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早教>正文

培養寶寶安慰行為意義重大

安慰行為是關愛他人的一個表現。 所謂的安慰行為, 指的就是在察覺到旁人有著消極狀態(比方說哭泣, 煩惱), 而通過語言, 行動這些手段去幫助他們恢復到正常, 變得開心起來的行為。 安慰行為與分享, 幫助人, 合作行為是寶寶社會行為發展中的一個重要方面。

安慰行為對寶寶的未來有什麼意義?

安慰行為對寶寶順利融入社會、協調人際關係至關重要。 安慰行為能力發展好的孩子, 富有同情心, 能避免形成自私、任性、冷漠等不良個性, 成年後能更好地融入社會, 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倘若只重視寶寶智力的發展、知識的學習,

Advertisiment
忽視了其親社會行為的教育與引導, 則會導致孩子的不良個性, 不利於其身心健康。

1—1.5歲是兒童安慰行為能力發展的第一個關鍵期。 因此, 父母要在這個階段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安慰行為能力。

如何培養寶寶的安慰行為能力?

1. 在遊戲中培養。

著名兒童教育家陳鶴琴曾說過:遊戲是培養兒童高級情感的最好途徑。 如:在“學做事”的遊戲中, 由孩子扮演爸爸、媽媽、寶寶等各種角色, 享受做大人的“特權”, 扮爸爸媽媽的, 要做大人應幹的事, 打掃衛生、做飯、上班……而扮演寶寶的把平時的拖拖拉拉、撒嬌也認認真真地表現出來。 “爸爸”、“媽媽”覺得“寶寶”真難管。 這種轉換角色的遊戲, 讓孩子很容易地站在對方的角度來理解、體諒自己的爸爸媽媽,

Advertisiment
愛父母的感情也會由此加深。

2. 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機培養。

從日常生活小事入手, 隨機對寶寶進行同情心的教育, 從而把一時的、個別的, 短暫的同情行為轉化為內在的、自覺化的品質。

3.在榜樣模仿中培養。

安慰行為並不是說可以強行灌輸的, 而是要逐步逐步地培養。 要讓寶寶自然而然地模仿安慰行為, 在潛移默化中慢慢滲透, 漸而從外在行動到內心, 這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爸爸媽媽是寶寶的第一任教師, 因此, 父母應該先樹立好榜樣, 以自身的良好行為去感染出寶寶的美麗心靈。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