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提防內分泌異常引起的流產

對於孕早期黃體功能不全的孕婦可以給予外源性孕酮如黃體酮, 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替代, 直至胎盤形成。 我們在臨床上, 常常使用西藥、中藥結合治療, 效果比較理想, 中藥常常使用促排卵膠囊等。

(1) 黃體功能不全與流產:排卵後卵巢中正常黃體的形成決定於以下條件:排卵前卵泡內有足量的顆粒細胞。 這些顆粒細胞有分泌孕酮的功能。 卵巢的顆粒細胞和卵泡膜細胞有對促性腺激素產生反應的受體。 如果以上條件不具備, 就可能導致黃體功能不全, 導致血清孕酮水準低下。 高濃度孕酮對增大的子宮起著明顯的鎮靜作用,

Advertisiment
對早期妊娠的支持十分重要。 而血清孕酮水準低下則是習慣性流產的主要內分泌因素。 血清孕酮的檢測可提供一種評價黃體期及早孕時黃體功能不全的方法, 也可作為對黃體功能不全治療效果的監測手段。

黃體功能不全常因排卵前卵泡發育異常, 造成雌二醇分泌不足。 在增生期, 由於卵泡分泌雌二醇不足, 致使子宮內膜發育遲緩。 排卵後, 由卵泡發育而來的黃體分泌雌二醇功能仍未得到改善, 使孕激素不能充分作用於子宮內膜, 更加重了子宮內膜發育不良, 致使胚胎著床受到障礙而流產。

(2) 促卵泡成熟素不足與流產:促卵泡成熟素是卵泡成熟不可缺少的激素, 習慣性流產的患者常表現為卵泡早期和中期促卵泡成熟素水準較低,

Advertisiment
或黃體生成素/促卵泡成熟素的比值偏低, 這種促卵泡成熟素的不足可能與黃體生成素釋放激素分泌異常有關, 因黃體生成素釋放激素的脈衝頻率增加, 使黃體生成素脈衝頻率增加, 卻使促卵泡成熟素分泌減少, 故對反復流產患者應于卵泡早期常規檢測促卵泡成熟素。

國內外研究證實, 在卵泡期僅需低濃度的黃體生成素。 如卵泡中期黃體生成素值升高(超過10國際單位/升), 可導致不孕, 或妊娠率降低及早期流產。 黃體生成素值升高引起自然流產的機制不明, 可能與其改變卵泡激素環境(主要是雄激素環境), 或過早影響卵泡, 引起卵母細胞過早成熟有關。

Advertisiment

(3) 性激素失調與流產:雄激素是雌激素合成的前體, 故是女性生殖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激素。 但雄激素產生過多, 可致卵泡發育停滯。

雄激素過高, 腺外轉化為雌酮增加, 使雌酮和雌二醇的比例失常, 雌酮持續較高水準, 導致黃體生成素過多分泌, 改變黃體生成素/促卵泡成熟素的比值, 有異于同期的正常水準, 致使胚胎著床受到障礙。

(4) 催乳素水準過高與流產:催乳素是卵泡發育成熟的必要物質, 黃體發育的必要激素, 也是促性激素的主要調節劑。 孕酮能促進催乳素的釋放, 而催乳素又是孕酮產生及黃體功能維持的先決條件。 偏高的催乳素水準也可能與不明原因的習慣性流產有關。 所以, 習慣性流產患者應常規檢測催乳素。

Advertisiment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