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自言自語是心理問題嗎?

細心的媽媽發現3歲的潼潼特別喜歡自言自語。 潼潼有時會一個人躺在床上或坐在桌子邊, 喃喃地說著什麼, 她的神情好像在給別人講故事, 又像是與面前的玩具聊天。 媽媽不禁有些擔心:潼潼不會是有心理問題吧?

其實孩子自言自語證明他已經能夠思考和控制行為了, 如果僅僅把語言視為與人交流的工具就太低估語言的作用了, 語言更是用來思考和形成思維的利器。 所以, 當孩子自言自語時, 是他在表達, 但他更是在思考, 並在思考中調節自己的行為。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孩子的獨白常常伴隨著問題的解決及行為的控制。

Advertisiment
“這塊放這裡, 這裡是煙囪。 不行, 放這裡會倒的”(用積木搭樓房時), “這朵花用什麼顏色好呢?紅的?……, 還是黃色吧”(畫畫時)。

遊戲中, 伴隨著操作活動需要進行很多思維活動。 孩子會思考自己要先做什麼, 再做什麼, 這本是一個無聲思考的過程, 但是孩子會把自己要做的一件件事情, 像講故事一樣說出來。 對於年幼的孩子而言, “說出來”有助於他們思維的條理性和知覺的清晰化。 也就是說, 在心裡想只是讓他們察覺打算怎麼做, 伴隨著“說出來”後他們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和“能”做什麼。

孩子自言自語的年齡段遠比我們察覺的要長, 只是隨著年齡的增長, 這一言語就從大聲變成越來越難以聽見的小聲直到最後的無聲言語。

Advertisiment

除此以外, 孩子的自言自語還有以下兩個原因:

兒童的“泛靈論”

3~8歲的兒童還不能清楚地辨別哪些東西是有生命的, 哪些東西是無生命的, 他們會把一切事物都看成和人一樣是有生命、有意識、活的東西, 還會把自己的特徵歸到物體的身上, 因此任何物體都被孩子看成是潛在的有意識的。 比如問孩子“為什麼有的氣球會往上飛?”他可能回答:“氣球生氣的時候就飛上去了。 ”

當孩子對著玩具、傢俱或者什麼也沒有的空間喃喃自語時, 他是在和其他的生命體對話, 然後又代替對方來解答, 在他來看, 這是個既認真又有趣的交流。

兒童的假扮遊戲

兒童假扮遊戲的出現無疑是兒童認識發展過程中重要的一步。

Advertisiment
心理學家指出, 假扮遊戲代表了兒童從感覺運動的階段進步到前運算階段, 因為兒童此時不是僅僅將物品視為物品, 而是可以運用想像來假裝這些物品代表其他東西。 例如一根棍子, 在手上可以作為一把劍, 但是當跨☆禁☆坐在上頭時, 可以作為一匹馬。 一段管子可以當做醫生的聽筒, 但是也可以假裝成一條蛇。 兒童可以假想自己扮演各種角色, 像奧特曼、美羊羊或蠟筆小新。 當兒童參與假扮遊戲時, 現實暫時不起作用, 而由想像所代替。 香蕉可以當做一部電話, 但同時, 兒童也可以很快地回到現實之中:當幻想結束時, 兒童會毫不猶豫地把“電話”吃掉。

那麼, 當你再看到孩子自言自語時, 不妨悄悄地觀察著,

Advertisiment
傾聽著, 不要打擾他。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