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怎樣為孩子打下堅實的基礎

有觀點認為, 孩子在幼年時所表現的能力, 比智力或學習成績更能預測他們的未來。 而能力是培養的, 對幼兒而言, 應著重培養以下幾種能力:
一、創造能力
創造能力潛藏在每個孩子身上, 甚至3~4歲的幼兒都具有一定的創造性。 家庭作為兒童教育的重要場所, 開發和培養孩子創造能力的任務尤為艱巨。 如果能夠及時、科學地進行開發、培養, 孩子的創造能力就會得到理想的發展。
培養孩子的創造能力, 父母要呵護孩子的好奇心, 鼓勵他提問題, 最重要的是培養他的發散思維能力, 鼓勵他異想天開、標新立異。

Advertisiment

在日常生活中, 可以通過以下方式鼓勵孩子發散思維。
1、教孩子想辦法解決問題。 比如, 給孩子講故事:小熊要去小河對岸看望姥姥, 走到河邊, 它發現小木橋斷了, 小熊怎樣才能過河呢?讓孩子想辦法, 想得越多越好。 又比如, 把一塊小積木放進一個手伸不進去的瓶子裡, 要求孩子在不翻倒瓶子的條件下, 想辦法把積木從瓶中取出來。 孩子想的辦法越多, 越合理越好。 這樣既使孩子解決問題, 又使他的發散思維得到了訓練。
2、根據故事開頭編結尾。 例如, 給孩子講故事《救小黑兔》:一天, 兩隻小兔(小白免和小灰兔)正高高興興地在草地上玩, 忽然, 從不遠處的井裡傳來“救命呀”的呼叫聲, 小白兔和小灰兔急忙跑到井邊, 只見小黑兔在井底下嚇得直哭。
Advertisiment
小白兔著急地對小灰兔說:“咱們得趕緊想辦法把小黑兔救出來。 ”它們會用什麼辦法救出小黑兔嗎?
3、動手改變事物的形狀等。 “創造就是把已知的經驗重新組合, 產生具有新價值的東西。 ”改變事物原來的形狀、顏色、氣味、形式、運行方式、因果關係等, 也可以產生創造。 例如, 孩子用水粉畫畫時, 可以讓他試試把不同顏色的水粉進行搭配創造出新顏色;給他一個圓形物體, 要求他在圓形物體上加上其他物體使之成為一種新的物體等等。 又如, 可以帶孩子去商店, 讓他仔細地觀察各種造型別致、形狀不同、花紋漂亮的花瓶, 然後, 父母在孩子面前像變魔術似的用一張張彩色紙剪出一個個奇特的花瓶,
Advertisiment
以激發孩子剪花瓶的願望, 然後給孩子一些彩色紙, 讓他通過自己的思考, 剪出的花瓶比媽媽剪的更漂亮, 通過他一次次對圖案的設計、色彩的搭配和技法的掌握, 激發他創造意識和審美情趣, 有助於打開他的創造思路。
二、決策能力
對未來的行為確定目標, 並從兩個以上的方案中選擇一個合理的方案。 這種決策能力必須從小培養。
培養孩子決策能力的關鍵是讓孩子自己做決定。 兒童擁有自己獨特的世界, 因此, 父母應尊重孩子在興趣選擇、價值判斷等方面享有的權利。 如果父母管束過緊、干涉過多, 強迫孩子服從自己的要求, 就會阻礙他的個性發展, 使他的潛在能力得不到發揮, 最終成為一個循規蹈矩、缺乏獨立自主性的人。
Advertisiment
所以, 父母要以最大的信任、必要的指導和最低限度的幫助, 促進孩子獨立自主性的發展。
例如, 搬了新家, 父母打算給孩子換一張彩色的兒童床, 可是孩子並不喜歡彩色床, 他希望父母給買木制兒童床。 而木制兒童床又有多種款式, 有普通的

單層床、有分上下鋪的雙層床、有分上下鋪並帶有滑梯的床、有上面是床下面可放五鬥屜和推拉式書桌並帶梯子的床, 還有上面是床下面可放五鬥屜並帶有滑梯的床。 這些款式中買哪種更理想呢?這時如果父母給孩子機會, 讓他在眾多的款式中學會自己選擇, 對於他決策能力的培養無疑是有益處的。 具體做法是父母與孩子一起對每款床的功能、價格、安全性、佔用空間、是否方便活動、是否便於整理等進行比較、分析、綜合、判斷,

