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被欺負,其實“打回去”或“不打回去”都是錯,有第三種選擇

說到這個話題, 不由得想起小時候。 當時我5歲, 長得瘦小, 鄰居有個年長我3歲的大個子, 很多孩子都叫他“癩頭”。 有一次因為玩彈珠摸了一下他的彈珠, 被他掄著拳頭往臉上打了一拳。 當時又痛又委屈地哭著回家, 我爸告訴我, “下次他再打你, 一定要打回他, 這樣他就不敢再打你。 ”

當他第二次毫無徵兆地沖過來打我時, 慌忙間想起我爸說過的話, “打回他就不敢打你”, 隨即閉著眼拳頭亂揮。 結果啥也沒打中就被摁在地上打了一頓, 當時內心的恐懼感掩蓋了身體的疼痛感, 腦袋中不停地浮現自己要被打死的念頭。

Advertisiment

從此我不僅像老鼠撞見貓一樣躲著癩頭走, 並且每次聽到癩頭的聲音心裡就發毛, 甚至在那段時間總是做同樣的夢, 夢見我被癩頭打死埋掉。 當然, 這一切都沒敢再告訴我爸, 生怕他逼著我打架。 噩夢般的日子持續了好久, 終於有一天, 癩頭由於貪玩掉池塘裡淹死了, 當晚我甚至還做夢癩頭變成鬼來打我。

好在隨著時間的慢慢消逝, 癩頭帶給我的陰影也漸漸沒那麼強烈了, 但陰影似乎還一直存在內心某個旮旯處。

現在為人父母後, 發現“誰打你, 你就打他”這種“以牙還牙”式的觀念在很多家庭都有, 只要覺得自己受欺負了, 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 都會覺得心裡憋屈, 總想出一口惡氣。 但很多時候, 主張“被欺負就一定要打回去”的大多數父母,

Advertisiment
在他們的腦海總有美好的臆想, 一定是欺負人的那方被自己孩子如何反擊狠揍的情形, 這是美好的理想主義。 但是, 一定會是這樣嗎?如果打不贏呢?打不贏, 對孩子來說, 比不打回去的傷害更大好嗎?為什麼我會有這樣的結論呢?我們可以分析一下各自的利弊:

“被人打, 不打回去”

好處:向善、寬容

壞處:被認為好欺負, 軟弱

“被人打, 要打回去”

1)如果打贏(概率為多少?)

好處:自信

壞處:愛上暴力

2)如果失敗(概率為多少?)

好處:無

壞處:受挫, 孩子再次證明了自己弱, 不會再反抗, 還會自卑恐懼, 自我否定, 低自尊。

這個概率可以用孩子打架贏的次數除以打架總次數。 但如果未能得到準確的資料, 儘量客觀地自我判斷即可。

Advertisiment

有人說, 打不贏?那就一直堅持到打贏啊!但其實很多時候, 大多數孩子還未贏就已經心理崩潰。 這種情形, 你如果能換位思考就能知道, 能堅持下去的該要多麼驚人的意志啊。 所以被人打後打回去, 如果打不贏, 對孩子來說, 比不打回去的傷害更大。 有些父母不管三七二十一, 讓孩子先打回去再說, 結果可能會給孩子帶來更恐怖的噩夢。

美國一位叫戴夫的小個子男孩, 經常被班裡的一個大胖子欺負得鼻青臉腫。 他爸爸是商場中的談判高手, 他用最簡單的談判手段不僅幫兒子贏回了尊嚴, 還讓大胖子這個兒子的敵人變成了兒子最好的朋友。 他將事情分成了三個步驟:

1、結合孩子自身, 選取最優應對方案

Advertisiment

結合利弊表, “打回去”有勝算嗎?戴夫身材瘦小, 對方的體型幾乎是戴夫的兩倍;從小到大被5個小朋友欺負過, 戴夫從來都是被欺負的那個, 證明戴夫不適宜暴力反抗, 即使有例外, 勝算的概率也很小, 大概率是打不贏的。 所以先否決了“打回去”的選擇。

2、“不打回去”但又不想“讓人覺得好欺負”怎麼辦?

讓對方“不敢或不想再打”成為現實, 如果單靠孩子的力量太單薄怎麼辦?“搬大佛”。 具體如何搬呢?

