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有個壞朋友對他影響有多大,你造嗎?

大人有大人的交際圈, 孩子也有自己的朋友圈, 比如:XXX今天送給我了一個棒棒糖, 我們兩個是好朋友;XXX讓我玩她的布娃娃了, 我好喜歡她……隨著孩子交際範圍的擴大, 父母的問題也來了:

問題一:

我兒子三歲了, 有個四歲的男孩最近經常和他玩。 但是那個男孩非常任性, 還經常打他的媽媽。 結果我兒子看到他這個樣子, 也學的經常因為一點小事就亂發脾氣, 甚至有一次因為沒有給他買糖吃, 重重的在我身上打了兩下。 我決定以後再也不讓兒子和那個男孩玩了。

問題二:

我的孩子四歲了, 性格比較外向,

Advertisiment
也喜歡和其他的小朋友在一起玩, 但是現在我感覺有的孩子缺點特別多, 比如有的孩子不講衛生, 有的孩子還經常說髒話, 和他們一起玩, 怕其他孩子把不好的習慣傳染給她。

問題三:

我兒子今年13歲了, 他們班裡面有個孩子學習不好, 還特別愛玩電子遊戲。 本來我兒子以前不怎玩遊戲, 結果在那個孩子的影響下開始沒完沒了的玩遊戲, 成績下降地非常快。

遇到這些情況到底應該怎麼辦呢?

一項問卷表明:有94%的兒童聲稱自己至少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朋友, 有92%的兒童聲稱自己一旦和某人交上了朋友, 就會很長時間的保持這種關係, 7%的兒童聲稱自己的朋友要比父母更瞭解自己, 68%的兒童聲稱從朋友那裡學到的東西要比從父母那裡學到的東西多,

Advertisiment
68%的兒童聲稱和朋友在一起要比和父母在一起更加舒服。

由於兒童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水準幾乎相同, 因而在朋友交往的過程中他們的關係是平等互惠的, 心理上也是相互影響的, 行為上彼此模仿, 經過認同、內化融入自己的心理結構, 促進自己的心理發展。 良好的同伴關係能夠促進兒童健康成長:

1.在同伴團體的影響下, 兒童能夠學習社會認可的、符合行為規範的行為模式, 發展社會能力。

2.同伴關係是滿足兒童社交需要, 獲得社會支援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

3.同伴關係有利於兒童認知和人格的健康發展。

壞的夥伴比好的老師起的作用要大的多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 會越來越希望有人能夠陪自己玩,

Advertisiment
逐漸建立起自己的朋友圈, 良好的同伴關係能夠能夠積極推動兒童健康成長, 反之則阻礙其生長。
讓孩子變得不會表達善意, 攻擊性強

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針對3~6歲的孩子做過一次攻擊“波比娃娃”的試驗, 充分說明了孩子的攻擊行為是通過模仿獲得的。 如果與孩子交往的同伴有打人、踢人、搶別人的東西等行為, 那麼自己的孩子也有可能會進行模仿, 從而出現這些不好的行為。

讓孩子變得沒有是非觀念、愛說謊

學齡前的兒童正處於習慣和規則的建立時期, 內心的秩序規則還未建立牢固, 而且這一階段的孩子擁有超強的好奇心和強大的模仿能力, 沒有辦法判斷事情的對與錯, 甚至會為了隱瞞自己的錯誤行為而撒謊。

Advertisiment

讓孩子變得亂發脾氣、胡攪蠻纏

當孩子看到夥伴通過哭鬧等行為獲得利益的時候, 他也會進行模仿, 如果得不到他人的認可, 他們就會產生焦慮, 變得暴躁, 亂發脾氣, 甚至會出現自虐等一些過激行為。

因此, 父母要鼓勵孩子與品行良好的夥伴建立友誼, 讓孩子學習這些夥伴的行為、態度和價值觀念, 從而讓孩子健康成長。

六招讓孩子與“壞朋友”斷絕關係

第1招:與孩子坐在一起聊聊他的朋友

用很自然的方式和孩子在一起聊聊他的朋友, 比如他的朋友有哪些優點, 為什麼選擇他作為自己的朋友。 父母還可以允許孩子邀請朋友來家中做客, 可以近距離的觀察他們的動態, 瞭解朋友的行為舉止,

Advertisiment
判斷自己的擔心是否是多餘的。
第2招:告訴他真正的友誼是什麼樣的

父母可以和孩子在一起討論他能從這份友誼中得到什麼, 再和孩子聊聊什麼是真正的友誼, 比如和孩子談談“你和他在一起玩, 自己感受怎麼樣?”“你希望自己在別人眼中是什麼樣, 和他在一起的話會強化心中的理想形象嗎?”讓孩子自己得出結論。