Advertisiment
最終選出一個較滿意款式的床。
三、組織能力
一群孩子分成了兩組, 他們準備用積木進行搭塔比賽。 誰把塔搭得又高、又穩、又快、又漂亮, 誰就獲勝。 活動開始後, 一組孩子急於搭塔, 他們取來大小不同的積木, 一個個爭先恐後地往上加, 眼看就要搭到塔尖了, 突然, 大大小小的積木散落在地上。 而另一組孩子活動開始後沒有急於搭塔, 他們圍成一圈商量, 決定用大積木搭塔底, 中等積木搭塔身, 小積木搭塔尖。 有人負責運積木, 有人負責搭塔, 有人負責給搭塔的夥伴遞積木, 有人負責保護塔, 塔很快就搭成了。 這個例子說明, 掌握組織能力不僅有利於孩子順利進行遊戲活動, 與夥伴友好相處,而且有利於他將來在組織中有效地實施領導能力。
讓孩子操辦活動是培養他組織能力的最佳方式。優優過幾天就滿六歲了,她準備舉辦一個生日晚會,但她又不知道怎樣組織,為此她向媽媽請教。媽媽首先幫她列了一張邀請參加生日晚會的小夥伴的名單,並根據他們的特長安排節目內容。優優算了算一共有五個小夥伴,佳佳朗誦不錯,就讓他當主持人並朗誦《靜夜思》;童童跳舞好,讓她來一個“脖子扭扭,屁股扭扭”;冉冉會唱歌,就由她領唱《生日歌》作為壓軸節目;牛牛電子琴彈得不錯,就由他當音樂伴奏。優優自己會講故事,還可以為小夥伴服務,給他們倒水、切生日蛋糕。就這樣,在優優的策劃和組織下生日晚會進行得井然有序,優優過了一個難忘的生日。通過實踐活動,孩子可以認識到每個人才能各異、秉性不同。擔任每個職位的人,不一定都要選擇同樣精明能幹的人。要想有效地實現目標,就必須懂得對人才的合理調配和組合。
因此,父母應多給孩子提供機會,孩子正是在這樣的實踐活動中鍛煉了組織能力。
四、人際交往能力
協調人際關係的能力應從小通過社會性發展來培養,父母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讓孩子學會善解人意。一個孩子手裡拿著一件玩具正玩得起勁,另一個孩子不由分說,上來就搶他的玩具,這樣的現象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可看到。
這種現象反映了幼兒的“自我中心性”。“自我中心性”是幼兒期的典型特點。這是由於孩子心理發展的局限,使他們在認識和適應外在世界時,總是不自覺地從自身考慮問題。這種現象使他們不懂得體貼他人,不能善解人意(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而且它還會使孩子很難適應同伴之間的衝突和競爭,更不會合作或分享。而要改變這種狀況,就必須讓孩子學會從他人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徹底擺脫自我中心,走近他人,走向社會。
父母可以通過移情(移情,即體驗他人情緒、情感的能力,通俗地講就是指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的能力)訓練,培養孩子善解人意。例如,孩子們玩追逐遊戲,跑得正起勁,突然,丁丁不小心摔倒在地

上,大哭起來,沒有孩子主動前去安慰丁丁。如果父母在場,可以問孩子:“你摔跤時,感到疼不疼?心裡難過嗎?”“丁丁摔了跤,你應該怎麼做呢?”當孩子不願意把自己心愛的滑板車讓給小剛玩時,可以問:“上次你想玩小剛的小汽車,小剛是怎麼做的?如果小剛也不讓你玩,你的心裡會怎樣?”通過移情,孩子得以學會理解、體諒和關心他人,即學會從他人的角度或立場來考慮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最終成為受歡迎的人。
為孩子與同伴交往創造條件、提供機會。交往能力是在不斷交往的實踐活動中發展與提高的。父母應多為孩子與同伴的交往創設條件、提供機會,讓孩子在實踐中得到鍛煉。
父母應多鼓勵孩子參加集體活動。孩子在集體活動中會認識到:隨心所欲、任性,是無法實現自己的願望,無法與其他孩子結為夥伴的。許多孩子在一起玩時,自然就會形成一種規則。孩子加入其中就會明白,必須遵守這種規則,甚至必須抑制自己的欲望,否則就會不受歡迎。比如,當和同伴發生衝突時,要會使用一些較合理、較成功的方式,首先承認對方的權利,以商量的方式向對方請求,讓對方同意自己的要求,如想玩對方的小汽車時,應該用這樣的語氣商量:“這小汽車是你的嗎?給我玩玩可以嗎?”而當對方迫切地想玩自己的玩具時,自己能做到相讓。即使是想獨自玩的玩具,如果大家不輪著玩,結果自己也玩不成。所以有學者說“分享、輪流不是天生就會的”,只有通過孩子在社會生活中反復實踐的經驗,才會懂得他人有他人的權利,集體成員各有其義務與責任,才會逐漸地學會協調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關係,形成尊重他人、信任他人、諒解他人、願意幫助他人的良好品德。
重視培養孩子的社會交往技能。社會交往技能對人際交往具有重要的影響。孩子應熟練地掌握建立和保持友誼的社會技能,包括順利地加入某個群體的活動、對同伴表示讚揚和支持、恰當地解決衝突等等,那麼孩子就會在社會性方面獲得較大發展。
孩子在與同伴的交往中,難免發生衝突。這時,父母要考慮怎樣進行引導,培養孩子化解矛盾的責任心和能力,使孩子在調解衝突的過程中學會怎樣傾聽對方的陳述和對方的觀點。當他學會了傾聽多方面的意見和觀點時,他就掌握了解決問題和化解矛盾的能力,同時他也學會了判斷,能夠創造性地解決爭端,而不是採取被動或侵犯的方式,他還懂得了必須照顧每一方、每個人的需要,使各方都在最小矛盾的情況下和平相處

