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難搞行為破解秘笈(下)

(接上文)
寶寶難搞行為破解秘笈(上)
難搞行為Five:利社會行為
你知道嗎?人類的天性中就含有利社會行為!從出生開始, 人類就不斷的發展利社會行為, 唯有透過互助合作, 種族才得以存活。 專家認為, 寶寶從出生~六個月, 就開始展現此項行為的特質, 例如心情好時對大人微笑;情緒不佳時則哭鬧;此外, 寶寶也會主動參加社會遊戲, 喜歡和媽媽玩躲貓貓等。 待成長至六~十二個月, 寶寶開始會在遊戲中扮演主動的角色, 並開始與他人分享的行為, 也會對熟悉的人表現自己的情感。
再大些到了一~二歲左右,

Advertisiment
小孩開始會服從大人簡單的要求, 對遊戲的規則有初淺的認識, 並開始會安慰人, 主動幫忙媽媽。 二~三歲的幼兒的反應則更加明顯了, 孩子會知道應該要幫助人, 也願意表達樂於助人的意願。 想知道嬰幼兒的利社會行為表現還有哪些?現在就告訴你!
1.同情和憐憫:
到醫院的育嬰室走一趟, 會發現一個奇特的現象, 只要其中一個寶寶哭了, 其他的寶寶也會哇哇哇的哭起來, 這就是寶寶的伴哭現象, 但這只是一種聽覺刺激反應, 不是真的有所反應。
大約要到十八個月左右, 寶寶才能約略體會其他人的感受, 並安慰人, 如見到家人因傷心而哭泣, 小寶寶搖搖晃晃的走去給對方一個擁抱。 不過, 並不是每個寶寶見到別人哀傷時,
Advertisiment
都會有相同的反應, 其中仍存有個別的差異性, 舉例來說, 有些寶寶會因知道, 別人傷心的情緒可能會影響自己, 因而反而會伸手打在哭的人, 以期能解除自己不愉快的感覺。
幼兒時期的寶寶, 對他人的悲傷已經能採取有效的行動, 例如, 如果有其他的小朋友傷心而哭泣, 寶寶可能會走過去拍拍他, 或想些好玩的點子, 企圖安慰他、幫助他渡過傷心的時刻。
破解法:
怎麼培養寶寶的同情心?媽咪是關鍵!專家指出, 當嬰幼兒出現傷害他人的行為時, 若媽媽以懲罰的方式來處理, 則寶寶可能會較缺少同情心喔!相反的, 如果媽媽以說理的方式代替處罰, 勸導孩子給予受害者幫助, 那麼孩子會較有同情心。 所以當下回小朋友有不當的行為時,
Advertisiment
先別急著處罰, 試著用溫和說理的方式來處理吧!
2.分享與合作
如果以為小孩子什麼都不懂, 就太小看他們?!當不會說話的嬰兒試圖用手指東西與你溝通時, 就是分享的開始;而當他開始會和你躲貓貓時, 就是合作行為的開始。 很奇妙吧!幼兒時期的分享, 則需視孩子的經驗不同, 而有所差別。 舉例來說, 如果其他的寶寶曾和他分享玩具, 那麼日後他也會和其他孩子分享自己的玩具, 反之則不會。 此時, 寶寶也會藉由與同儕玩耍的機會, 來學習合作的行為。

破解法:

不要將孩子整日關在家裡, 多帶他出去和其他小孩玩吧!只要能提供適當的環境, 讓孩子有機會與他人相處, 孩子就能學到如何與人分享與合作。

Advertisiment

難搞行為Six:攻擊

嬰兒時期的攻擊行為多不具敵意, 例如當寶寶動手搶別人手上的物品時, 注意力多在物品上, 而非人的身上, 其目的只是在奪取物品, 而不是真的想傷害人, 所以時常會出現打人或力道稍重的情形。 長大些, 到了幼兒期, 雖然較少有攻擊身體的情形, 但敵意卻增加不少, 寶寶會開始有嘲笑他人的行為, 特別是三~五歲時, 經常會為了搶玩具, 而有意圖的傷害同伴。

破解法:

寶寶經常動手打人, 或是喜愛用不雅的話語辱駡同伴, 怎麼辦?其實幼兒的攻擊行為會隨著年齡增長、社會互動增多、自我控制增強而獲改善, 所以不用太過緊張。 不過, 如果你對寶寶的行為感到難以控制時, 不要隨便扔一個玩具讓寶寶宣洩,

Advertisiment
否則反而會適得其反, 讓寶寶認為, 生氣時打人是被允許的唷!試試看專家老師的方法吧!或許可以減少孩子的攻擊行為!

1. 不相容反應技術:

如果寶寶的攻擊性行為, 只是為了吸引長輩注意, 該不該制止呢?阻止了, 怕孩子變本加厲;不理會, 又怕孩子以為打人是被許可的行為, 究竟該如何是好?此時不妨採取不相容反應技術法, 除非孩子有嚴重的攻擊行為出現, 否則不應加以干涉, 另一方面, 則對與人分享的幼兒加以獎勵。

2. 使用暫停法:

用暫停法來對付寶寶的攻擊性行為也十分有效喔!執行起來也不太困難, 媽咪可以試看看。 下回當寶寶出現攻擊行為時, 就立即中止他的活動, 請他到一旁靜坐, 同時不可開口說話, 旁人也不能與他交談,約維持5分鐘左右,即可收到不錯的成效。但要注意,不宜將幼兒關在密閉或黑暗的空間內,以免產生反效果。

3. 打造不具攻擊性的環境:

這個方法的原理很簡單,就是提供足夠的玩具,及寬廣的活動空間,避免小孩因碰撞,或搶奪玩具產生攻擊事件。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千萬不可漏掉,即不要給寶寶具有攻擊性的玩具,記住了嗎?

