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曉5歲了, 學什麼都挺快, 別人都誇他聰明, 但就是有一個很不好的習慣:只要他不愛吃的東西隨手就扔;他的玩具壞了, 圖書撕了, 從來不心疼。 過春節了, 家裡人給他壓歲錢、親戚朋友送他一大堆的玩具、好吃的等等。
我們是不是也曾有這樣的煩惱:孩子不知道珍惜, 他懂得愛護……
可以想像, 像這樣的情況在邊遠山區的孩子當中絕不可能發生。 人們常說“饑不擇食”, 孩子把吃的扔了肯定是生理不需要, “物以稀為貴”是一般人的心理, 東西太多了, 也就不顯得那麼珍貴了, 缺少一個自然會覺得沒什麼。 不少父母認為,
Advertisiment
然而我們在給孩子變著花樣買吃的, 比著別的孩子買穿的, 依著孩子買玩具的同時, 孩子是否能知道大人要付出多少辛苦呢?有一個剛剛做了爸爸的對我說:他小時候媽媽給他變著樣的做飯想讓他多吃一些, 他總是為了得到誇獎, 要麼把雞蛋整個從窗戶扔出去, 要麼藏在衣櫃抽屜裡, 還經常連碗塞在衣櫥底下, 直到他媽媽搞衛生才發現他的“自作聰明”。 現在想起來爸爸媽媽那時都是工人,
Advertisiment
所以
●吃的玩的不能太多。 魯迅先生說過:“動物世界中除了生子數目太多的一一愛不周到的魚類之外, 總是摯愛他的幼子。 ”動物尚且如此, 何況有感情的人呢!不過從教育的角度來看, 愛不等於物質上的滿足, 更不是給孩子的享受越多就算愛的越深。 孩子年齡小不知道東西怎樣來之不易, 但讓孩子要什麼有什麼,
Advertisiment
●在春節期間, 孩子的禮物眾多, 父母可引導孩子想一想, 這些東西是否都留給自己, 哪些東西可以分給別人, 可以分配給誰, 這樣不僅可以抓住時機鼓勵他們體驗與別人分享的快樂, 同時也可避免由於成人交往的需要而造成的人為的浪費, 給孩子造成負面的教育影響。 對於傳統習慣給孩子壓歲錢, 成人可與孩子談論:怎樣使用更有意義。 當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 如給爺爺奶奶過生日時買蛋糕、和爸爸媽媽一起攢錢買汽車、支援災區小朋友等等,
Advertisiment
●和孩子一起修理玩具、圖書。 在修理玩具時, 讓孩子體驗弄壞玩具很容易, 修理就不那麼簡單了, 並引導孩子聯想到製作玩具的辛苦。 引導孩子修理玩具、修補圖書, 不僅能引發孩子愛護玩具, 還能在解決修補的問題上發揮孩子的聰明才智, 提高動手能力。
●父母的示範作用。 現代的父母大多數是在要什麼有什麼的環境中長大的。 有不少父母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上難免會有鋪張現象。 我們應有意識地為幼兒樹立榜樣, 如不要當著孩子說:“這件衣服不好看, 明天我得去買一件。 ”“這個真難吃, 順手倒掉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