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正確理解孩子的好奇心和學習行為

四歲的小黛又去拿桌上的玻璃冷水瓶, 準備為自己倒一杯冰水。 奶奶嚇壞了, 一個箭步跨過去, 伸手就將她手中的瓶子搶過來。 奶奶一邊找個安全的地方擺放瓶子, 一邊數落小黛:“叫你不要碰這種容易碎的東西, 你忘記了上次還打碎了一個瓷碗, 好在沒有劃傷手指。 ”

當奶奶好不容易把冷水瓶放在高高的冰箱上, 小黛手裡已經拿了一個玻璃杯。 奶奶一轉身, 看見了這個動作就要制止。 見奶奶要過來搶杯子, 小黛一著急, 抓著杯子就往身後藏去, 因為動作太快, 一不小心碰到桌角, 杯子落到地上, 摔成碎片。

Advertisiment

“哎呀!”奶奶一聲驚呼, 連忙沖過去, 先把小黛拉到一邊, 又叫爺爺趕快來把玻璃碎片清理掉。 奶奶對著小黛嚷著:“告訴你不要碰吧!你看, 又打碎了!”

小黛被大人嚴肅的神情嚇住了, 不禁哇哇哭了起來。

小孩子出於好奇使用大人的東西, 或是想像大人一樣做某些事, 卻因為可能存在的危險而被大人阻止。 大人們自以為這是對孩子的保護, 而孩子所得到的資訊卻大不一樣。 他們可能認為大人把自己當成靠不住的人, 或者在大人眼裡, 他們更重視那些可能被弄壞的物品。 不論是哪一種, 都會讓孩子脆弱的自信心受到打擊, 而他們樂於學習\勇於探索的精神也會大受打擊。

正確的做法是什麼呢?讓我們繼續上面那個故事。

Advertisiment

小黛並沒有從上次的事件中記住教訓。 過了一天, 她又忍不住把手伸向了桌上亮晶晶的玻璃杯。

奶奶連忙要過去阻止:“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叫你不要碰你偏要碰?”

媽媽卻攔住了奶奶, 走到小黛身邊蹲下來, 和顏悅色地對她說:“你是想喝水嗎?”

小黛點了點頭。

“喜歡這個杯子嗎?”

小黛又點了點頭。

“爾知不知道, 這個杯子是玻璃做的, 、玻璃要是掉在地上, 會打碎的, 玻璃的碎片會劃傷小黛的手。 ”媽媽說著, 拿出一片昨天打碎的玻璃, 在一張紙上劃了劃, 紙上出現了一道長長的痕跡。 媽媽又說:“你看紙都會被劃爛, 要是劃在小黛手上, 皮膚也會爛, 會流血, 會很疼的。 ”

見孩子還是拿著杯子不願意放手, 媽媽又說:“那小黛要是不想打碎杯子,

Advertisiment
不想被劃傷的話, 就要這樣拿杯子……”她輕輕抓著小黛的手, 教她用雙手捧住杯子, 又調整了一下捧杯子的位置。 “玻璃杯是很光滑的, 這樣拿, 杯子就不會掉在地上了。 ”

小黛握緊杯子, 喝了一口水, 然後穩穩地把杯子放在桌子上。 媽媽又對她稱讚道: “小黛真聰明, 會拿杯子了, 不如, 你給爺爺奶奶也一人倒一杯水吧!”

“好啊!”小黛連連點頭。 媽媽拿了兩隻玻璃杯, 各倒上半杯水, 讓小黛放到爺爺奶奶面前的桌上。

小黛果然先捧了一杯給爺爺, 又捧了一杯給奶奶, 動作小心又穩當。 大家都誇獎小黛是能幹又懂事的好孩子。 此後, 小黛打碎東西的幾率就大大降低了。

孩子有模仿大人的天性, 以及希望自己像大人一樣行動的心理。

Advertisiment
只是, 年幼的孩子因能力所限, 會把大人看來很簡單的事情做砸了。 作為父母, 如果一味地阻止他們學習和嘗試, 雖然是出於保護孩子的目的, 但結果不是讓孩子感到沮喪, 就是讓孩子產生對抗行為。

因此, 父母要正確理解他們的好奇心和學習行為, 並教導他們探索的方法, 幫助孩子建立“我能學會”、“我做得到”的信心。 這對於塑造一個聰明好學的孩子是有益無害的。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