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新生兒易驚嚇反射症狀

嬰兒易驚嚇

傳統的說法 

一些老人認為, 新生兒怕聲響, 易受驚嚇, 所以坐月子的寶寶應該在非常安靜的壞境下才行。 很多人把月子期間媽媽和寶寶的房間弄得靜悄悄的, 連走路都會小心翼翼, 生怕把寶寶驚嚇到, 其實這是不科學的, 太安靜反而影響寶寶的神經系統發育。

新生兒“驚跳”現象

寶寶在入睡或清醒時, 在聽到響聲後肢體會快速地抖動幾下。 有時從熟睡中驚醒, 睜開眼睛, 身體震顫或是輕微的抽搐、哭鬧、兩手臂、手掌、兩腳、腳趾都向外伸張。 看起來像被驚嚇了一樣, 這就是新生兒的“驚跳”現象,

Advertisiment
是正常的生理現象。 這是一種“自我保護反應”, 用來應對或防禦外界的侵害。 大人其實也有驚嚇反射, 只是需要更大的刺激才會激發出來。

新生兒“驚跳”的原因

其實寶寶在剛出生就可以聽到聲音了。 但寶寶大腦皮質功能尚未發育完善, 外界的聲音從聽神經傳入大腦神經中樞時, 神經衝動可以同時波及到控制四肢肌肉的神經纖維上, 引起寶寶的抖動。 這種現象隨著寶寶長大, 神經系統發育成熟、對外界刺激適應後會逐漸減緩或消失。

需要特別注意的情況

新生兒的“驚跳”出現以下症狀應特別注意:

六個月以上的寶寶若仍有明顯的驚嚇反射, 可能是大腦的神經系統有問題。 驚嚇反射若非左右對稱, 如一雙手臂沒有反應,

Advertisiment
可能是那雙手有問題, 出生寶寶最常見者為“臂神經叢受傷”, 或是鎖骨骨折。 驚嚇反射應為暫時性的, 約數秒鐘即會消失, 若有持續的全身震顫不止, 則非正常現象。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