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幼稚園為什麼就是要玩玩玩?看完就明白了

幼稚園真的什麼都不教嗎?

事實上, 相比較孩子認多少字, 會多少以內的加減法, 能背多少乘法口訣, 幼稚園教會孩子的, 多數是無法量化卻影響孩子一生的軟實力——

有教養

入園以後, 喆同學最大的變化是更有教養、更有同理心。

週末我睡午覺, 娃爸過來找衣服, 不小心碰到椅子, 發出聲響。 迷糊中, 我聽到喆同學說:“噓, 小心點, 別吵到我媽媽了, 我睡覺被吵醒也會生氣的。 ”這懂事的一句話, 讓我覺得心裡一暖。

昨晚, 我準備了小禮物準備送給爺爺奶奶, 喆同學主動說:“媽媽, 我幫你拿著吧。 ”我問他:“你把東西給爺爺時,

Advertisiment
要怎麼說啊?”他看看我, 若有所思, 然後說:“爺爺, 這是給您的禮物。 ”

和老師同學才相處短短二十天, 他竟然會用“您”這個字了。

和別的媽媽交流, 大家都普遍反映, 孩子上幼稚園之後, 比原來更懂禮貌、更有教養了。 而有教養, 是一個人最基礎的行為準則。

能自理

入園前的第一次家長會, 讓很多家長開始頭疼:幼稚園要求孩子會穿上衣和褲子, 拉完粑粑還要自己擦小屁屁, 這對於三歲的孩子來說頗有難度。

但入園不久, 媽媽們就會發現擔心純屬多餘:孩子們在家裡, 越來越喜歡自己做事, 雖然系個扣子需要五分鐘十分鐘, 但系上之後那種小得意證明孩子長大了;雖然孩子自己盛粥會灑到外面, 但吃著感覺格外香甜;雖然孩子自己疊的被子歪歪斜斜,

Advertisiment
但成就感爆棚……

在“自理”的引領下, 孩子們的精細動作突飛猛進, 獨立帶來的心理滿足感, 也讓他們更願意去接受新鮮事物的挑戰。

會社交

《育兒|沒錯, 我就是那個混蛋大人》, 講的是關於孩子的物權保護。 但就目前國情來講, 保護起來確實有點難度。 但進入幼稚園這個大家庭, 老師對所有孩子一視同仁, 讓物權以及分享意識得到了充分發揮。

比如一件玩具, 別的小朋友先拿到手, 另一個小朋友想玩只能等待, 或者用自己拿到的東西去交換。 沒有家人在身邊, 孩子們會從“情感狀態”轉換為“社交狀態”, 在很多行為上自控力大大加強。 如果因為無法等待, 動手搶別人的東西, 老師發現之後會進行較為嚴肅的引導。

Advertisiment
在這樣的爭端中, 小朋友會漸漸學會解決爭端的方法。

在這個過程中, 孩子漸漸懂得交往的含義, 認識越來越多的小朋友, 並漸漸學會保持友誼的能力。

懂競爭

有次戶外活動, 老師把喆同學班裡的小朋友分成了兩隊, 一起通過障礙物, 到指定的盒子裡“采蘑菇”, 看哪一隊小朋友在規定的時間內采得最快、最多。

幼稚園這類遊戲很多, 看起來是在“玩”, 卻在玩樂中, 教會了孩子什麼是“競爭”, 什麼是“團隊”, 什麼是“配合”。

多元化思維

有媽媽把幼稚園的思維啟蒙課視頻發到了家長群裡。

老師和孩子做遊戲, 有一個環節是問小朋友:老師罐子裡有15顆糖, 咱們班今天來了18個小朋友, 應該怎麼分?

小朋友有的說掰開, 有的說用腳跺開,

Advertisiment
有的說用刀切開, 有的說打電話問問媽媽, 有的說自己不吃讓給別的小朋友……

這類開放式問題, 讓每個小朋友積極參與, 開啟小朋友天馬行空的思維, 意識遠大於學會“1+1=2”。 惟有興趣, 才能讓孩子長久保留著學習熱情。 而幼稚園會創造各種機會, 把知識、技能和遊戲完美融合, 讓孩子們在玩中學習。

更耐心

在家裡, 四個大人圍著孩子一個人轉, 孩子的任何舉動, 都會有好幾雙眼睛盯著, 孩子基本處於被過度關注的狀態。

但在幼稚園, 3個老師照看二三十個孩子, 不可能孩子的每個需求都得到滿足, 很多時候主動舉手叫老師, 才能得到照顧。 在“被忽略”中, 孩子學會了等待、理解、寬容。 這種耐心, 自然而然帶回到家裡, 媽媽們會發現孩子變得“懂事了”。

Advertisiment

守規則

“我家孩子吃飯不亂跑了, 不那麼挑食了, 吃得也多了。 ”這是很多家長最欣喜的地方。

在幼稚園, 正餐和加餐都定時定量(當然, 小朋友吃不飽可以主動找老師要), 而且必須坐在餐桌前進食, 以免邊走邊吃噎到、嗆到, 或因為地面濕滑而摔倒。

午覺也比原來規律了。 國內幼稚園理念也越來越新, 比如很多學校不再強迫孩子午睡, 但會給不睡覺的孩子規定好一個遊戲角, 在保證不吵到午睡小朋友的情況下, 可以自行玩樂。 這個規定, 讓孩子既尊重了自己, 又照顧到了別人。

類似的規則還有很多:洗手、上廁所要排隊, 校園裡不能奔跑以免碰到別人, 別人講話時不能隨意打斷, 提意見要等別人說完再發表自己看法……

寫在最後——

在3?6歲的幼稚教育中,最重要的不是學什麼內容,而是讓孩子學會用什麼方法來學習。如果在這個人生最重要的階段,挖掘出孩子的學習興趣、培養出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會影響他們以後的學習、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式。

所以,如果再有人和你說:“我們家孩子認識26個字母了,會20以內的加減法了,會寫上百個字了……”不要著急,只要孩子養成好的思維習慣,就等同於擁有了力量加倍的杠杆,即便短時期內成績平平,也會很快追趕上來。而完整人格的養成期一旦錯過,無論如何努力彌補,也都無濟於事。

寫在最後——

在3?6歲的幼稚教育中,最重要的不是學什麼內容,而是讓孩子學會用什麼方法來學習。如果在這個人生最重要的階段,挖掘出孩子的學習興趣、培養出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會影響他們以後的學習、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式。

所以,如果再有人和你說:“我們家孩子認識26個字母了,會20以內的加減法了,會寫上百個字了……”不要著急,只要孩子養成好的思維習慣,就等同於擁有了力量加倍的杠杆,即便短時期內成績平平,也會很快追趕上來。而完整人格的養成期一旦錯過,無論如何努力彌補,也都無濟於事。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