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斜頸怎麼辦?新生兒1月後筋疙瘩自然變小

足位分娩的嬰兒, 在出生後第2 周, 有時會在頸部的右側或者左側觸及一圓鋁幣大小的質硬的筋疙瘩, 一般不是偶然發現的, 多數是發現嬰兒面部總是朝向右側, 而勉強讓他向左側轉時, 手一觸到頸部就發現了筋疙瘩。 這個筋疙瘩是怎麼形成的, 還不太清楚。 因為在足位分娩的嬰兒比較多見, 所以以前認為是在分娩的時候, 頸部的肌肉(胸鎖乳突肌)發生了出血, 所以, 也曾經命名為"胸鎖乳突肌血腫", 其實似乎不是那樣。

嬰兒在子宮內時, 採取了不正確的姿勢, 妨礙了血液迴圈, 形成了"筋疙瘩"。

因此,

Advertisiment
也造成了足位分娩。 如果去就醫的話, 有的醫生會說按摩好, 也有的醫生會說不處理也行。 現在, 認為任其自然發展為好的人越來越多, 因為現已證明不按摩反而好得更快。

(http://www.mama.cn/)育嬰專家指出, 從發現頸部筋疙瘩到1 周就變大了, 所以母親往往會認為這樣下去會惡化。

不過, 一過4 周, 就開始逐漸變小。 1 年之後, 就基本消失了。 如果開始的筋疙瘩很大, 有時1 年也不能消退, 就要考慮手術了。 不手術任其發展, 臉或者頭部就會左右不對稱, 不過, 這種情況非常少見。

斜頸的嬰兒臉只向一側(有筋疙瘩側的對側)轉, 所以有一側頭部睡偏的可能, 因此, 要使臉部轉向天棚, 就要把毛巾或薄被墊在一側。 頸部能挺直, 會自由轉動的話, 有筋疙瘩的一側就會發出"咯啦、咯啦"的響聲,

Advertisiment
或者出現發紅的現象。 要儘量使嬰兒用自己的力量轉動頸部, 像以前那樣用外力勉強轉動的方法不太好。 如果醫生用舊的方法進行按摩, 就不要找這位醫生看病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