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犯錯 家長如何處理

當孩子犯錯時, 不同的責備方式, 會給孩子帶來不同的影響, 造成的結果也大相徑庭。

孩子永遠是充滿著童真和好奇的, 他們喜歡大膽探索, 對不明白的事物和事情總是愛“打破沙鍋問到底”, 更加喜歡自己動手實踐。 這樣一來, 孩子的無知和無畏很可能會犯下一些成人眼中的錯誤, 更甚者會導致自己或他人受到傷害。 此時, 父母處理孩子錯誤的方法, 也就是常說的責備, 運用不同, 便會給孩子帶來不同的影響。

場景:媽媽很辛苦的給宸宸捉來了幾隻小蝌蚪, 養在盆裡, 讓宸宸觀察和玩耍。 可等她下班回到家,

Advertisiment
蝌蚪全都死了。 問宸宸, 她說:我想知道蝌蚪是怎樣游泳, 怎樣吃東西的, 後來想看看蝌蚪能不能住在水裡, 就把它們全都拿了出來, 放在外面。 結果, 蝌蚪全都死掉了。
在聽了宸宸的解釋後, 媽媽會怎麼做呢?

做法一:媽媽聽明白原因之後, 責備宸宸的做法失當, 教育宸宸以後不許這樣, 否則再也不給她養(抓)小動物。

結果:過了幾日, 媽媽帶宸宸去公園看金魚和蝌蚪時, 聽見宸宸悄悄地告訴旁邊的小夥伴:“它們離開水就會死的, 媽媽說不讓我這麼做。 不過, 媽媽不在家的時候, 我會把它們都弄出來放在地上玩, 然後再放回去水裡。 這樣, 媽媽就不會罵我了。 ”

分析:與其以“不可以這樣做”、“不行”等消極的, 否定的詞句來責備孩子,

Advertisiment
倒不如改用“該怎麼做”、“這樣做好不好”等積極的, 肯定的句子, 給他明確的行動指示, 還比較具有效果。 這樣教育孩子, 孩子也會慢慢懂得應該注意的事項, 同時也能體會出如何行動才是正確的。 像宸宸這樣, 對蝌蚪的生存方式及習性充滿好奇, 媽媽不應直接否決她, 更應讓她明白“生命可貴”的道理。 而一味的禁止孩子做他喜歡和覺得有趣的事, 很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

做法二:媽媽聽明白原因之後, 詢問宸宸的“實驗結果”, 向她解釋蝌蚪的生理構造和生存方式、習性, 教育宸宸如何對小動物進行探索實驗, 而又不會傷害到小動物的方法。

結果:之後, 媽媽又給宸宸弄來了小鴨子、小兔子, 宸宸每天都告訴媽媽自己對它們做了些什麼樣的探索實驗,

Advertisiment
又知道了哪些動物的習性, 明天又要對它們做什麼實驗, 而小動物們至今還是宸宸家的一員。

分析:這種方法當然是最好的, 它不但解釋了宸宸的好奇, 更引起了她對生物更大的興趣。 同時, 也讓她明白了“生命可貴”的道理, 如何對小動物進行實驗, 而又不會傷害到它, 很可能成為她的下個探索目標。

也許, 許多父母會說:“我也知道這樣最好, 但當時氣急敗壞, 誰能這麼平靜地向她講解?就算能平靜得下來, 可又哪有這麼多的時間和耐心向她解釋?!其他的事都不用做了嗎?”

當然, 這也是有可能的。 所以責備孩子時, 父母親最好能先別動怒, 但也不能太溫柔或面帶微笑地責駡他, 因為這些都是不具任何效果的。

Advertisiment
而且處罰一定要公正無私, 若不公平, 反而會導致孩子心理不平衡。

其次, 就是不要嘮叨不休地責怪他。 太長的說教, 對孩子而言, 反而會忘了為什麼被罵, 若對年齡稍大的孩子而言, 則會當作耳邊風, 根本不把你說的話當一回事。 結果父母嘀咕老半天, 全然不具效果。

最後, 適當的不理會孩子, 也是一種非常具有效果的處罰方法。 因為孩子是強烈需要父母親的愛的!若是他跟父母親說話, 得不到反應或要求父母親幫他做事情而沒得到回應的話, 是相當痛苦難耐的。 但也不能長時間的不理睬孩子, 這樣不但給孩子帶來恐懼感, 更會讓他覺得人太冷漠, 會影響他的將來, 所以應該要避免。 而當孩子的問題長時間得不到解決,

Advertisiment
也會磨滅他的興趣和耐心的。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