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幼兒期(1-3歲)>幼兒教育>正文

從小園生變成小學生

編前言:

新小學生們已進入開學后的第2個月了, 論壇中, 小學生媽媽的討論也更為激烈了, 從小園生變生小學生, 遠非只是身份上的改變, 各種調整和適應正在進行中。 我們選擇以下的文章給小學生媽媽, 希望有所幫助。

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一年級是一種轉型。

由于這種轉型, 孩子所處的環境, 所受的教育以及人際關系等諸多方面都將發生深刻的變化。 隨之而來的則是孩子與社會漸行漸近——從幼兒園到小學一年級的轉型將成為其真正走向社會的重要起點。

小學一年級與幼兒園不同

相對于幼兒園而言,

Advertisiment
小學一年級最集中的特征是它與社會的逐漸對接, 盡管學校仍然是學校, 和社會相差甚遠, 但是從小學一年級的生活、作息時間范式來看, 已經具有明顯的社會性。

學習成為孩子生活的主題。 這是與幼兒教育最大的不同。 如果說幼兒園教育以“撫育”為主, 兼顧學習, 那么, 小學一年級教育則完全轉向了學習;如果說幼兒園更多的強調“呵護”與“照顧”, 那么, 小學一年級則更注重“自理”和“自立”;如果說幼兒園的孩子更多的是“朦朧”, 那么, 小學一年級則是由“朦朧”逐漸走向“清醒”。 貫徹其中的自然是“學習”的深化與完善。 這既是兩種根本不同的行為特征, 也是伴隨著孩子們的成長自然形成的教育轉變, 是其自身的規律使然。
Advertisiment


行為的規范性。 幼兒園同樣有著明晰而規范的生活、行為準則。 但在大多數情況下, 這種規范往往成為一紙空文而束之高閣。 因為這個時候的孩子生活尚且不能自理, 更不能妄言其他。 而這個時候的老師, 也更多的承擔了“保姆”和“保育員”的角色。 小學一年級的不同則在于:孩子們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已經初步具備, 所欠缺的只是“點撥”和“自律”。 在這個時候, 強調生活的規范性和良好習慣的養成, 不但具備現實的生理基礎, 而且對其今后的成長都將產生重要的指導意義。

紀律約束的“剛性”。 幼兒園有紀律, 但是這種紀律的約束力普遍帶有“弱化”的傾向, 屬于紀律的“軟約束”。 小學一年級則由紀律約束“軟化”向紀律約束“硬化”轉變。
Advertisiment
誠然, 在這個過程中, 孩子們有著諸多不適應, 但是考慮到未來社會的角色要求、競爭的壓力和生存的嚴酷性, 這種轉變又不可避免。

上述的不同恰恰反映出小學一年級由生理“斷奶”到“自立”的艱難歷程。

教育的著力點

中國有句古語, 叫做“臨淵羨魚, 不如退而結網”。 對于一年級孩子, 父母從現在開始為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科學的學習方式, 塑造其優秀的思想品質, 打下扎實的知識基礎, 對其終身都是有益的。

思想品質教育不能忽視。 這是老生常談, 但在這里卻有著特殊的意義。 一年級孩子的心靈恰似白紙, 沒有受外界的任何干擾, “可寫最新最美的文字, 可畫最新最美的圖畫”。 此時, 植入一首“我愛北京天安門”,
Advertisiment
講述一篇“雷鋒的故事”, 看一部優秀的卡通片都將對其幼小的心靈產生深刻的影響。 甚至可以這樣說, 一旦某一首歌、某一個故事或者某一部電影與其靈魂產生共鳴, 將對他的終身成長產生推動作用。 相反, 此時如果用消極的文化影響他、侵蝕他、腐化他, 那么也許他的一生就會因為這極偶然的文化輸入而被葬送。 當然, 一年級的孩子理解力比較差、思維系統黑洞較多、科學推理十分困難。 這些特點決定了父母進行思想品質教育不可能要求太高。 因此, 思想品質教育的立足點應該放在特有的角色意識上來。 比如, 可以從如何做一個好孩子入手, 最終升華出如何做人這篇大文章來。 同時, 考慮到中國社會正處于深刻的轉軌之中,
Advertisiment
在未來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 中華民族必然伴隨著工業文明和信息革命的雙重引擎而實現振興。 此時, 給孩子們培養一點工業文明和信息時代意識也是十分必要的。 比如, 競爭觀念、個人價值、執行力、領導力、電子商務、信息社會等諸多理念。 這樣做的目的, 無非是讓孩子們感受到現代社會強烈的時代氣息, 培養他們與未來社會緊密相連的邏輯依存性。

