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孩子為什麼會偷東西_孩子偷東西的原因

養生之道網導讀:

遇到孩子“偷拿”的行為, 家長的第一反應就是震驚和憤怒, 孩子為什麼會偷東西, “小時偷針, 長大偷金”的古話也頓時在腦海中浮現。 孩子為什麼會偷東西?孩子偷東西的原因是多樣的。

孩子偷東西受社會環境家庭因素影響

當家長第一次發現自己的孩子偷拿了別人的錢或物時, 往往想不通, 認為自己家中並非缺吃少穿, 怎麼能發生這種丟人現眼的事情呢?為此, 有的感到惶惑, 不知所措, 有的迷惑不解, 強調是受了外界的影響, 有的則不間青紅皂白, 非打即罵, 甚至關禁閉, 隔離反省等等。

Advertisiment

我們說, 家長發現孩子做了不體面的事, 感到激動、氣憤是可以理解的。 但氣憤之余, 不少家長不是從家庭影響和教育不當上找原因, 而是過多地埋怨社會環境的不良影響, 處置方法上又操之過急, 簡單從事, 往往教育的效果不理想, 甚至激化矛盾, 造成不幸。

從大多數犯偷竊行為的孩子看, 原因是比較複雜的。 但是, 作為學齡前兒童偶爾出現此類現象, 往往是家庭不良因素造成的。 因為初犯偷拿行為的兒童, 往往是自己所見所聞的“反映者”。 因此, 當發現自己的孩子不正當行為時, 家長首先應保持冷靜的頭腦, 誠懇地、實事求是地説明孩子認清錯誤的嚴重危害, 認真聽取孩子所犯錯誤的敘述, 分析造成的原委, 然後有針對性地進行幫助教育。

Advertisiment
絕不能當眾呵斥, 也不宜隨便給初犯錯誤的孩子冠以“偷竊”之類的字眼。 否則, 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只能引起孩子的反感, 疏遠了家庭與孩子的關係, 更不利於對孩子的批評教育。

其次, 要分析家庭是否有不良因素的影響。

Advertisiment
在現實生活中, 確有些家長不注意自身的修養, 暴露在子女面前的言行存在著明顯的錯誤。 比如有的學生常年使用單位用紙, 如公用信箋、各種表格紙。 顯然, 這是家長提供的方便。 還有的家庭無論家中或個人生活上缺少什麼東西, 不是以自己的勞動報酬去購置, 而是採用拉關係、走後門的手段去“弄”。 還有的當著孩子的面, 宜揚“這年頭老實人吃虧、受人欺”的謬論和事例, 等等。

孩子衣食無憂為什麼會偷東西

1、

“我”的是非界限模糊。 年齡較小(2至3歲)的孩子通常沒有“你的”、“我的”之分, 也分不清“偷”和“拿”的區別。 他們見了自己喜歡的東西, 就要拿過來“據為己有”, 更不把“拿”家裡錢當成嚴重的錯誤。 他們內心沒有規則, 缺少現實感。 所以,
Advertisiment
兩三歲的孩子也不會“偷”, 因為他們的行為是無意識的。

2、

需求未被滿足。 有的家長想從小培養孩子的節儉精神, 幾乎不給孩子零花錢。 還有些家長覺得, 孩子不愁吃穿, 理所應當地認為他們的需要已經可以滿足, 但孩子也有自己的愛好, 看到同學、朋友的某樣東西很喜歡, 自己卻得不到, 就可能在欲望和需求的支配下, 找機會拿家裡的錢或別人的錢或物。

3、

發洩內心不滿。 部分孩子受到不公平待遇或內心挫折時, 可能會用偷竊來發洩內心的不滿或反抗。 比如幼稚園老師偏愛一些孩子, 讓他們隨意玩玩具, 有些相對受冷落的孩子就可能在不公平感和嫉妒心的驅使下, 私下拿走別人的玩具。 再比如, 有些家長工作太忙,
Advertisiment
沒時間陪孩子, 孩子也有可能通過偷東西等行為換取家長關注。

4、

不良榜樣的影響。 前幾年盛行網路的偷菜遊戲, 讓不少家長投入其中。 但他們沒有想到, 孩子可能會以家長為榜樣, 認為“偷”是一種很好玩的遊戲。

發現孩子有偷東西的行為, 家長怎麼辦

1、

平息怒火, 問清原因。 發現孩子偷東西, 父母要先冷靜兩分鐘, 再和顏悅色地瞭解原因。 要根據實際情況判斷, 孩子說出的理由是表面的還是深層的, 以免治標不治本。

2、

對症下藥, 解決當下問題。 首先, 體罰和忽視都是不正確的, 應分析內在原因, 對症下藥。 若是孩子欲望得不到滿足, 應告訴他, 遇到想要的東西應跟父母溝通;如果是因為孩子長期被忽視, 家長應反思自己, 努力營造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 關心孩子的心理需求;如果孩子在學校、幼稚園受到不公平對待,那家長要主動跟老師溝通。

3、

制定規則,預防為主。首先要借機給孩子建立規則和物權概念,告訴孩子,家裡哪些東西是爸爸的,哪些是媽媽的,未經允許不能隨便動,不管誰犯錯都要受懲罰。其次,適度給孩子零花錢。父母可以每週給孩子適當的零花錢,同時教會怎樣有計劃地使用,控制見啥要啥的欲望,但不要粗暴地控制零花錢的使用。最後要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及時滿足孩子的情感需要,多觀察他們的言行。比如一個聽話的孩子突然變得敏感和偏激,就可能是遇上了什麼問題。父母不妨主動出擊,幫孩子解決。

關心孩子的心理需求;如果孩子在學校、幼稚園受到不公平對待,那家長要主動跟老師溝通。

3、

制定規則,預防為主。首先要借機給孩子建立規則和物權概念,告訴孩子,家裡哪些東西是爸爸的,哪些是媽媽的,未經允許不能隨便動,不管誰犯錯都要受懲罰。其次,適度給孩子零花錢。父母可以每週給孩子適當的零花錢,同時教會怎樣有計劃地使用,控制見啥要啥的欲望,但不要粗暴地控制零花錢的使用。最後要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及時滿足孩子的情感需要,多觀察他們的言行。比如一個聽話的孩子突然變得敏感和偏激,就可能是遇上了什麼問題。父母不妨主動出擊,幫孩子解決。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