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遇到創傷後,宜採用行為矯正法

因為種種原因, 孩子的心靈可能受到了不應有的傷害, 如果這些傷害不去修復、彌補, 對孩子的將來都會產生很大的不良影響。

誤區1:孩子身體沒有受到直接傷害, 是不是就沒事?

當孩子的身體受到直接的傷害時, 我們往往能夠認識到孩子的身心受到了創傷。 但是當孩子的身體沒有直接受傷, 是不是就沒有問題了呢?目擊到傷害場面會不會對孩子造成不良影響?

專家解惑:目擊者也會受創傷

兒童受到心理創傷有兩種情況, 一種是孩子自己直接受到傷害;另一種情況是目擊傷害事件, 受傷害的人和兒童越親近,

Advertisiment
兒童受的心靈創傷的程度也會越重。

誤區2:天哪!孩子這樣子是很嚴重嗎?

我們太多的時間是在“正常”狀態下度過的, 因此一旦發生意外傷害, 我們往往會失去評判的標準, 不知道孩子的狀況是不是非常嚴重。 當孩子產生不良反應的時候, 我們會覺得仿佛天都要塌下來了, 甚至希望自己能夠替孩子承受傷害。 其實, 孩子在遇到傷害事件之後, 身心各方面都會出現一些反應, 在短期之內, 這種狀況是正常的。

專家解惑:什麼是孩子遇到創傷事件後常見的反應

當孩子遇到創傷性事件之後, 在生理、情緒、認知和行為4個方面, 都會產生一些不良的反應。

1、 生理反應。 在創傷時間後, 孩子會出現各種身體不適的反應。

Advertisiment
孩子的吃飯、睡眠都可能會出現問題, 比如吃不下飯, 噁心, 嘔吐, 腹瀉, 體重減輕, 睡不好覺, 做惡夢。 可能會出現肌肉發顫、出汗的現象, 容易哭鬧。 有的孩子會頭疼, 肚子疼, 或抱怨總是很疲乏。 有的皮膚會出現反應, 如起皮疹。 如果孩子曾經受到來自背後的攻擊, 身後一有動靜可能就會有驚跳的反應。

2、 情緒反應。 遇到傷害性的事件, 孩子一般都會產生恐懼情緒。 像電影閃回一樣的“插入式回憶”也很常見, 傷害的場面會克制不住地突然出現在腦海中, 並引發負面情緒。 有的孩子會易激惹, 容易發脾氣, 情緒憤怒。 有的孩子情緒會很低落, 表現就是“發蔫”, 甚至躲藏起來。 也有的孩子會很孤獨, 不哭不鬧, 處於麻木狀態, 這是一種“情緒休克”,

Advertisiment
是遇到過度強烈刺激後的一種自我保護的反應。 而年齡大一些的孩子, 還可能會產生內疚情緒, 覺得自己應該阻止事情發生但卻沒有。

3、 認知方面的反應。 孩子可能會出現記憶力下降, 容易忘事。 有的會出現定向力下降, 對時間、空間的感知變差。 高級的認知能力, 如思考和決策的能力也可能變差, 不能像往常一樣思考問題以及做決定。 孩子可能會一時失去目標, 沒有了願望。

4、 行為反應。 受到創傷的孩子會對親人極度依戀, 寸步不離, 如果不在親人身邊就坐立不安。 很多孩子會出現交流的困難, 對人不信任。 有的孩子是對所有人不信任;有的則是對一些人, 比如如果傷害他的人是老人, 他就對所有老人都不信任。

Advertisiment
一些孩子到陌生環境會高度警覺, 比如遭遇了火災的孩子, 到了封閉空間就會很緊張, 會首先找出口。 還可能會暫時出現社會功能退縮, 比如不能和小朋友一起玩, 不能上幼稚園、上學。 也有不少孩子會出現“退化”的行為, 即退回到自己更小時候的表現, 如吃手指, 尿床專家回答:

進入學齡期的大一些的孩子, 在受到創傷後, 除了擔心自己會受到傷害以外, 還可能會害怕父母出事情, 受到傷害, 甚至擔心自己變成孤兒。 這些都是常見反應。

對他們可以採用認知療法, 通過分析實際情況, 讓他意識到自己的擔心是不合理的, 通過合理的觀念產生安全感。

還可以教給他一些實用知識。 比如當家長外出時, 可以約定好給他打電話,

Advertisiment
保持聯繫。 他也可以給家長打電話。 這樣幫助他明白, 一味哭鬧和擔心不解決問題, 他可以通過學習用知識解決突發事件。

誤區3:孩子太小不懂事, 是不是不用提事情就會過去了?

電影裡常有這樣的場面, 家裡發生了變故, 比如親人去世, 成人不會對孩子解釋真實情況, 只是說:“某某出遠門了。 ”在生活中我們也往往會使用這種“鴕鳥政策”, 一廂情願地想——孩子這麼小, 還不懂事, 恐怕還什麼也不懂吧!也許不用提, 事情就會過去了。

專家解惑:處理創傷事件的原則——溝通與表達

家長往往會有這樣的誤區, 覺得孩子不懂事, 所以假裝什麼也沒有發生。 其實孩子可能表面上無動於衷, 但都會記得, 以後也許什麼時候就會把所有細節都描述出來。 所以不論孩子的年齡大小,都要幫助他理解發生了什麼事情。

孩子從2、3歲以後,就有了語言,就可以以自己的方式表達。當他願意說的時候,成人要傾聽,不論他的說法多麼幼稚,都要表示理解和安慰,並要一直陪伴他,不要阻止他談。

大一點的孩子,成人可以引導他把事情的經過和自己的感受說出來,這樣是心理減壓。有的孩子性格內向,比較“悶”,這就需幫助他把心裡的東西對父母釋放出來。

當然,在孩子不要說的時候,也不要強迫他說。最好的做法是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來你願意聽他講的態度,對他的感受表示接受。對於孩子的疑問,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理解能力適當解釋,讓孩子明白發生了什麼,但不必給孩子講太多和他無關的細節。

專家回答:在2~5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在遇到創傷後的主要表現會是極度依戀,惡夢,夜驚,以及尿床等“退化”行為。這時家長和老師從態度上要接受他,儘量鼓勵。即使出現尿床一類的行為也不要嘲笑。對於孩子的感受,家長應該儘量鼓勵他表達出來並給予理解。

從方法上,可以採用行為矯正法,比如一開始一晚上不尿床給一個貼畫,然後兩個晚上、三個晚上,這樣逐漸恢復。

還可以採取一些輔助措施,比如晚上少喝水,半夜叫他起夜。睡前看一些快樂的電視節目,讀一些愉快的童話故事。房間裡可以安一個夜燈。當他尿床哭的時候,平靜地過去安慰他,告訴他沒關係,這很正常。

在處理的時候,肢體語言和聲調很重要。假如孩子一尿床,家長就緊張地沖過去,用尖利的聲音說:“啊呀!你又尿床啦!尿床沒有關係!”這樣家長的語調和行為無疑傳達的是相反的資訊:尿床很有關係。

誤區4:孩子已經這樣了,所以他要怎麼樣我都依他

當孩子遇到創傷事件,家長往往會感到非常痛苦和內疚,覺得自己沒能保護好孩子。這樣當孩子出現一些不良反應的時候,家長就會覺得很難再對孩子提任何要求。

專家解惑:要儘量維持孩子正常的生活秩序

事發之後,不可能要求孩子一開始就和原先一樣。在讓孩子有充分安全感的前提下,應逐步進行,幫助孩子恢復正常生活秩序。

在最初的時候,最主要的處理方法是要避免孩子和父母或主要撫養人分離,讓孩子盡可能和最親近的親人在一起。要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保證,必要時可以和孩子一起睡覺。如果要短時離開要提前告訴他,並把他託付給他熟悉的、可以信賴的成人。