 立足“心智”。 培養良好的習慣和規范的養成。 應該看到, 成年人的行為模式和思想準則不管好壞, 都有其歷史的繼承性。 而這些, 歸根到底來自于兒童或者少年時代的習慣與養成。 不管你承認不承認, 兒童時期的印記總或多或少的帶入成年。 而在成年之后, 好習慣要繼續張揚十分困難,壞習慣要馬上克服,亦絕非易事。現代社會對人的學習力的要求,對思維方式現代化的要求,對人的社會適應力和忍耐力的要求都超過了以往。養成孩子對各種社會現象的“平常心”恰恰是當代國民教育的軟肋。因此,規范性也好,養成性也罷,這些教育必須建立在對“心”的培養上。沒有“心智”的教育,一切習慣和養成都將成為無靈魂的材料堆積。所以,在一般習慣和養成性教育的基礎上,注入“心”的培養。將“心”的靈魂和“習慣”、“養成”范式結合起來,才能牽引孩子們快樂健康的長大。

全方位的知識積淀與素質提高。“核心競爭力”這個詞已經成為現代人耳熟能詳的話語。其實,不僅企業要有核心競爭力,而且作為每一個個體的人也要求如此。現代社會要求人的全面發展,要求每一個人都能夠不斷創新,持續創新,這是當代社會發展的規律使然。無法回避。事實上,作為一年級孩子,每一門學科設計都有它的針對性和存在理由。比如,語文不僅是語言學習的基礎和工具,更是培養思維方式和素養的良師益友。數學則不必說,它基本成為所有學科的根基。“數據化”和“信息化”的高樓大廈均是建立在“1+1=2”這些磚瓦之上的。沒有“1+1=2”的基本判斷,就沒有“數據化”和“信息化”的巍峨與壯觀。至于美術和音樂等課程更是當代人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和技能素養。在這種情況下,你能說哪些課程重要,哪些課程不重要嗎?

當然,僅僅給孩子灌輸這些知識是不夠的。問題的關鍵在于:要讓孩子們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提高其素質與素養。這也是“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的本質區別所在。無論是艱苦的學習,還是紛繁復雜的社會生活,都為孩子的成長提供了豐富而廣闊的課堂。父母應讓孩子獨立去面對、去分析、去判斷,讓他們自主的去感悟、去思索、去處理,無論結局如何,對他們都是很好的鍛煉。實踐出真知,唯有這種面向社會、面向孩子的開放式教學才能使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教育方式選擇

正激勵與負激勵。孩子的“童真”源于成長的初級階段。這個階段也是對他們進行“對”與“錯”、“是”與“非”這些簡單的價值判斷的輸入階段。最初的輸入可能是零散的、不均勻和非對稱性的,而后則可能是系統、全面和理性的。隨著價值觀的輸入,繼而是知識的進入,大規模的信息量對孩子的理解力和接受力是一個嚴峻考驗。此時,在孩子的思維中往往會產生“信息紊亂”、“知識龐大”這樣的厭煩情緒,這也是孩子最容易出錯和茫然的時候。而在這個時侯,抓住孩子們為數不多的“對”信息進行正激勵,至少會增強他們學習的自信心,甚至會出現由點及面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勢。正是這種正激勵的多重使用,才能誘導出孩子們強烈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

