是說, 重量1比10的兩個物體下落時只差很小的距離, 可是亞里斯多德卻說差10倍, 為什麼忽視亞里斯多德派如此重大的失誤,

Advertisiment
卻盯著我小小的誤差不放呢?這個辯護也可以說明, 伽利略並沒有在比薩斜塔上做過那個著名的判決性實驗, 他要是做了這個實驗, 那就是自討苦吃。

但是, 伽利略的學生為什麼要編造這個謊言呢?看了該書的第18章對近代科學方法論的介紹, 我突然有了領悟。 真正代表近代科學方法論精神的, 是伽利略和牛頓。 伽利略最先宣導並實踐了“實驗加教學”的方法。 但是, 伽利略的實驗並不是培根意義上的觀察實驗, 而是理想化的實驗。 地球上的任何力學實驗都不可能避免摩擦力的影響, 但要認識基本的力學規律, 必須首先從觀念上排除摩擦力。 只有這種理想化的實驗才可能與教學處理配套。

原來, 這個實驗不過是一次頭腦中的“理想實驗”。

Advertisiment
就一個理想實驗來說, 它當然是真實的。 這就是所謂的“真實的謊言”吧。

“讀史使人明智。 ”這是該書作者吳國盛寫作這本書的一個重要目的。 他說, 科學故事也許能誘發孩子對神奇的科學世界的嚮往, 但是, 對正規的理科學習並沒有多大的幫助, 倒是相反, 一些以訛傳訛的傳奇故事, 對於深入理解科學理論是有害的。 因此, 他要寫一部嚴肅的科學史的普及讀物, 這有助於理科教學, 有助於理解科學的發展, 有助於理解科學的社會角色和人文意義。 但我覺得, 一旦我們真正地瞭解了科學的歷史, 意義決非僅此而已。

2 比薩斜塔下“真實的謊言”的故事點評

“讀史使人明智。 ”這是該書作者吳國盛寫作這本書的一個重要目的。

Advertisiment
他說, 科學故事也許能誘發孩子對神奇的科學世界的嚮往, 但是, 對正規的理科學習並沒有多大的幫助, 倒是相反, 一些以訛傳訛的傳奇故事, 對於深入理解科學理論是有害的。 因此, 他要寫一部嚴肅的科學史的普及讀物, 這有助於理科教學, 有助於理解科學的發展, 有助於理解科學的社會角色和人文意義。 但我覺得, 一旦我們真正地瞭解了科學的歷史, 意義決非僅此而已。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