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泄瀉該如何按摩護理

泄瀉又稱腹瀉, 也是兒科最為常見的臨床症狀。 腹瀉以大便稀薄、便次增多, 或便如水樣為特徵。 腹瀉過重、過久, 都會引起水、電解質平衡紊亂, 導致嚴重併發症, 並能影響患兒的生長和發育。 採用按摩治療, 對腹瀉尤其是慢性腹瀉效果較好。

●泄瀉的病因病機

引發腹瀉病變的原因常見於以下幾種情況:

①感染性腹瀉:其原因表現為腸道的細菌、病毒或寄生蟲感染;或肺炎、腎炎、腦炎等腸道外感染。

②非感染性腹瀉:其原因表現為飲食、護理不當, 牛奶致敏, 結腸過敏等。

以上引發病變的症狀多因刺激胃腸道,

Advertisiment
使腸蠕動加速, 水分吸收過少, 食物消化不良, 大量未消化物隨糞便排出而造成。

按照中醫的理論分析, 引發腹瀉發生的常見原因有以下幾種:

①感受外邪:其原因表現為外感暑濕風寒病邪, 直中胃腸。

②內傷飲食:因飲食不足或飲食過量, 或過食生冷等, 使脾胃受損, 造成功能失常。

③脾胃虛弱:屬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調養失當, 或病後失於調養, 使脾胃大傷。 脾不升清, 水濕不化, 水迫腸中, 夾糟粕而下, 遂造成腹瀉。

●泄瀉的表現特徵

泄瀉的診斷分類

①大便次數增多:症狀表現為一日數次, 甚則數十次。

②大便質地改變:大便溏稀或像水一樣;或便中有不消化食物, 或便中有粘液、膿血等。

③各種不適症狀:在腹瀉的同時常伴有裡急後重、肛門灼熱、肛門疼痛、腹痛、腹脹等症。

Advertisiment

●泄瀉的判別分類

泄瀉常見的症狀有以下幾種:

①濕熱瀉者:症狀表現為大便泄瀉, 便次頻繁, 糞色深黃, 臭味異常;或便泄黃水, 狀如蛋花湯水樣便。 還常伴有身熱不揚, 煩躁口渴, 食欲不振, 舌苔厚膩, 脈滑或濡。

②傷食瀉:其症狀表現為大便稀溏, 夾有殘渣和乳塊, 氣味酸腐, 天氣頻傳, 暖氣納呆;常伴嘔吐, 腹脹;舌苔白膩, 脈滑。

③脾虛瀉者:症狀表現為腹瀉常反復發作, 時發時止, 大便溏薄, 或脘穀不化, 食後泄瀉, 吃多泄多, 食欲不振, 面色萎黃, 精神倦怠, 昏睡露睛, 舌淡苔白, 脈虛無力。

●泄瀉治療原則

對腹瀉的治療原則主要是:祛除病因, 調脾止瀉, 對濕熱瀉者, 當以清利濕

熱, 運脾止瀉為主。 對於傷食瀉者, 當以消食祛積,

Advertisiment
和胃止瀉為主。 對於脾虛瀉

者, 當以溫中散寒、健脾止瀉為治療原則。

●泄瀉的按摩手法

基本手法

①將患兒置於仰臥位。 平揉下腹部, 待腹部溫軟後, 疊神闕, 拇指平揉關元穴。

②點雙側帶脈穴位。

③沿下肢足陽明胃經和三條陰☆禁☆經路線, 由上而下行擦法。

④將患兒置於俯臥位。 由長強至大椎穴行順序捏提督脈, 加提撚或提拉, 在腰骶部以拉響為宜。 反復按摩7~9遍。

⑤重點脾俞、胃俞、大腸俞、命門等。

⑥醫生用指背快速搓揉八觥穴。

⑦將患兒置於仰臥位。 拿揉大腿外側, 在三陰☆禁☆交處行拇指撥揉法, 揉點太溪穴。

隨病症增減手法

①濕熱瀉者:對於此類症狀, 用瀉法(逆時針旋)點揉足三裡、合穀穴;揉摩腹部, 中等刺激, 手角稍深。

②傷食瀉者:對於此類症狀, 旋摩全腹,

Advertisiment
揉臍周、左下腹:雙拇指按揉中府穴, 點帶脈、大橫穴。

③虛寒瀉者:對於此類症狀, 應從恥骨邊緣至胸骨劍突, 沿任脈自下而上用雙拇指行輕推法;揉膻中、中脘、氣海等穴。 醫生將掌心搓熱, 按於小腹部, 以關元穴為主, 行緩摩法;搓雙掌心、雙足心至熱。

愛心提示

(1)要養成好的飲食習慣, 不挑撿食物, 不暴飲暴食, 不食不潔之物;治療期間, 禁止食生冷、油膩之物。

(2)治療前、後半小時, 禁止食水。

(3)治療後二小時, 禁止劇烈運動。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