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學齡前的孩子有哪些心理表現

學齡前兒童指的是3-7歲的兒童。 隨著兒童神經系統的發育, 學齡前兒童的情緒、情感雖然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但此期兒童的情緒還是易激動、不穩定, 情感也具有易變性和富有衝動性, 對情感和情緒的調節性較差。

咬指甲和吮手指咬指甲和吮手指是嬰兒與生俱來的反應, 它能給孩子帶來安全和滿足感。 吮指和咬指甲多在安靜、寂寞、饑餓、睡眠、身體疲倦時出現, 該行為會隨年齡的增長而消失。

遺尿小兒5歲以後仍會發生不隨意排尿, 即遺尿。 遺尿大多發生在夜間熟睡時, 對有遺尿現象的孩子應緩解精神緊張情緒,

Advertisiment
努力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 在晚飯或睡覺前減少水分的攝入, 夜間按時叫醒小兒排尿等。

攻擊性行為有些小兒在遊戲時會表現出咬、抓或打傷別人等攻擊性行為。 這些小兒或因遭受挫折;或是模仿成人的行為;或為引起父母或老師的注意等。 父母和教師可在制止其行為後, 帶他(她)到安靜的地方, 讓其自己反省, 學習控制自己。 説明孩子使用適當的方式發洩情緒, 如運動、做遊戲等, 決不可用體罰的方式粗暴對待。

專家指出學齡前兒童性格最突出的特點是活潑好動、好奇心強、好提問題、易衝動、自製力差、易受暗示、模仿性強。 針對兒童的特點, 家長應正確引導, 努力為孩子創造良好的環境, 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Advertisiment
使兒童在模仿中學習。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