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正確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哪些

養生之道網導讀:

正確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哪些?孩子是祖國的未來, 教育好孩子是做家長的責任, 那麼正確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哪些呢?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

1、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不可代替的教育者

0-6歲是孩子品質及良好習慣形成的關鍵時期。 兒童生命的最初兩年, 是與父母建立牢固情感紐帶的關鍵期, 是兒童未來心理成長並與他人建立信任和愛的關係的基礎。

Advertisiment

所有關於生命知識的50%, 是在生命的第一年學習的, 生命的第二年, 學習25%, 這裡的生命知識主要是指愛的能力和情感的發展。

2、如果想要改變孩子的行為, 父母應先改變自己

教育孩子就是教育自己的一個過程, 孩子的不良行為, 往往是從環境或父母那兒直接傳授下來的。 樹立榜樣來教育是發展孩子道德行為的最可靠的辦法。

3、培養兒童的靈性品質其重要性遠遠超過智力開發

Advertisiment

靈是樹, 心智是果;靈是燈, 心智是光。 人的智力是靈性品質的反射。 如果只注重技能的培養(如各種五花八門的早期智力開發興趣班), 而忽視兒童的精神品質的培養, 只能是本末倒置, 孩子長大成人後, 他們的人格就會有缺陷, 道德發展受到阻礙。

4、合理的管束

管束孩子是告訴他們行為的標準, 即什麼樣的事情可以去做, 什麼樣的事情不能做。 管束要有權威:當孩子可能要犯錯誤, 我們不得不進行管束的時候, 一定要有權威性。 讓孩子知道你是嚴肅的, 而且你們提的要求是將伴隨懲罰或獎賞的。 合利地限制孩子可以培養孩子的紀律觀念, 當然, 對孩子的管束必須是負責任的。 而且要告訴孩子你提出要求的原因。

Advertisiment
和孩子的爸爸保持一致性:父母在管束孩子時保持一致, 這樣孩子可以建立統一的行為標準。 即使對爸爸的管束有異議, 也最好在以後孩子不在場時, 再與他進行討論。 這樣做, 也可以樹立起父母雙方的權威性。 不要懲罰得太多:不可從生理和心理上虐待孩子, 要把孩子管好, 上策就是對他好的表現進行獎勵。

5、用積極鼓勵的方法, 使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價值觀

父母需要主動地將基本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教給孩子。 以便於孩子在社會上成長。 當然, 在這方面, 身教勝於言傳, 我們可以做孩子的好榜樣。 創建良好的家庭氛圍是很重要的。 因此, 我們不可以讓孩子去做我們不願意的事, 也不可以自己做一套, 讓孩子去做另一套。

Advertisiment
只有我們以身作則, 注重孩子價值觀與禮貌的培養, 才能教育出品德高尚的下一代。

高自我價值觀的人具有三個“能力”:我有能力;我能與周圍的人交往;我能隨時隨地為他人的幸福作出貢獻。 相信自己有學習和成長的潛能, 發展出勇氣、信仰、自信、信賴生活和他人等等品質。 反之, 低自我價值觀是一種對自我的消極認識, 自責、羞辱、憤怒、憎恨等毀滅性☆禁☆感覺始終伴隨一生。

教育孩子最有效的懲罰方式

1、事先把合理的懲罰後果告訴孩子

對於孩子的不良行為給予一定的處罰, 能夠使孩子明白行為和後果的關係, 同時也可以教會他什麼是責任--承擔這個後果就是他的責任。 著名教育專家蒙謹認為, 如果父母決定使用這種處罰方式,

Advertisiment
那麼最好事先向孩子解釋清楚後果將是什麼, 給孩子一個明確的警告。

然而, 有時我們對孩子的行為並不能先知先覺, 那該怎麼辦呢?合理的反應是, 看到孩子有了不好的行為, 父母就必須針對這個行為想出一個適度的處罰結果, 然後馬上執行, 決不能緩行。

2、失去某些特別待遇

你的孩子是否也有他最喜歡的一些特別待遇呢?比如看哪一個動畫片, 玩某個玩具, 或者想晚上9點上床睡覺而不是8點半?如果有, 一旦你的孩子有了不好的行為, 你也可以剝奪這個特權。 但是, 父母一定要慎重, 不要一次剝奪太多, 時間過長。

對於那些6歲以下的孩子, 使用這種處罰方式僅限於1天, 而不是一個星期, 甚至更長時間。 1天的處罰是讓孩子每天都約束自己,知道該如何選擇,是選擇和同伴打架呢,還是選擇和睦相處。處罰時間不宜過長的另一個原因是,通常父母在幾天過後就心慈手軟了,這就會危害到處罰方式的有效性了。

