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齡前兒童的飲食營養安排

孩子的整個成長過程都離不開營養的攝取, 要照顧到孩子身體各方面的成長發育, 就需要均衡的營養配比。 那麼, 學齡前的孩子主要應攝入哪些營養呢。

學齡前這一階段的兒童(兒童食品), 器官迅速發育, 腿長得很長, 需要足夠的蛋白質(蛋白質食品)供給;礦物質鈣(鈣食品)、磷、鐵(鐵食品)、鋅、碘及其它微量元素(微量元素食品)有利於骨骼的發育、血細胞的形成及機體各部分的代謝。 為滿足骨骼發育, 鈣的供應量每天要在800毫克, 高於成人的供應量;鐵的供給量每天為10毫克。 營養專家都提倡:從兒童階段開始,

Advertisiment
節制鹽的攝入量, 避免吃太鹹的食物。

對5歲以上的兒童來說, 維生素族, 包括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C的需求量相較幼兒也大得多, 都接近成人標準。 但兒童的胃容量比成人小, 營養要求比成人高, 為達到此目的, 增加餐飲, 並使早餐在整日總量的比例中不少於四分之一, 同時注意食物的精度和品質以及有良好的進食環境是大原則。

有的營養專家認為在有條件的情況下, 可以給學齡前兒童服用合適的製劑, 如礦物鹽、維生素(維生素食品)A及D等。 或由專業營養師為孩子配製營養均衡的午餐, 以便這階段的兒童營養需求能有效保證。 主要方法是將一天三頓主食做好而避免零食和偏食, 如兩頓飯之間的間隔太長時,

Advertisiment
可以有規律地給予少量小食。 糖對兒童的味覺特別有吸引力, 尤其是幼兒(幼兒食品)。 在進食量或胃口不理想的情況下, 特別需要節制, 以免影響正常的食欲。 甜品宜放在餐後, 而不是餐前。

另一種情況是:父母按照過去的印象, 特別是孩子3歲前身高體重增長快的概念來對待7歲前後的孩子, 總認為孩子吃少了, 於是進食有時是強迫的、被動的, 有時又是連哄帶騙的。 有時父母不顧食物的營養價值, 只要孩子肯吃, 特別是零食, 一律儘量滿足。 這可能造成兩種後果:一是孩子挑食和胃腸道消化(消化食品)能力紊亂, 主要食物減少, 發育不佳;另一種情況是攝入過多營養, 甚至有發生兒童肥胖症的危險, 而且壞的飲食習慣一旦形成,

Advertisiment
需要耐心加以糾正。

學齡前的兒童身體處於全面發育狀態, 營養的補充也同樣要考慮到各個身體器官發育的需求, 特別是大腦發育所需的營養更是絲毫馬虎不得。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