在事發後的急性期內,還不能恢復上學、上幼稚園時,要儘量維持家裡正常的作息起居,給他安排有規律的、適當的活動,比如看書、玩玩具、外出購物等。對孩子既要認真對待,又要保持常態的生活方式。

在初步穩定之後,可以採用“分步走”的方式説明孩子恢復正常。比如如果孩子不敢上學,第一次可以先帶他到學校門口,下一次到建築物中走走,再下一次進教室,家長陪他待半天。這樣循序漸進,直到完全恢復正常。

專家回答:根據經驗,一般孩子經過1~2個月的時間就可以恢復。從臨床上看,80%~90%的孩子在1個月內可以恢復正常的社會功能,即能夠正常上學、上幼稚園。只有極個別的孩子會有長期的反應,需要長期的治療。有個別孩子反應嚴重,不得已的時候需要少量、短期用藥,比如抗抑鬱的藥或幫助睡眠的藥,以幫助孩子渡過最嚴重、最震驚的階段。

誤區5:孩子還說不清楚,所以沒法進行心理治療

有的家長會覺得,孩子還小,不會把自己表達清楚,所以即使受到創傷,也沒法進行心理治療。其實孩子雖然語言表達能力差,但內心感受是可以通過各種方式表達出來的,在此基礎上,就可以進行治療。

專家解惑:對兒童心理治療有很多方法

對兒童的心理治療往往會採用遊戲的方式。比如可以讓孩子畫畫,然後讓孩子談發生了什麼,同時保證你很愛他。對於一群受到同樣遭遇的孩子,可以做集體的繪畫工作坊,這樣的集體治療能夠讓孩子從群體中獲得力量。

還可以“過家家”。有的孩子會去攻擊他的娃娃。這是正常反應。通過這種表達他會覺得事情是在他的控制力之內,並且宣洩了不良的情緒。

此外,家長和校方還可以針對意外事件的性質有針對性地組織活動。比如孩子經歷了火災,可進行消防演習。

專家回答:這種情況可以採用系統脫敏的方法。可以先在家裡看各種品種的狗的畫片,然後給孩子買毛絨玩具的狗,進而外出看別人家的狗,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還可以鼓勵孩子摸一下。同時,也要教給孩子防備常識,比如如果狗過來攻擊可以蹲下裝作撿石頭的樣子,馬上跑進附近的建築物裡關上門等。如果萬一被咬,一定不要讓狗咬到頭頸部(如果真的遇到瘋狗,被咬到頭頸部後再打疫苗可能也不能防止狂犬病)。

所以不論孩子的年齡大小,都要幫助他理解發生了什麼事情。

孩子從2、3歲以後,就有了語言,就可以以自己的方式表達。當他願意說的時候,成人要傾聽,不論他的說法多麼幼稚,都要表示理解和安慰,並要一直陪伴他,不要阻止他談。

大一點的孩子,成人可以引導他把事情的經過和自己的感受說出來,這樣是心理減壓。有的孩子性格內向,比較“悶”,這就需幫助他把心裡的東西對父母釋放出來。

當然,在孩子不要說的時候,也不要強迫他說。最好的做法是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來你願意聽他講的態度,對他的感受表示接受。對於孩子的疑問,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理解能力適當解釋,讓孩子明白發生了什麼,但不必給孩子講太多和他無關的細節。

專家回答:在2~5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在遇到創傷後的主要表現會是極度依戀,惡夢,夜驚,以及尿床等“退化”行為。這時家長和老師從態度上要接受他,儘量鼓勵。即使出現尿床一類的行為也不要嘲笑。對於孩子的感受,家長應該儘量鼓勵他表達出來並給予理解。

