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貝,你生氣了嗎?

最近, 九個月大的小屏屏變得暴躁而易怒, 佔有欲特別強, 只要看到媽媽或爸爸手上拿著東西, 她總是咿咿呀呀地要拿到手, 不給她, 屏屏就大哭大叫;甚至當她與一歲二個月大的堂姐相處時, 也會以同樣的方法“欺負”堂姐呢!

這樣的情形屢次發生, 讓媽媽既生氣又困惑:為什麼屏屏的情緒反應會這樣強烈?這麼小的嬰兒應不應該表現出這種反應?她能不能分辨對錯?父母又應以何種態度來面對屏屏的“發飆”呢?

哭是表達痛苦的行為

早期心理學家認為, 剛出生的嬰兒只有激動與不激動兩種情緒狀態,

Advertisiment
肚子餓了或尿布濕了, 他會以哭來表達他激動的情緒。 三個月大的嬰兒, 就會出現愉快與苦惱的情緒;六個月大的嬰兒, 則會自苦惱的情緒中再分化出憤怒、厭惡與懼怕等;約十二個月大的嬰兒, 則除了能表達愉快的情緒外, 還能自愉快中再分化出喜愛與得意的情緒反應。

對0~12個月大的寶寶來說, 哭鬧是他表達情緒時最直接的方式, 無論是肚子餓了、尿布濕了、身體疼痛了, 寶寶總是以哭來與大人溝通。 而寶寶長時間的哭鬧, 除了可能是身體不適外, 也可能透露出他的心理需求, 如:缺乏大人的陪伴而覺得寂寞委屈, 甚或有不安、恐懼的情緒呢!

隨著嬰兒的成長, 情緒會變得複雜起來, 對於想要的東西, 寶寶也漸漸能明確地表達,

Advertisiment
只是, 使用的方法不一定恰當, 如丟東西、搶東西等, 還需要大人正確的引導。

讓寶寶宣洩情緒

有些父母怕寵壞孩子, 刻意忽略孩子的情緒行為;有些父母則任憑寶寶任意宣洩情緒而不加以引導, 甚至任憑寶寶以發脾氣的方式獲得想要的東西,

Advertisiment
這些情緒處理模式, 對孩子日後的人格發展都有負面的影響。

究竟父母該抱持什麼樣的態度, 回應孩子的情緒反應呢?以下方式可供父母親們參考:

一致的管教態度:家人間應充分溝通, 秉持一致的教養態度, 切忌因大人的情緒而影響對寶寶的態度, 使寶寶產生情緒失衡的錯覺;也不要以為寶寶不懂而無視寶寶的情緒表達。

容許寶寶有發洩情緒的時刻:寶寶像大人一樣, 也會有情緒低落的時候, 讓寶寶偶爾有放縱心情的時刻, 寶寶在釋放出負面的情緒後, 壞心情即可獲得緩解哦!

每日固定與寶寶有一段共處的甜蜜時刻:在這段時光裡, 讓寶寶在輕鬆且沒有壓力的氣氛下, 自然的將情緒宣洩出來。 爸爸媽媽可以說故事給寶寶聽,

Advertisiment
跟孩子“聊天”, 或是陪他玩, 輕輕地撫摸他的身體等, 這都能讓寶寶感覺到父母的愛意;當寶寶對愛的需求獲得滿足, 將有助於寶寶情緒的正向發展。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