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吃糖或少吃糖照樣易得齲齒

很多孩子都愛吃糖, 而吃糖的話, 是非常容易出現齲齒的。 為此家長為了保證孩子的牙齒健康, 會儘量避免讓孩子吃糖。 但是不少並沒有吃糖習慣的孩子也出現了齲齒的問題。 那麼為什麼孩子不吃糖或少吃糖照樣得齲齒?

糖與“齲齒”有什麼關係?

糖與齲齒關係密切。 糖參與菌斑形成, 幫助細菌附著在牙面上, 作為細菌底物, 糖被酵解後產生的酸液堆積在牙面, 侵蝕牙齒, 使之脫礦, 進而破壞有機質, 產生齲洞, 這是糖致齲的主要機制。

糖的致齲能力受到糖的種類、性狀以及食糖量、頻率等多種因素影響。

Advertisiment
各種碳水化合物中, 蔗糖致平滑面齲的能力最強。 目前, 根據各種糖使菌斑產酸多少及PH下降程度確立他們的致齲性, 排列如下:蔗糖>P葡萄糖>麥芽糖>乳糖>果糖>山梨糖>木糖醇。 山梨糖和木糖醇基本上不能被致齲菌利用產酸, 故常用作防齲的甜味替代劑。

日常食品如白糖、水果糖、紅糖、點心、蛋糕等富含蔗糖, 應控制攝入量。 固態或半固態, 尤其是稍細、有黏性的甜食, 如奶糖, 攝入後不易被清潔, 滯留口腔時間長, 細菌有充足的時間利用產酸, 致齲力強。 而糖類液體易被吞咽或被唾液稀釋, 如飲料, 致齲力相對較弱。 另外, 攝糖越多, 患齲風險越大, 而如果攝糖頻率高, 就能持續為致齲菌提供能量和底物, 使菌斑內持續維持較高的酸度,

Advertisiment
增加患齲風險, 因此, 頻繁吃糖較一次大量吃糖危害大。

另一方面, 糖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物質, 我們平日裡的主食如大米、玉米、燕麥、大豆等也富含大分子糖--澱粉, 這些可以為身體提供熱量且澱粉致齲力較弱, 易形成團被吞咽到消化道, 不易致齲。 為了減少齲齒發生, 我們建議:要少吃甜食, 尤其是蔗糖;不要頻繁食用糖;不要含糖睡覺;儘量選擇糖代用品, 如木糖醇。

為什麼孩子不吃糖或少吃糖照樣得齲齒?

許多家長一旦發現小孩患有齲齒, 就強制他們不吃糖。 實際上不吃糖照樣可以患嚴重的齲齒。 原因是兒童食品如奶粉、點心等食物中含有很多糖, 少吃並不等於不吃糖。 不讓孩子吃糖不是預防齲齒的積極辦法。

Advertisiment

有些家長問:“孩子很少吃糖, 可牙齒也爛了好幾個齲洞, 這是什麼原因呢?其實引起齲齒的原因很多, 口腔衛生差, 多吃糖是引起齲齒的主要原因, 但不是唯一原因。 牙齒本身發育缺陷, 如鈣化不良、牙面有深而窄的窩溝等也是引起齲齒的重要因素。 此外, 牙齒和唾液內某些微量元素的缺乏與與齲齒發生有關係。

那麼如何才能預防齲齒?

首先需瞭解為什麼孩子比大人更喜歡甜食。 人得味覺器官長在舌頭表面叫味蕾。 它可以分辨辣、甜、酸、苦等多種味覺單位。 一般成人有9000左右個味蕾, 而兒童則多達兩萬餘個, 且以感覺甜食的味蕾最發達, 數量最多。 它們經常處於興奮狀態。 吃糖體現了兒童正常發育的需要, 硬不給孩子吃糖是違背其生理需求的。

Advertisiment
然而吃糖應當有所節制。 一定要克服睡前吃糖或者口裡含糖睡覺的不良習慣。 孩子晚上一睡就是十來個小時, 口腔處於靜止狀態, 其溫度、濕度最適合細菌在富含糖的環境中繁殖, 將糖發酵成酸而腐蝕牙體。 因此吃完糖及飯後應漱口, 去除口腔內殘留的食物殘屑, 即使多吃糖也不會輕易發生齲齒。

母嬰專家溫馨提示:知道了為什麼孩子不吃糖或少吃糖照樣得齲齒, 所以吃糖和齲齒之間有一定的關係, 但不是必然的關係。 母嬰專家建議3歲前的孩子吃東西後腰喂點溫開水或是漱口。 3歲以後最好養成早晚刷牙, 進食後漱口的習慣。 避免晚間刷牙後再吃糖果、點心及甜飲料。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