下面的這份問卷也可以幫助孩子評估自己的友誼:

? 在其他人非議我的時候, 他能夠為我說話? 和他在一起的時候, 我總是感覺到很開心? 他和我意見不統一的時候, 我們總是能夠和平解決? 我們互相關心, 能夠互相傾訴秘密? 在我難過的時候, 他總是能夠安慰我? 我們很瞭解對方, 他喜歡我, 我也喜歡他? 他總是鼓勵我做正確的事情, 在我犯錯的時候也會批評我

當孩子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大部分都是“不是這樣”的時候,父母就要鼓勵孩子放棄這份友情了。

第3招:坦白的告訴孩子你很在乎他的交友

簡單粗暴的批評只會增強孩子的逆反心理,不如明確具體的向孩子說明自己的擔心:“你現在成績下滑的厲害”“你現在說話開始帶髒字了”“你對待老朋友的態度可不好”這些問題都能夠讓孩子重新思考他所交的這個朋友是不是值得信賴的人,而孩子的回答也能夠讓父母重新認識自己的擔心是不是正確的。

第4招:讓孩子與壞朋友漸行漸遠

可以通過逐漸減少他們見面機會的方法斷絕他們之間的往來,比如可以多帶孩子參加家庭聚會,根據孩子的喜好安排興趣班,盡可能的避開他們在一起,在這期間可以讓孩子認識新的朋友。
第5招:堅守原則

當孩子詢問他是否能再去見那個朋友的時候,一定要明確的告訴他這有可能會給他帶來不快或者傷害,可以讓孩子談談為什麼要去見那個朋友的理由,但是一定要堅持“分開才是最好的選擇”這個觀點。雖然孩子內心會有一些不愉快,但過一段時間之後,孩子就會感謝父母的及時介入。

第6招:和孩子的老師談談

老師也會幫你把孩子和壞朋友分開,至少在學校,老師能夠更多的關注到孩子,並留意他們的行為,確保你的孩子不會被別人的消極情緒或者不良行為所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父母要尊重孩子選擇朋友的權利,並能夠孩子的朋友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不能“戴有色眼鏡”看人,單純地用成績好壞或家庭出身來評判他的朋友,也不能因為他的朋友偶爾有一些不好的行為習慣就完全否定他並禁止自己的孩子與他來往。要鼓勵孩子與不同場合、不同類型的朋友接觸,樹立“三人行,必有我師”“人各有所長”“取長補短”等觀點,從不同的朋友那兒獲得不同的感受,學到不同的知識。

但是,有些小朋友就很“獨立”,不願意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是孩子太孤僻了嗎?

在我犯錯的時候也會批評我

當孩子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大部分都是“不是這樣”的時候,父母就要鼓勵孩子放棄這份友情了。

第3招:坦白的告訴孩子你很在乎他的交友

簡單粗暴的批評只會增強孩子的逆反心理,不如明確具體的向孩子說明自己的擔心:“你現在成績下滑的厲害”“你現在說話開始帶髒字了”“你對待老朋友的態度可不好”這些問題都能夠讓孩子重新思考他所交的這個朋友是不是值得信賴的人,而孩子的回答也能夠讓父母重新認識自己的擔心是不是正確的。

第4招:讓孩子與壞朋友漸行漸遠

可以通過逐漸減少他們見面機會的方法斷絕他們之間的往來,比如可以多帶孩子參加家庭聚會,根據孩子的喜好安排興趣班,盡可能的避開他們在一起,在這期間可以讓孩子認識新的朋友。
第5招:堅守原則

當孩子詢問他是否能再去見那個朋友的時候,一定要明確的告訴他這有可能會給他帶來不快或者傷害,可以讓孩子談談為什麼要去見那個朋友的理由,但是一定要堅持“分開才是最好的選擇”這個觀點。雖然孩子內心會有一些不愉快,但過一段時間之後,孩子就會感謝父母的及時介入。

第6招:和孩子的老師談談

老師也會幫你把孩子和壞朋友分開,至少在學校,老師能夠更多的關注到孩子,並留意他們的行為,確保你的孩子不會被別人的消極情緒或者不良行為所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父母要尊重孩子選擇朋友的權利,並能夠孩子的朋友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不能“戴有色眼鏡”看人,單純地用成績好壞或家庭出身來評判他的朋友,也不能因為他的朋友偶爾有一些不好的行為習慣就完全否定他並禁止自己的孩子與他來往。要鼓勵孩子與不同場合、不同類型的朋友接觸,樹立“三人行,必有我師”“人各有所長”“取長補短”等觀點,從不同的朋友那兒獲得不同的感受,學到不同的知識。

但是,有些小朋友就很“獨立”,不願意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是孩子太孤僻了嗎?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