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早教>正文

孩子做這五件事 家長應予以阻止

孩子是每個家庭的寶貝, 對於孩子的成長, 家長都會予以關注。 然而, 很多家長由於各種原因, 可能是年紀大了才有孩子, 或者寶寶身體不是特別好等原因, 對寶寶過分疼愛, 甚至達到溺愛的程度。 這種過於愛護的方式, 恰恰對於孩子來說會起到反效果, 使得寶寶容易以自我為中心。 尤其是當孩子做出以下五種事的時候, 家長應立即予以阻止。

一、必須得到喜歡的玩具

在商場, 總會看到一些孩子經過玩具的專櫃, 哭鬧著讓家長購買喜歡的玩具, 如果遭到拒絕便坐在地上不肯起來。

專家建議:此時家長應明確的表態這個玩具不會購買,

Advertisiment
無論孩子如何哭鬧都不會改變。 如果孩子仍然不聽勸阻, 家長可以採取不予理睬的方法, 任憑他坐在地上哭鬧, 家長裝作離開或者繼續看其他的商品。 如果家長心軟妥協了, 便會使寶寶認為自己的哭鬧是有作用的。 等孩子冷靜下來之後, 家長可以通過講故事等方式將道理講給寶寶, 告訴寶寶只有懂事的孩子才是受歡迎的, 而哭鬧並不會解決任何問題。

二、與小朋友爭搶玩具不成便動手

我們有的時候會看見小朋友因為搶某件玩具而大打出手, 勝利的一方得到了心愛的玩具。

專家建議:家長應對于動手的小朋友予以批評, 明確的讓他知道打人是不正確的行為, 對小朋友造成了危害,

Advertisiment
並且要親自道歉。 同時, 家長應告訴孩子, 即便對方不願意將玩具給你, 你也應該接受這種不如意的情況。 除了講道理, 適當的懲罰也是必要的, 在孩子面前安撫被打傷的孩子, 讓孩子知道使用武力是不對的行為, 從而杜絕這種帶有攻擊性的行為。

三、偷拿東西

有的時候, 孩子會因為很喜歡某個玩具偷偷的拿走, 據為己有。

專家建議:此時家長應立即帶孩子將物品歸還給對方, 並讓孩子道歉, 請對方原諒。 讓孩子知道拿別人的東西是不對的, 同時也學會了勇於承認錯誤的精神。 孩子由於年紀小, 還沒有真正瞭解到“物權”的概念, 只是認為自己喜歡的就是自己的, 這時家長應明確告知這是錯誤的行為, 不要僅僅對孩子說“下不為例”,

Advertisiment
便將這件事翻篇。

四、說謊

孩子有的時候會利用自己的“小聰明”掩飾自己的行為, 尤其是犯錯誤的時候, 將責任推給別人。

專家建議:家長應鼓勵孩子說實話, 並告訴孩子媽媽喜歡說實話、勇於承擔後果的孩子, 這樣孩子會鼓足勇氣說出真相, 家長應在孩子說出真相的時候第一時間表揚他, 對他承擔後果的行為予以肯定。 尤其是6、7歲以上的孩子, 明明知道說謊是不對的行為, 但是為了逃避責罰還是會耍一些“小聰明”。 如果家長不予追究便會助長孩子這個惡習, 並形成說謊的習慣。

五、到點不睡覺

晚上十點多了, 孩子卻還是抱著玩具或者看著電視不肯睡覺。

專家建議:此時家長應指著掛鐘讓孩子知道現在應該是睡覺的時間了,

Advertisiment
並且告訴孩子現在不睡覺第二天上學就會遲到。 如果家長對於孩子不睡覺的行為不加以制止, 孩子自然會繼續玩鬧, 時間長了之後便打亂了作息時間, 難以養成良好的作息規律了。

每個孩子都是天真無邪的天使, 孩子由於年紀小, 還沒有形成應有的作息規律以及思維方式, 家長應給與正確的引導。 對於孩子犯的錯誤, 家長不應該一味的妥協, 這樣只會助長孩子的錯誤行為。 如果在小時候錯誤的行為沒有及時制止, 那麼孩子長大後再想改正便會難上加難。 因此, 家長應在寶寶小的時候“狠心”一些, 這樣可以幫助寶寶更好的培養良好的習慣與性格。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