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害怕看牙,家長該怎麼做?

丁媽也有過心情不好的時候, 也用過最省力的辦法教育家裡倆孩子:你要是不如何如何, 就會有如何如何的可怕後果!可是「省力」的後患無窮。 比如, 拿醫生恐嚇過大寶幾次, 發燒之後帶他去醫院, 別提多苦……回想起來, 這就叫拆了東牆補西牆。

所以後來, 就算累得眼睛不想睜著, 丁媽也撐著口氣, 用他們聽得懂的方式循循善誘……

這是另一個故事了, 今天要講的, 是「亡羊補牢」。

隨著國民經濟發展, 居民生活水準不斷提高, 人們對口腔保健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 對於兒童口腔健康也越來越重視。

讓口腔科醫生欣慰的是,

Advertisiment
即使孩子沒有牙痛, 好多家長也帶他們去口腔科, 以圖儘早發現問題。

不過, 有經驗的爸媽知道, 帶小朋友看牙, 其實是個很頭疼的事情。 診室裡, 小朋友呼天搶地, 痛哭流涕, 在牙椅上撒潑耍賴、不配合治療, 這都很常見。

面對諸般情況, 爸媽不光心疼, 也很無奈。

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幫助小朋友接受口腔科檢查和治療呢?

你理解「必須去看牙」的孩子嗎?

在跟大家介紹辦法之前, 丁媽需要先跟大家講講, 害怕看牙的孩子可能有什麼想法、在經歷什麼感覺。

1. 恐懼

小朋友上醫院, 總會有畏懼感。 吱吱的鑽聲, 難免讓孩子精神高度緊張, 處於防衛狀態。 而在內心恐懼的狀態下, 對疼痛的感覺會變得敏感。

口腔科醫生見到好多小朋友,

Advertisiment
只要一躺上牙椅, 就特別害怕;拿棉簽輕輕一動, 都會喊疼。

這樣的狀態下, 醫生根本沒辦法做任何檢查或處理。

2. 焦慮

「會發生(也不知道究竟是什麼的)特別特別可怕的事情」, 這種預期性焦慮, 會讓孩子產生一系列身體不適, 比如煩躁、出汗、臉色發白, 或者打嗝、發嘔、尿頻。

這種身體不適是真的, 並不是「裝病」。 當然了, 假如家長由此因為「病」就不看牙也不好, 會強化孩子「身體不舒服就能避免不想經歷的事」的念頭。

3. 行為上的抗拒

在行為方面, 他們會表現出抗拒和不合作——這樣, 「特別特別可怕的事情」就不會到來了。

具體來說, 「不合作」通常表現為不上牙椅, 或者即使終於上了牙椅, 也不張嘴。

更極端的情況下, 孩子情緒爆發, 行為可能失控:

Advertisiment

衝動型:哭鬧, 喊叫, 亂打亂踢, 或賴在地上耍脾氣, 誰的話也不聽;

被動型:不說話, 不哭鬧, 但動作上有意與醫生要求背道而馳, 說理、恐嚇, 均無作用。

為了寶寶, 家長該做些什麼?

1. 沒事兒別嚇唬孩子

家長在日常生活中, 得儘量避免說些「醫生把你的牙全都拔掉」之類的嚇唬之辭。

尤其是帶孩子看口腔科之前, 下面這樣的話能避免就避免吧:

你再不聽話, 等會看牙那個叔叔 / 阿姨就把你的牙全部給你拔掉!

等會看牙的時候要是胡鬧, 醫生就會把寶寶關起來, 再也見不到爸爸媽媽啦!

可能有的爸媽覺得, 說這樣的話有點可笑;可在候診室, 這樣的話可真不少見。

孩子還沒開始看牙, 就給他這樣的心理陰影, 實在不是一個好方法。

Advertisiment

這時候, 家長應該耐心向孩子解釋:醫生只是看上去有點可怕, 讓醫生看一下, 以後就不會牙疼了 / 牙就變得更整齊、好看了。

2. 幫孩子提前熟悉口腔科

「未知」是恐懼的根源, 克服恐懼的根本方法, 就是把「未知」變成「可知」。

現在資訊技術發達, 動畫片、遊戲、繪本故事, 都能找到幫助家長帶孩子瞭解口腔科的內容。

在帶著孩子讀繪本的時候, 可以採用角色扮演的方式, 來説明孩子熟悉環境。

比如, 有一本繪本叫《鱷魚怕怕, 牙醫怕怕》, 講的是害怕看牙醫的鱷魚遇到了害怕看牙的牙醫, 而且兩個害怕鬼雖然想著完全不同的事兒, 但是卻會說出完全一樣的話來, 特別適合大人帶著孩子進行角色扮演。

