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母子關係密切能讓孩子擁有信心和勇氣

按照客體關係心理學的觀點, 人從生到長, 需要經歷共生、分離、個體化的過程, 然逐步地個性化、社會化並再社會化的:0~1歲為共生階段, 1~3為分離階段, 3~6為個體化階段。

共生是指嬰兒降生後, 與母親的一體性, 即與母體的不可分割性嬰兒呱呱墜地至1周歲, 與母親一體、共感, 不分彼此, 嬰兒會隨著母親的情緒、情感變化而變化, 並通過母體感知外部世界並與周圍環境互動著, 沒有任何的自我保護和防禦能力。 在嬰兒一歲以前, 母親與其保持親密長期而又穩定的哺乳和親子關係是十分必要的。

新行為主義的代表人物、模仿心理學家班杜拉認為,

Advertisiment
人的自我效能感有四個重要來源, 一是行為成就, 二是替代經驗, 三是生理喚起, 四是言語勸說。

而行為成就的獲取初始于嬰兒時期與母親的互動。 效能感就是我們尋常百姓所說的信心和勇氣, 讓自己的小寶寶滋生更多的信心和勇氣則是每個家長所期望的, 也是孩子前行的保障和支撐。

人的心智產生於動作, 遊戲等親子活動能夠很好地讓嬰幼兒做更多的有效運動, 這一切的達成或實現是離不開母親的參與和呵護的。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