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幫孩子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年幼的孩子打人、咬人、抓人怎麼辦?當孩子哭鬧甚至滿地打滾時, 你是不是火冒三丈卻又束手無策?

想想, 你的孩子小時候, 有沒有過打人、咬人、抓人這樣的攻擊性行為?有沒有哭鬧、滿地打滾這些讓你惱火的表現?

其實, 兩三歲孩子的這些行為, 往往是沒有針對性的。 由於他們自身缺乏情緒情感的表達能力, 所以才會用我們成人眼中“任性”的方式來表達自己。 這時父母的懲罰和縱容都不能在根本上解決問題, 孩子真正需要的, 是父母幫他發展起自己的情緒管理能力。 情緒管理能力, 是一個人覺察和表達自己的情緒,

Advertisiment
感受、識別他人情緒, 並依據某一目標, 調控自己與他人情緒反應的技巧和能力。 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 不僅是孩子身心健康的保證, 也有利於孩子專注力、學習力的提升, 還是孩子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基礎。

培養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 接納是第一步。 情緒沒有對錯之分, 所以對待孩子的任何情緒, 父母都要給予無條件的接納。 對孩子情緒的接納, 是對他作為人的尊嚴和人格的尊重, 是父母把孩子當人對待的基本體現。 同時, 情緒也是一種能量, 一旦湧現便不會憑空消失, 需要有效疏解的管道。 所以, 如果孩子出現負面情緒反應時, 父母一味地去否定或壓抑孩子的情緒, 就會讓他處於和父母對抗的狀態中,

Advertisiment
無益於問題的解決。

在接納孩子情緒的基礎上, 我們要試著幫孩子覺察和識別他的情緒。 年幼的孩子, 不僅缺乏恰當表達自己的能力, 甚至連自己當前處於什麼情緒狀態, 都可能不知道。 幫孩子覺察、識別情緒的小方法有很多, 比如:提示。 當孩子表現出某種情緒時, 提示孩子“你是不是很生氣”;交流。 父母有情緒時, 主動和孩子交流自己的感受;演示。 準備表達各種情緒的詞彙, 如生氣、恐懼、傷心等, 演示給孩子;遊戲。 利用角色表演、情景劇等方式讓孩子學會觀察他人和表達自己;製作情緒識別圖。 把各種情緒用臉譜等方式闡釋, 教孩子識別各種情緒等等。

當孩子能覺察和識別自己的情緒後, 我們需要做的是幫孩子找到適合他自己的情緒表達方式。

Advertisiment
只要確保不傷害自己, 不傷害他人的大原則, 如何表達是孩子的自由和權利。 孩子的情緒表達方式通常有:擁抱, 想哭就哭會兒吧;傾訴, 跟朋友、同學、父母傾訴;畫畫、塗鴉, 畫出心中的不滿;唱歌, 唱出心情;摔打枕頭、沙袋等;體育運動, 打球、跑步;旅遊, 開闊心境, 放鬆情緒。 年齡大一些的孩子, 還可以用寫日記的方式來整理情緒。

教會孩子管理情緒, 是父母的責任。 在這個過程中, 父母還需要注意盡力避免一些不當的方式, 比如:1.以暴制暴。 恐嚇、威脅和打罵, 會扼殺孩子的自尊心和安全感, 也會導致孩子自我傷害和攻擊行為。 2.當孩子情緒的奴隸。 用賄賂、哄勸的方式息事寧人, 讓孩子學會用情緒勒索。

Advertisiment
3.好孩子不哭。 哭泣不代表懦弱, 而是一種心理需求, 不能禁止孩子哭。 4.為孩子的情緒貼標籤, 扭曲孩子的自我認知。 5.流於說教。 當情緒主導孩子意識時, 講道理也無濟於事, 應該先處理孩子的情緒, 再處理問題。 6.回力球效應。 孩子鬧脾氣時, 父母無法保持冷靜, 回以憤怒, 結果形成惡性循環。 7.冷漠無視。 對孩子的情緒視而不見或輕描淡寫。 8.歸咎他人。 為了安撫孩子的情緒, 把他遭遇的各種挫折都歸咎於外界環境。

需要注意的是, 父母對“轉移注意力”和“冷處理”這兩種方法的使用。 轉移注意力在特定情況下是適用的, 但不要濫用, 否則就會給孩子傳遞一個不當的資訊:憤怒、害怕、傷心、失望等負面情緒是不對的。 一個真正心理健康的人並不是只有正面情緒的人,

Advertisiment
而是能感覺到自己不良情緒, 並有能力和它們和平相處的人。 父母要做的是接納孩子的情緒, 認同他的感受, 並積極、及時地回應孩子真實的需求。

冷處理則更是一種被濫用的手段。 我們應該關注和接納孩子的情緒, 理清行為背後的原因, 引導孩子找到解決方法。 如果對孩子的情緒一味的不聞不問, 不理不睬, 不是冷處理, 而是冷暴力。

孩子自身情緒管理能力的建立和發展, 僅僅靠父母的教授是不夠的, 更需要父母身體力行的示範和環境的薰陶。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情緒穩定, 懂得理性表達, 能否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是否構建了和諧的家庭關係, 才是對孩子最重要的情緒教育。 如果父母平時把孩子作為自己發洩情緒的工具,以冷嘲熱諷、摔打東西、訓斥打罵等方式來宣洩自己的煩躁、憤怒和挫敗感時,又如何要求年幼的孩子能管理他的情緒呢?還是那句老話:我們給不了孩子我們沒有的東西,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就先讓我們自己成為那種人。 

如果父母平時把孩子作為自己發洩情緒的工具,以冷嘲熱諷、摔打東西、訓斥打罵等方式來宣洩自己的煩躁、憤怒和挫敗感時,又如何要求年幼的孩子能管理他的情緒呢?還是那句老話:我們給不了孩子我們沒有的東西,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就先讓我們自己成為那種人。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