爸爸讓戴夫把大胖子欺負人的事情告訴老師, 但請求老師先不要插手, 即先不要找打人的胖子說話。 如果老師輕易幫忙了, 孩子的自信不僅沒能培養起來, 反而養成了打小報告的毛病了。

3、實施“談判”

爸爸讓戴夫找到了大胖子, 為了給戴夫壯膽,

Advertisiment
爸爸藏在了不遠處。

戴夫是這樣跟大胖子說的:“我爸爸已經知道了你打我, 他很生氣。 還有老師也知道了, 她說她將會跟你的父母聯繫, 但我都阻止了。 ”大胖子有點緊張和不安。 無論哪個孩子都會害怕大人的介入, 即使這個孩子多麼大個子, 但他們在大人面前永遠都是個弱者, 這種心理所有孩子都有。

“但你還有另外一個選擇, 就是做我的朋友, 如果你做了我的朋友, 永遠不再欺負我, 我就會告爸爸和老師, 說你已經改正了。 並且, 跟我做朋友, 你可以玩我的超級跑車(玩具)……”(真會投其所好!“超級跑車”是大胖子一直想玩的玩具。 )

畢竟還是孩子, 大胖子兩眼放光, 難為情地說:“我做你的朋友吧, 我再也不打你了。 我還要向你道歉……”後來不打人的大胖子真的成了戴夫最好的朋友, 保護戴夫不被其他小朋友欺負。

但是一些年齡比較大的孩子,比如到了青春期,你的孩子如果這樣跟對方同是青春期的孩子談判,不僅不見效,可能還會激怒對方,他們或許會扯著嗓子嚷嚷:“想收買我?沒那麼容易!讓你爸來打我呀,跟老師告狀呀,來打我呀”。如果是這樣的話,雙方父母和老師最好碰面交談,尋找孩子們矛盾的根源,然後解決問題。

如果孩子還不懂得溝通,比如只有2,3歲的孩子被欺負了,怎麼辦?大人可以用小孩的語氣說:“XX打人了,打人是壞寶寶,我不要跟你玩,我不跟你做好朋友了。”目的一是引起對方家長的注意,二是讓自己孩子知道你是TA的守護者。如果對方還總是打人,建議給孩子選擇更友好的玩伴吧。

讓孩子選擇“打回去”或“不打回去”,都是錯誤的

最後,“打回去”或“不打回去”,其實是父母直接給孩子解決問題的“標準答案",有點像排除非標準答案的應試教育。其實與其直接告訴他們答案,還不如教會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因為孩子終究會長大,不可能總在你的庇護下生活,當你總是灌輸他們“打”還是“不打”的標準答案後,他們也會沿用你的答案,甚至也這樣教會他們的後代,他們可能從沒思考過是否有比“打”與“不打”更優質的方法。

所以,當孩子被別的孩子欺負之後,可以問問這幾個問題:

1、你覺得怎麼樣?讓孩子發洩委屈,舒緩情緒。

2、你打算怎麼應對?引導孩子思考。

3、需要爸媽怎樣幫你?讓孩子知道,爸媽永遠是TA的支持者。

當然,這些問題待孩子3歲後才適宜這樣問。

最後,還要教會孩子理性面對問題的方法,如果採取這種應對方法,優缺點是什麼;如果採取那種方法,優缺點又是什麼。避免盲目和不經大腦的衝動行為,也避免給自己或他人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保護戴夫不被其他小朋友欺負。

但是一些年齡比較大的孩子,比如到了青春期,你的孩子如果這樣跟對方同是青春期的孩子談判,不僅不見效,可能還會激怒對方,他們或許會扯著嗓子嚷嚷:“想收買我?沒那麼容易!讓你爸來打我呀,跟老師告狀呀,來打我呀”。如果是這樣的話,雙方父母和老師最好碰面交談,尋找孩子們矛盾的根源,然後解決問題。

如果孩子還不懂得溝通,比如只有2,3歲的孩子被欺負了,怎麼辦?大人可以用小孩的語氣說:“XX打人了,打人是壞寶寶,我不要跟你玩,我不跟你做好朋友了。”目的一是引起對方家長的注意,二是讓自己孩子知道你是TA的守護者。如果對方還總是打人,建議給孩子選擇更友好的玩伴吧。

讓孩子選擇“打回去”或“不打回去”,都是錯誤的

最後,“打回去”或“不打回去”,其實是父母直接給孩子解決問題的“標準答案",有點像排除非標準答案的應試教育。其實與其直接告訴他們答案,還不如教會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因為孩子終究會長大,不可能總在你的庇護下生活,當你總是灌輸他們“打”還是“不打”的標準答案後,他們也會沿用你的答案,甚至也這樣教會他們的後代,他們可能從沒思考過是否有比“打”與“不打”更優質的方法。

所以,當孩子被別的孩子欺負之後,可以問問這幾個問題:

1、你覺得怎麼樣?讓孩子發洩委屈,舒緩情緒。

2、你打算怎麼應對?引導孩子思考。

3、需要爸媽怎樣幫你?讓孩子知道,爸媽永遠是TA的支持者。

當然,這些問題待孩子3歲後才適宜這樣問。

最後,還要教會孩子理性面對問題的方法,如果採取這種應對方法,優缺點是什麼;如果採取那種方法,優缺點又是什麼。避免盲目和不經大腦的衝動行為,也避免給自己或他人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