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秋冬季節該如何進補?

身體健康的寶寶, 體質好、智商高、骨骼發育好, 家長只要注意保暖和及時添加衣物即可。 不過, 有三類寶寶是需要考慮在秋冬適當進補的:第一類是先天不足、發育緩慢、營養不良的寶寶;第二類是身體羸弱, 容易發生感冒、咳嗽、支氣管炎、哮喘和肺炎的寶寶;第三類是脾胃虛弱、食欲不振、容易腹瀉的寶寶, 這類寶寶可以先向醫生說明情況, 瞭解寶寶的體質後再進補。 寶寶秋冬該如何進補?

中醫調養 哪些寶寶需要進補?

1.補水為先

冬天人體雖然出汗少, 但組織液通過皮膚蒸發也可失去不少水分, 缺水後寶寶易感到疲勞、煩躁。

Advertisiment
再加上秋冬季節, 陽氣下降, 陰氣上升, 陰盛陽虛, 秋冬用溫潤之品養陰, 如煲湯、喝粥, 既能補充水分, 又能減少疾病的發生。

2.食補為佳

對於身體健康的寶寶, 最好採用食補。 寶寶在秋冬應多吃些溫補之品, 如羊肉、生薑、烏雞、紅棗等, 根據季節和體質選擇食物。

核桃百合粳米粥

對易患感冒、咳嗽的寶寶, 用黃芪、百合、核桃仁和甜杏仁一起熬粥喝, 有補氣益肺的作用, 扶正祛邪, 達到增強免疫力的作用。

材料:核桃仁、百合、冰糖各10g, 粳米50g。

做法:將核桃仁、百合、粳米洗淨放鍋內, 加水煮爛後加入冰糖食用。

山藥扁豆粥

對厭食的寶寶, 用山藥、粳米等熬粥喝, 有健脾開胃的作用;食用鴿肉粥、蝦米粥對寶寶有強身健腎的作用。

Advertisiment

材料:山藥20g, 扁豆10g, 粳米50g。

做法:將核山藥、扁豆洗淨放鍋內, 加水煮爛後加入冰糖食用。

太子參蓮子糖水

對夜晚盜汗、形瘦肢冷、口渴便幹的寶寶, 大多屬於陰虛內熱, 補氣養陰, 清熱生津, 可用太子參、蓮子煲糖水, 常服可改善寶寶體質。

材料:太子參10g, 蓮子15粒。

做法:把太子參、蓮子洗淨放鍋內, 加冰糖和適量水, 蒸至蓮肉酥爛即可, 15天為一療程。

3.藥補得法

秋冬藥補主要針對一些患有慢性疾病或身體虛弱者, 通過服用補藥, 增強體質, 提高人體免疫力。 秋冬進補, 膏方倍受關注, 膏方進補需要個性化定制, 力求一人一爐膏方, 必須在中醫師的指導下正確選擇食療方案, 否則將會適得其反。 寶寶服用更需謹慎, 切忌濫用。 對於體弱寶寶補藥不可太滋膩,

Advertisiment
否則導致脾胃運化失常, 更影響寶寶其他臟腑功能。

藥補應適度, 傳統醫學認為小兒為純陽之體, 不能盲目進補。 如經常過量服用人參、燕窩等補品, 可能造成寶寶性☆禁☆早☆禁☆熟及肥胖症等。

中醫關鍵字:秋冬養陰

俗話說:“秋冬進補, 開春打虎, ”中醫認為, 秋收冬藏, 陽氣逐漸轉弱, 加之汗液排泄少, 代謝減慢, 此時最宜進補。 正如《黃帝內經》中“春夏養陽, 秋冬養陰, 以從其根, 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 ”即春夏養陽, 以養陽之生長;秋冬養陰, 以養陰之收藏。 這種理論, 在保健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秋冬進補, 藥膳、膏方、天灸、湯飲各顯奇功, 順應冬令節氣, 以溫潤之品滋養陰液, 科學進補, 健康養生。

補氣散寒, 艾灸顯神通。 艾灸是中醫傳統的外治療法,

Advertisiment
通過點燃的艾條, 刺激穴位, 通經入絡, 達到溫經散寒, 疏通經絡, 調節臟腑功能的效果。 秋冬寶寶衣服裹得嚴實, 脫衣推拿易致風寒, 因此, 艾灸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百會穴

定位:在頭頂正中, 前發跡直上5寸, 或兩耳角連線中點。

操作步驟:患兒取坐位或臥位, 點燃艾條一端, 離百會穴1cm左右(以微微發紅, 不會灼傷皮膚為標準), 左右小幅晃動, 持續15~30分鐘。 功效:補益元氣, 升舉陽氣。

神闕穴

定位:臍中

操作方法:患兒取坐、臥位, 點燃艾條一端, 離臍中1cm左右(以微微發紅, 不會灼傷皮膚為標準), 左右小幅晃動, 持續15~30分鐘。

功效:溫陽固脫、健運脾胃。

百草園

太子參

【性味歸經】甘, 微苦, 微溫。

【功效】補益脾肺, 益氣生津。

【臨床應用】本品能補脾肺之氣,

Advertisiment
兼養陰生津, 其性略偏寒涼, 屬補氣藥中清補之品。 適用于脾肺氣陰兩虛, 脾氣虛弱, 胃陰不足, 食少體倦, 口渴舌幹;肺虛燥咳, 咽幹痰粘;氣陰不足, 心悸失眠。

生薑

【性味歸經】甘, 微苦, 微溫。

【功效】發表, 散寒, 止嘔, 開痰。

【臨床應用】治感冒風寒、嘔吐、痰飲、喘咳、脹滿、泄瀉等症;能解半夏、天南星及魚蟹、鳥獸肉等毒性。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