一般來說,對一年級孩子宜多采取正激勵,較少使用負激勵。因為前者能夠恢復孩子的自信心,調動起“研究”和“學習”的欲望,并培養出孩子自身的興趣。這對孩子們今后的生活歷程是十分重要的。而后者雖然也可以用,但必須謹慎從事。如果說“正激勵”是“激發”,那么“負激勵”則是“杜絕”。從這個角度看,對一個6、7歲的孩子而言,“激發”比“杜絕”顯得更有實際意義。

形象思維與抽象推理。一年級孩子基本沒有抽象思維能力,更不會進行推理,他們有的只是概念的堆積。即便如此,他們對這些概念的理解也往往存在不正確、不全面、不清晰的地方。這種狀況決定了對他進行邏輯推演是困難的。因此,父母在實施教育時,更多的要使用形象思維方法。先有實物,后有概念,先有概念的點,再有概念的面。而有了概念這條線,才能說明概念間的相互關系。而且,這種概念關系又不能太籠統、太抽象,必須從線性思維方式出發來看待和分析問題,以引導孩子進入思維領域。

 這里的關鍵點是把握思維的“度”。必須從感性認識的淺表層次開始,又必須深入到感性認識的內心深處。同時,又要為孩子們將來進行理性思維創造條件。

形象思維的至理名言是“典型示范”、“率先垂范”以及“要想知道犁子的滋味,必須先嘗一嘗”。鼓勵孩子們通過親身實踐確立形象思維范式似乎是一道繞不過的坎。

紀律約束與自由發展。一年級孩子缺乏自制力,強調紀律約束是必要的。但要明確的是:紀律約束是一種“硬約束”,而非“軟約束”。要培養孩子們的自律意識就必須從鐵的紀律抓起。同時,也要明確,既然是紀律就要嚴格遵循,不應該也沒有理由去違反和破壞它。在紀律面前一視同仁,應該成為孩子的準繩。

在這里,還應強調指出的是,紀律和孩子的健康自由發展是辨證統一的。所謂紀律應該也只能是規范孩子們的最低行為準則,它是孩子們作為社會人、學校人、家庭人三個角色應該遵守的起碼的道德要求。作為紀律,條文宜少不宜多。如果多了,反而降低了其嚴肅性和約束力,紀律也就不成其為紀律了。何況,把所有的規矩都上升為紀律,不但遏制了孩子們想象力、創造力的發揮,而且只能培養鮒疃?ldquo;溫、良、恭、儉、讓”式的“綿羊人才”。

一年級孩子等于真正站到了社會的入口,其基礎和支撐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關注一年級的孩子,讓他正確地走向人生。

好習慣要繼續張揚十分困難,壞習慣要馬上克服,亦絕非易事。現代社會對人的學習力的要求,對思維方式現代化的要求,對人的社會適應力和忍耐力的要求都超過了以往。養成孩子對各種社會現象的“平常心”恰恰是當代國民教育的軟肋。因此,規范性也好,養成性也罷,這些教育必須建立在對“心”的培養上。沒有“心智”的教育,一切習慣和養成都將成為無靈魂的材料堆積。所以,在一般習慣和養成性教育的基礎上,注入“心”的培養。將“心”的靈魂和“習慣”、“養成”范式結合起來,才能牽引孩子們快樂健康的長大。

全方位的知識積淀與素質提高。“核心競爭力”這個詞已經成為現代人耳熟能詳的話語。其實,不僅企業要有核心競爭力,而且作為每一個個體的人也要求如此。現代社會要求人的全面發展,要求每一個人都能夠不斷創新,持續創新,這是當代社會發展的規律使然。無法回避。事實上,作為一年級孩子,每一門學科設計都有它的針對性和存在理由。比如,語文不僅是語言學習的基礎和工具,更是培養思維方式和素養的良師益友。數學則不必說,它基本成為所有學科的根基。“數據化”和“信息化”的高樓大廈均是建立在“1+1=2”這些磚瓦之上的。沒有“1+1=2”的基本判斷,就沒有“數據化”和“信息化”的巍峨與壯觀。至于美術和音樂等課程更是當代人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和技能素養。在這種情況下,你能說哪些課程重要,哪些課程不重要嗎?

