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學齡前(3-6歲)>家庭教育>正文

孩子在“扔東西”中長見識

叫父母生氣的事兒l歲左右的孩子都不約而同地喜歡“扔東西”, 給他什么東西, 他都只玩一會兒就往地上扔。 開始, 父母以為寶寶是不小心掉下地的, 就給他拾起, 但寶寶很快又往地上扔。 這樣反復多次, 可把父母惹生氣了, 干脆不去理睬他了。 可寶寶不依不饒, 仍用要求的目光, 手指著地上的東西, 請求父母再次拾起。

專家卻為寶寶辯護

孩子喜歡扔東西并不是他存心搗蛋, 更不是件壞事, 而是這時期寶寶的年齡特點。 寶寶在反復扔東西的過程中, 不僅能得到情緒上的極大的滿足和快樂, 而且還能增長不少見識和經驗。

Advertisiment

往地上扔東西的意義

孩子在不斷地、反復地扔東西的活動中, 慢慢意識到自己的動作(扔)和動作對象(物體)的區別, 探索自己動作的后果——會出現什么效果和變化。

例如, 寶寶每次扔球, 都能使球滾動, 開始時這種現象是偶然發生的, 并沒有引起他注意, 也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力量。 以后, 經過多次重復這個動作, 相同的現象(球會滾動)再次發生。 寶寶逐漸認識到自己扔的動作, 能使球發生變化, 出現了滾動的效果。 從中他意識到自己的力量, 自己的存在和客觀物體之間的關系。

這種扔東西的動作, 顯示出的力量和事物發生的變化, 促使寶寶再次嘗試用扔的動作去作用于其他物體, 觀察是否能發生其他的變化:扔出響鈴棒,

Advertisiment
響鈴棒掉下去能發出聲響, 但不滾動;扔下毛巾, 毛巾既沒有聲響又不滾動。

由此孩子逐漸認識到扔不同的東西, 會產生不同的效果, 發現物體更多新的屬性, 而使孩子對各種事物獲得更多的認識。

有時孩子扔東西是想要大人和他玩, 以扔東西來引起父母的注意。 在孩子扔下和父母拾起的過程中, 建立了“授受關系”, 發展了人與人之間的社會交際關系, 在動作與語言的交往中, 使孩子的認識能力不斷地發展。

建議:

1、如果父母不能花許多時間專門為孩子拾東西, 可以讓孩子坐在鋪有席子或墊子的地板上, 讓他自己扔東西玩;教會他將扔出去的東西, 自己爬過去或走過去拾起來。

2、逐步教導孩子什么東西可以扔,

Advertisiment
什么不能扔。 可以做一些沙袋、豆袋, 準備一些帶響鈴的橡塑玩具等給他扔。

3、要制止孩子扔食物、某些玩具及易損壞的東西, 但不要用訓斥方式, 以免強化了孩子這種不良動作。

孩子喜歡扔東西, 父母不必緊張、煩心, 這個過程只是很短暫的一個時期, 孩子慢慢學會了正確地玩玩具及使用工具后, 他的興趣及注意力會逐漸轉移到其他更有趣的活動上, “扔東西”的現象會自然消失。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