與夥伴友好相處,而且有利於他將來在組織中有效地實施領導能力。
讓孩子操辦活動是培養他組織能力的最佳方式。優優過幾天就滿六歲了,她準備舉辦一個生日晚會,但她又不知道怎樣組織,為此她向媽媽請教。媽媽首先幫她列了一張邀請參加生日晚會的小夥伴的名單,並根據他們的特長安排節目內容。優優算了算一共有五個小夥伴,佳佳朗誦不錯,就讓他當主持人並朗誦《靜夜思》;童童跳舞好,讓她來一個“脖子扭扭,屁股扭扭”;冉冉會唱歌,就由她領唱《生日歌》作為壓軸節目;牛牛電子琴彈得不錯,就由他當音樂伴奏。優優自己會講故事,還可以為小夥伴服務,給他們倒水、切生日蛋糕。就這樣,在優優的策劃和組織下生日晚會進行得井然有序,優優過了一個難忘的生日。通過實踐活動,孩子可以認識到每個人才能各異、秉性不同。擔任每個職位的人,不一定都要選擇同樣精明能幹的人。要想有效地實現目標,就必須懂得對人才的合理調配和組合。
因此,父母應多給孩子提供機會,孩子正是在這樣的實踐活動中鍛煉了組織能力。
四、人際交往能力
協調人際關係的能力應從小通過社會性發展來培養,父母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讓孩子學會善解人意。一個孩子手裡拿著一件玩具正玩得起勁,另一個孩子不由分說,上來就搶他的玩具,這樣的現象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可看到。
這種現象反映了幼兒的“自我中心性”。“自我中心性”是幼兒期的典型特點。這是由於孩子心理發展的局限,使他們在認識和適應外在世界時,總是不自覺地從自身考慮問題。這種現象使他們不懂得體貼他人,不能善解人意(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而且它還會使孩子很難適應同伴之間的衝突和競爭,更不會合作或分享。而要改變這種狀況,就必須讓孩子學會從他人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徹底擺脫自我中心,走近他人,走向社會。
父母可以通過移情(移情,即體驗他人情緒、情感的能力,通俗地講就是指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的能力)訓練,培養孩子善解人意。例如,孩子們玩追逐遊戲,跑得正起勁,突然,丁丁不小心摔倒在地

上,大哭起來,沒有孩子主動前去安慰丁丁。如果父母在場,可以問孩子:“你摔跤時,感到疼不疼?心裡難過嗎?”“丁丁摔了跤,你應該怎麼做呢?”當孩子不願意把自己心愛的滑板車讓給小剛玩時,可以問:“上次你想玩小剛的小汽車,小剛是怎麼做的?如果小剛也不讓你玩,你的心裡會怎樣?”通過移情,孩子得以學會理解、體諒和關心他人,即學會從他人的角度或立場來考慮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最終成為受歡迎的人。
為孩子與同伴交往創造條件、提供機會。交往能力是在不斷交往的實踐活動中發展與提高的。父母應多為孩子與同伴的交往創設條件、提供機會,讓孩子在實踐中得到鍛煉。
父母應多鼓勵孩子參加集體活動。孩子在集體活動中會認識到:隨心所欲、任性,是無法實現自己的願望,無法與其他孩子結為夥伴的。許多孩子在一起玩時,自然就會形成一種規則。孩子加入其中就會明白,必須遵守這種規則,甚至必須抑制自己的欲望,否則就會不受歡迎。比如,當和同伴發生衝突時,要會使用一些較合理、較成功的方式,首先承認對方的權利,以商量的方式向對方請求,讓對方同意自己的要求,如想玩對方的小汽車時,應該用這樣的語氣商量:“這小汽車是你的嗎?給我玩玩可以嗎?”而當對方迫切地想玩自己的玩具時,自己能做到相讓。即使是想獨自玩的玩具,如果大家不輪著玩,結果自己也玩不成。所以有學者說“分享、輪流不是天生就會的”,只有通過孩子在社會生活中反復實踐的經驗,才會懂得他人有他人的權利,集體成員各有其義務與責任,才會逐漸地學會協調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關係,形成尊重他人、信任他人、諒解他人、願意幫助他人的良好品德。
重視培養孩子的社會交往技能。社會交往技能對人際交往具有重要的影響。孩子應熟練地掌握建立和保持友誼的社會技能,包括順利地加入某個群體的活動、對同伴表示讚揚和支持、恰當地解決衝突等等,那麼孩子就會在社會性方面獲得較大發展。
孩子在與同伴的交往中,難免發生衝突。這時,父母要考慮怎樣進行引導,培養孩子化解矛盾的責任心和能力,使孩子在調解衝突的過程中學會怎樣傾聽對方的陳述和對方的觀點。當他學會了傾聽多方面的意見和觀點時,他就掌握了解決問題和化解矛盾的能力,同時他也學會了判斷,能夠創造性地解決爭端,而不是採取被動或侵犯的方式,他還懂得了必須照顧每一方、每個人的需要,使各方都在最小矛盾的情況下和平相處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