在講繪本的過程中, 寶寶也有機會瞭解口腔科裡會見到哪些東西,

Advertisiment
看牙可能會經歷些什麼「可怕的事」, 瞭解了, 就不那麼怕了。

3. 分散注意力

家長可以準備一些小玩具, 比如書, 小汽車, 電子產品等, 在醫師操作過程中, 跟小朋友說一些別的事情, 或講幾個小故事, 分散他們的注意力, 讓他們忘記治療產生的恐懼、不安。

假如孩子已經建立了「數」的概念, 那麼家長可以用數數的方法, 告訴孩子「還有多久多久就好了」, 這也能有效減輕孩子的焦慮感。

有些口腔科醫生會建議爸爸媽媽, 在拔完牙、孩子吐掉棉卷之後, 獎勵孩子一個小冰淇淋。

一是冰淇淋比較軟, 不會影響拔牙創, 二是冰淇淋比較涼, 可以緩解疼痛的症狀。 假如符合教育理念, 可以參考這種做法。

4. 盡少參與治療過程

有些家長啊,在治療過程中,盡在旁邊噓寒問暖,表現得比孩子還要擔心。

有些媽媽一聽「得拔牙」,感覺比小朋友還要緊張,這種負面的情緒會影響小朋友,進一步影響診療過程。

正確的做法是,一旦醫生開始治療,家長就儘量安靜地陪伴,或者給予孩子一些鼓勵的話語,儘量不要問孩子「疼不疼」這種問題。

不問倒也罷了,一問起來,孩子不痛也要撒嬌哭鬧了。

5. 不要強制孩子進行診療

有時候,不配合治療的孩子大聲哭鬧,出於面子或心情緣故,一些家長也氣急敗壞,強壓著孩子要求醫生診療。

不負責地猜測,普通兒科門診或許這樣做,畢竟,看一眼喉嚨,或者打一針,也就「結束戰鬥」了;但是,兒童的口腔治療萬萬不能強迫兒童。

這是因為,口腔科診療程式比較複雜,需要時間較長,需要的工具也比較多,如果強迫孩子進行診療,很可能會發生嚴重的後果。

舉個例子,牙科手機去齲時,如果兒童突然閉嘴掙扎,很可能會導致口內軟組織的損傷(說得直接一點,就是腮幫子戳個洞什麼的);補牙用棉卷隔濕時,如果兒童不配合致棉卷滑入氣道,那可能造成窒息等嚴重後果。

所以,孩子主動配合、忍耐醫生的操作,是安全的保證。

有些家長啊,在治療過程中,盡在旁邊噓寒問暖,表現得比孩子還要擔心。

有些媽媽一聽「得拔牙」,感覺比小朋友還要緊張,這種負面的情緒會影響小朋友,進一步影響診療過程。

正確的做法是,一旦醫生開始治療,家長就儘量安靜地陪伴,或者給予孩子一些鼓勵的話語,儘量不要問孩子「疼不疼」這種問題。

不問倒也罷了,一問起來,孩子不痛也要撒嬌哭鬧了。

5. 不要強制孩子進行診療

有時候,不配合治療的孩子大聲哭鬧,出於面子或心情緣故,一些家長也氣急敗壞,強壓著孩子要求醫生診療。

不負責地猜測,普通兒科門診或許這樣做,畢竟,看一眼喉嚨,或者打一針,也就「結束戰鬥」了;但是,兒童的口腔治療萬萬不能強迫兒童。

這是因為,口腔科診療程式比較複雜,需要時間較長,需要的工具也比較多,如果強迫孩子進行診療,很可能會發生嚴重的後果。

舉個例子,牙科手機去齲時,如果兒童突然閉嘴掙扎,很可能會導致口內軟組織的損傷(說得直接一點,就是腮幫子戳個洞什麼的);補牙用棉卷隔濕時,如果兒童不配合致棉卷滑入氣道,那可能造成窒息等嚴重後果。

所以,孩子主動配合、忍耐醫生的操作,是安全的保證。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