3、事不過三

如果想讓孩子事先認識到一個重大的必須承擔的後果,比如得不到他最喜歡的玩具,失去他的最愛,那麼“事不過三”處罰方式的效果就會更好。每次孩子調皮搗蛋了,不必說教,只要告訴他:“我們都不該打人。這是第一次!”,然後明確警告孩子重大的後果是什麼。當他下一次又打人的時候,就告訴他:“這是第二次!”,第三次打人的時候,告訴他:“這是第三次!”,然後馬上實施預先警告的那個處罰。

4、對於好的行為有所獎勵

有的父母把獎勵方法和畫3個笑臉的方法結合起來了:他們先把一些獎勵品放在盒子裡,如果一天下來三個笑臉全都被畫了叉,就拿走一個獎勵品。目的是讓孩子有一種渴望,期望自己一天的行為使所有獎勵品都完整無缺。總而言之,無論父母選擇哪種獎勵方法,都必須確保獎勵的物品適宜孩子的年齡,而且能夠足夠吸引孩子從而約束自己的行為。最重要的一點是,在給孩子獎品的時候,不要忘記表揚他的好的行為。

5、對於不好的行為開罰單

如果孩子的年齡足以使他明白好的行為會有獎勵的含義,那麼他也就會懂得自己要為不好的行為支付罰金。通常5歲以上的孩子就可以接受金錢的獎懲方法了。著名教育專家蒙謹認為,孩子們非常渴望能夠用自己的錢去買玩具,所以這種方法也很有效果。

6、追加一些家務活

有的孩子會為了躲避他不喜歡的家務活,就選擇服從于父母的規矩,表現得很合作。6歲的小青就屬於這一類的孩子。每次他一有不好的行為,他的媽媽就會要求他:“過來,把垃圾袋套在垃圾桶上。”或者讓他負責拿簸箕,一起掃地。

當然,給孩子加的家務活要與他造成的後果相聯繫比較好,別讓孩子認為家務本身是一種懲罰。也可以讓孩子做一些他以前沒有做過的家務,當作對他不良行為的一種懲罰。

7、引導孩子把注意力轉換到其他事情上

有時候,父母把孩子帶走,離開當時的處境,反而能夠使他冷靜下來,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一旦孩子犯錯,有些父母就喜歡針對問題喋喋不休地說教。與其這樣,還不如帶他出去走走,換個環境。走一段時間過後,再告訴他:“我很愛你,但是我決不允許你打人。”

1天的處罰是讓孩子每天都約束自己,知道該如何選擇,是選擇和同伴打架呢,還是選擇和睦相處。處罰時間不宜過長的另一個原因是,通常父母在幾天過後就心慈手軟了,這就會危害到處罰方式的有效性了。

3、事不過三

如果想讓孩子事先認識到一個重大的必須承擔的後果,比如得不到他最喜歡的玩具,失去他的最愛,那麼“事不過三”處罰方式的效果就會更好。每次孩子調皮搗蛋了,不必說教,只要告訴他:“我們都不該打人。這是第一次!”,然後明確警告孩子重大的後果是什麼。當他下一次又打人的時候,就告訴他:“這是第二次!”,第三次打人的時候,告訴他:“這是第三次!”,然後馬上實施預先警告的那個處罰。

4、對於好的行為有所獎勵

有的父母把獎勵方法和畫3個笑臉的方法結合起來了:他們先把一些獎勵品放在盒子裡,如果一天下來三個笑臉全都被畫了叉,就拿走一個獎勵品。目的是讓孩子有一種渴望,期望自己一天的行為使所有獎勵品都完整無缺。總而言之,無論父母選擇哪種獎勵方法,都必須確保獎勵的物品適宜孩子的年齡,而且能夠足夠吸引孩子從而約束自己的行為。最重要的一點是,在給孩子獎品的時候,不要忘記表揚他的好的行為。

5、對於不好的行為開罰單

如果孩子的年齡足以使他明白好的行為會有獎勵的含義,那麼他也就會懂得自己要為不好的行為支付罰金。通常5歲以上的孩子就可以接受金錢的獎懲方法了。著名教育專家蒙謹認為,孩子們非常渴望能夠用自己的錢去買玩具,所以這種方法也很有效果。

6、追加一些家務活

有的孩子會為了躲避他不喜歡的家務活,就選擇服從于父母的規矩,表現得很合作。6歲的小青就屬於這一類的孩子。每次他一有不好的行為,他的媽媽就會要求他:“過來,把垃圾袋套在垃圾桶上。”或者讓他負責拿簸箕,一起掃地。

當然,給孩子加的家務活要與他造成的後果相聯繫比較好,別讓孩子認為家務本身是一種懲罰。也可以讓孩子做一些他以前沒有做過的家務,當作對他不良行為的一種懲罰。

7、引導孩子把注意力轉換到其他事情上

有時候,父母把孩子帶走,離開當時的處境,反而能夠使他冷靜下來,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一旦孩子犯錯,有些父母就喜歡針對問題喋喋不休地說教。與其這樣,還不如帶他出去走走,換個環境。走一段時間過後,再告訴他:“我很愛你,但是我決不允許你打人。”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