從方法上,可以採用行為矯正法,比如一開始一晚上不尿床給一個貼畫,然後兩個晚上、三個晚上,這樣逐漸恢復。

還可以採取一些輔助措施,比如晚上少喝水,半夜叫他起夜。睡前看一些快樂的電視節目,讀一些愉快的童話故事。房間裡可以安一個夜燈。當他尿床哭的時候,平靜地過去安慰他,告訴他沒關係,這很正常。

在處理的時候,肢體語言和聲調很重要。假如孩子一尿床,家長就緊張地沖過去,用尖利的聲音說:“啊呀!你又尿床啦!尿床沒有關係!”這樣家長的語調和行為無疑傳達的是相反的資訊:尿床很有關係。

誤區4:孩子已經這樣了,所以他要怎麼樣我都依他

當孩子遇到創傷事件,家長往往會感到非常痛苦和內疚,覺得自己沒能保護好孩子。這樣當孩子出現一些不良反應的時候,家長就會覺得很難再對孩子提任何要求。

專家解惑:要儘量維持孩子正常的生活秩序

事發之後,不可能要求孩子一開始就和原先一樣。在讓孩子有充分安全感的前提下,應逐步進行,幫助孩子恢復正常生活秩序。

在最初的時候,最主要的處理方法是要避免孩子和父母或主要撫養人分離,讓孩子盡可能和最親近的親人在一起。要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保證,必要時可以和孩子一起睡覺。如果要短時離開要提前告訴他,並把他託付給他熟悉的、可以信賴的成人。

在事發後的急性期內,還不能恢復上學、上幼稚園時,要儘量維持家裡正常的作息起居,給他安排有規律的、適當的活動,比如看書、玩玩具、外出購物等。對孩子既要認真對待,又要保持常態的生活方式。

在初步穩定之後,可以採用“分步走”的方式説明孩子恢復正常。比如如果孩子不敢上學,第一次可以先帶他到學校門口,下一次到建築物中走走,再下一次進教室,家長陪他待半天。這樣循序漸進,直到完全恢復正常。

專家回答:根據經驗,一般孩子經過1~2個月的時間就可以恢復。從臨床上看,80%~90%的孩子在1個月內可以恢復正常的社會功能,即能夠正常上學、上幼稚園。只有極個別的孩子會有長期的反應,需要長期的治療。有個別孩子反應嚴重,不得已的時候需要少量、短期用藥,比如抗抑鬱的藥或幫助睡眠的藥,以幫助孩子渡過最嚴重、最震驚的階段。

誤區5:孩子還說不清楚,所以沒法進行心理治療

有的家長會覺得,孩子還小,不會把自己表達清楚,所以即使受到創傷,也沒法進行心理治療。其實孩子雖然語言表達能力差,但內心感受是可以通過各種方式表達出來的,在此基礎上,就可以進行治療。

專家解惑:對兒童心理治療有很多方法

對兒童的心理治療往往會採用遊戲的方式。比如可以讓孩子畫畫,然後讓孩子談發生了什麼,同時保證你很愛他。對於一群受到同樣遭遇的孩子,可以做集體的繪畫工作坊,這樣的集體治療能夠讓孩子從群體中獲得力量。

還可以“過家家”。有的孩子會去攻擊他的娃娃。這是正常反應。通過這種表達他會覺得事情是在他的控制力之內,並且宣洩了不良的情緒。

此外,家長和校方還可以針對意外事件的性質有針對性地組織活動。比如孩子經歷了火災,可進行消防演習。

專家回答:這種情況可以採用系統脫敏的方法。可以先在家裡看各種品種的狗的畫片,然後給孩子買毛絨玩具的狗,進而外出看別人家的狗,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還可以鼓勵孩子摸一下。同時,也要教給孩子防備常識,比如如果狗過來攻擊可以蹲下裝作撿石頭的樣子,馬上跑進附近的建築物裡關上門等。如果萬一被咬,一定不要讓狗咬到頭頸部(如果真的遇到瘋狗,被咬到頭頸部後再打疫苗可能也不能防止狂犬病)。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