當然,僅僅給孩子灌輸這些知識是不夠的。問題的關鍵在于:要讓孩子們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提高其素質與素養。這也是“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的本質區別所在。無論是艱苦的學習,還是紛繁復雜的社會生活,都為孩子的成長提供了豐富而廣闊的課堂。父母應讓孩子獨立去面對、去分析、去判斷,讓他們自主的去感悟、去思索、去處理,無論結局如何,對他們都是很好的鍛煉。實踐出真知,唯有這種面向社會、面向孩子的開放式教學才能使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教育方式選擇

正激勵與負激勵。孩子的“童真”源于成長的初級階段。這個階段也是對他們進行“對”與“錯”、“是”與“非”這些簡單的價值判斷的輸入階段。最初的輸入可能是零散的、不均勻和非對稱性的,而后則可能是系統、全面和理性的。隨著價值觀的輸入,繼而是知識的進入,大規模的信息量對孩子的理解力和接受力是一個嚴峻考驗。此時,在孩子的思維中往往會產生“信息紊亂”、“知識龐大”這樣的厭煩情緒,這也是孩子最容易出錯和茫然的時候。而在這個時侯,抓住孩子們為數不多的“對”信息進行正激勵,至少會增強他們學習的自信心,甚至會出現由點及面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勢。正是這種正激勵的多重使用,才能誘導出孩子們強烈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

一般來說,對一年級孩子宜多采取正激勵,較少使用負激勵。因為前者能夠恢復孩子的自信心,調動起“研究”和“學習”的欲望,并培養出孩子自身的興趣。這對孩子們今后的生活歷程是十分重要的。而后者雖然也可以用,但必須謹慎從事。如果說“正激勵”是“激發”,那么“負激勵”則是“杜絕”。從這個角度看,對一個6、7歲的孩子而言,“激發”比“杜絕”顯得更有實際意義。

形象思維與抽象推理。一年級孩子基本沒有抽象思維能力,更不會進行推理,他們有的只是概念的堆積。即便如此,他們對這些概念的理解也往往存在不正確、不全面、不清晰的地方。這種狀況決定了對他進行邏輯推演是困難的。因此,父母在實施教育時,更多的要使用形象思維方法。先有實物,后有概念,先有概念的點,再有概念的面。而有了概念這條線,才能說明概念間的相互關系。而且,這種概念關系又不能太籠統、太抽象,必須從線性思維方式出發來看待和分析問題,以引導孩子進入思維領域。

 這里的關鍵點是把握思維的“度”。必須從感性認識的淺表層次開始,又必須深入到感性認識的內心深處。同時,又要為孩子們將來進行理性思維創造條件。

形象思維的至理名言是“典型示范”、“率先垂范”以及“要想知道犁子的滋味,必須先嘗一嘗”。鼓勵孩子們通過親身實踐確立形象思維范式似乎是一道繞不過的坎。

紀律約束與自由發展。一年級孩子缺乏自制力,強調紀律約束是必要的。但要明確的是:紀律約束是一種“硬約束”,而非“軟約束”。要培養孩子們的自律意識就必須從鐵的紀律抓起。同時,也要明確,既然是紀律就要嚴格遵循,不應該也沒有理由去違反和破壞它。在紀律面前一視同仁,應該成為孩子的準繩。

在這里,還應強調指出的是,紀律和孩子的健康自由發展是辨證統一的。所謂紀律應該也只能是規范孩子們的最低行為準則,它是孩子們作為社會人、學校人、家庭人三個角色應該遵守的起碼的道德要求。作為紀律,條文宜少不宜多。如果多了,反而降低了其嚴肅性和約束力,紀律也就不成其為紀律了。何況,把所有的規矩都上升為紀律,不但遏制了孩子們想象力、創造力的發揮,而且只能培養鮒疃?ldquo;溫、良、恭、儉、讓”式的“綿羊人才”。

一年級孩子等于真正站到了社會的入口,其基礎和支撐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關注一年級的孩子,讓他正確地走向人生。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