難搞行為Seven:性別角色發展
幼兒時期的女寶寶常有一個疑問,為什麼哥哥可以站著尿尿,我卻不行?由此可以得知,孩子對於自己的性別角色並不十分清楚,那什麼又是性別角色?黃倩儀解釋,即在一社會中公認的,男性或女性應有的行為,如女生應溫柔賢淑,若男生有此特質,大家可能會嘲笑他娘娘腔,造成他的社會適應有困難。
而寶寶怎麼認定自己是男是女,就與性別概念發展有絕大的關係。三歲左右的幼兒對自己的性別並無太多的認知,若問一個二歲的男生,你是男生還是女生?他可能一會回答男生,過一會卻又變成女生。到了四歲左右,孩子可能會知道自己的性別,但不知道不能改變,所以如果問一個四歲的女生,你長大要當男生還是女生,她可能會答說男生。再大些到了五歲,孩子會根據頭髮的長度來判定男女,如果看到長髮的男生,會直覺得“他”是女生。
破解法:
一~三歲是孩子性別概念發展的關鍵期,所以家長應教導孩子,男生與女生性別角色上的差異,否則日後要調整就不容易了。為了讓您瞭解事情的嚴重性,黃倩儀舉一個個案作說明:小可是一個可愛的男孩,但因媽媽喜歡女孩子,所以從小就將他打扮的像女孩子一樣,長大後,小可也真有傾向女孩子的打扮,造成他日後發展的障礙。
因為社會對不男不女的現象,接受度尚不高,所以建議家長宜摒棄男生性別的刻本印象,或是重男輕女的觀念,給予孩子具性別尊重的兩性教育,如讓孩子輪流做家事、不要對女孩過度保護,或讓男孩做不必要的冒險等,才是最恰當的方式喔!
難搞行為Eight:角色取替能力
當孩子踏入幼稚園時,開始了有別於家庭的環境,就需要有我與別人不同,有不同的心情、能力及想法,也就是孩子必須脫離自我中心的想法,瞭解他人的想法與自己有所不同,想和他人做朋友就得站在對方的立場,替對方著想才行,這就稱做角色取替能力。
破解法:
當寶寶遇到人際挫折時,是最好的教育機會。黃倩儀建議父母,此時可以用關心的口吻詢問幼兒,“你覺得他為什麼生氣?”如此一來可以刺激孩子去考慮對方的立場,幫助他建立良好的人際技能。

(來自:領育網親子)

旁人也不能與他交談,約維持5分鐘左右,即可收到不錯的成效。但要注意,不宜將幼兒關在密閉或黑暗的空間內,以免產生反效果。

3. 打造不具攻擊性的環境:

這個方法的原理很簡單,就是提供足夠的玩具,及寬廣的活動空間,避免小孩因碰撞,或搶奪玩具產生攻擊事件。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千萬不可漏掉,即不要給寶寶具有攻擊性的玩具,記住了嗎?

難搞行為Seven:性別角色發展
幼兒時期的女寶寶常有一個疑問,為什麼哥哥可以站著尿尿,我卻不行?由此可以得知,孩子對於自己的性別角色並不十分清楚,那什麼又是性別角色?黃倩儀解釋,即在一社會中公認的,男性或女性應有的行為,如女生應溫柔賢淑,若男生有此特質,大家可能會嘲笑他娘娘腔,造成他的社會適應有困難。
而寶寶怎麼認定自己是男是女,就與性別概念發展有絕大的關係。三歲左右的幼兒對自己的性別並無太多的認知,若問一個二歲的男生,你是男生還是女生?他可能一會回答男生,過一會卻又變成女生。到了四歲左右,孩子可能會知道自己的性別,但不知道不能改變,所以如果問一個四歲的女生,你長大要當男生還是女生,她可能會答說男生。再大些到了五歲,孩子會根據頭髮的長度來判定男女,如果看到長髮的男生,會直覺得“他”是女生。
破解法:
一~三歲是孩子性別概念發展的關鍵期,所以家長應教導孩子,男生與女生性別角色上的差異,否則日後要調整就不容易了。為了讓您瞭解事情的嚴重性,黃倩儀舉一個個案作說明:小可是一個可愛的男孩,但因媽媽喜歡女孩子,所以從小就將他打扮的像女孩子一樣,長大後,小可也真有傾向女孩子的打扮,造成他日後發展的障礙。
因為社會對不男不女的現象,接受度尚不高,所以建議家長宜摒棄男生性別的刻本印象,或是重男輕女的觀念,給予孩子具性別尊重的兩性教育,如讓孩子輪流做家事、不要對女孩過度保護,或讓男孩做不必要的冒險等,才是最恰當的方式喔!
難搞行為Eight:角色取替能力
當孩子踏入幼稚園時,開始了有別於家庭的環境,就需要有我與別人不同,有不同的心情、能力及想法,也就是孩子必須脫離自我中心的想法,瞭解他人的想法與自己有所不同,想和他人做朋友就得站在對方的立場,替對方著想才行,這就稱做角色取替能力。
破解法:
當寶寶遇到人際挫折時,是最好的教育機會。黃倩儀建議父母,此時可以用關心的口吻詢問幼兒,“你覺得他為什麼生氣?”如此一來可以刺激孩子去考慮對方的立場,幫助他建立良好的人際技能。

(來自:領育網親子)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