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孕期提醒

孕期是個非常特殊的時期, 很容易給身體帶來異常的反應, 孕媽媽們需要時刻警惕自己的身體, 一旦出現不舒服一定要及時治療, 下面是貝瓦小編整理的孕期容易生病的六大身體部位, 以及應對策略。

1. 腰背部

常見不適:腰酸背痛

在懷孕期間, 特別是懷孕中晚期, 有50%~80%的孕媽媽會感到腰酸背痛, 有的甚至疼痛症狀非常劇烈。 妊娠的子宮對腰骶神經的直接壓迫是妊娠後期腰痛的主要因素。 隨著孕周的增加, 胎兒的體重和體積逐漸增大, 孕媽媽的腹部也在不斷伸展以容納變大的子宮。 與此同時,

Advertisiment
孕媽媽的身體重心向前移動, 為了保持平衡, 孕媽媽常形成挺腰的姿勢, 這使得腰背部必須負擔更多的重量及壓力, 從而出現腰背痛。

應對策略:

其實, 只要孕媽媽平時多加注意, 積極採取相應的應對方法就可以輕鬆度過孕期。 首先, 孕媽媽們要補充礦物質和維生素, 多曬太陽增加鈣的吸收, 增強自身的體質, 以預防腰背痛。 其次, 孕媽媽若孕前有輕度運動的習慣, 懷孕後仍應保持, 因為適當的運動, 如游泳、體操等可以減輕腰背疼痛。 孕前沒有運動習慣的孕媽媽每天散散步也不錯。 再次, 如果孕媽媽每天的站立時間有4~5小時, 不妨白天用護腰帶或托腹帶, 可使腹部得到支撐, 減輕腹部壓力, 減少因肌肉緊縮產生的腰背痛。

Advertisiment
最後, 坐著時, 孕媽媽要把後腰舒服地靠在椅背上, 上半身要伸直, 也可以在椅背上放柔軟靠墊, 舒緩背部壓力, 不要長時間坐無依靠的板凳。

2. 胃腸道

常見不適:嘔吐

孕吐是懷孕早期常見的症狀之一, 可分為輕微、一般和嚴重三種程度。 對於輕微嘔吐及一般嘔吐, 建議孕媽媽儘量忍耐, 只要度過懷孕早期, 症狀大多可以獲得改善。

應對策略:

很多孕媽媽在出現孕吐後, 自然而然就改吃一些比較稀的食物, 像稀飯、牛奶等。 其實, 吃太多稀的食物反而會吐得更厲害。 孕媽媽應該吃一些比較幹的食物, 像是乾飯、餅乾、麵包, 有胃口的時候多吃一點, 沒胃口的時候就少吃一點。

孕媽媽若出現嚴重嘔吐, 甚至連膽汁都吐出來了, 並出現體重急劇下降,

Advertisiment
這時應立即就醫, 醫生會針對孕媽媽的身體狀況進行評估, 然後採取適當藥物治療, 幫助孕媽媽度過難熬的孕吐時期。

3.膀胱

常見不適:尿頻

當胎兒在孕媽媽的肚子裡開始定居後, 原本拳頭大的子宮就會在盆腔內慢慢擴張成為小傢伙舒適的新窩。 一般而言, 多數女性的子宮呈前傾前屈位, 膀胱就在子宮的前下方。 隨著子宮的逐漸增大, 膀胱不斷受壓, 容積變小, 因此孕媽媽會有尿頻現象。 通常在懷孕早期, 孕媽媽的小便次數會有增加的現象。 懷孕三個月之後, 隨著月份的增加, 子宮已經從盆腔到腹腔, 膀胱受壓的情況得以緩解, 所以懷孕中期是孕媽媽比較輕鬆的時期。 進入懷孕晚期, 胎頭下降入骨盆,

Advertisiment
又會壓迫膀胱, 出現尿頻症狀。

應對策略:

有不少孕媽媽, 由於不好意思頻繁往返於衛生間, 於是採用憋尿的方法對待尿頻, 這樣會因為憋尿時間太長, 影響了膀胱的功能, 以致最後不能自行排尿, 造成尿瀦留。 建議孕媽媽休息時採取側臥位, 因為側臥位可減輕子宮對輸尿管的壓迫, 防治腎盂、輸尿管積存尿液而感染。 懷孕後, 尿頻的孕媽媽可以適當使用護墊, 若沒能及時上廁所, 能避免尿在褲子上的意外, 但一定要經常更換護墊, 以防細菌感染。 另外, 晚上特別是睡前孕媽媽要少喝水, 而且喝水時一口一口地慢慢喝將有助於緩解尿頻狀況。

4.腹部

常見不適:腹脹

引起孕媽媽腹脹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 第一是在懷孕早期,

Advertisiment
胃腸蠕動減慢, 胃排空時間延長, 食物滯留腸道的時間延長。 在腸道菌群的作用下, 食物發酵後產生大量氣體, 使孕媽媽產生飽脹感。 第二, 隨著孕周的增加, 胎兒逐漸生長, 子宮也一起變大, 逐漸增大的子宮會壓迫到胃腸道, 而胃腸在受到壓迫的情況下, 其中的內容物及氣體的排出就會受影響, 讓孕媽媽感到不舒服。

應對策略:

對於腹脹, 大部分情況是不需要擔心的, 除非有明顯疼痛、出血甚至發燒現象時, 孕媽媽需立即就醫。 建議孕媽媽根據下面的方法來緩解腹脹:

第一, 最好避免過度勞累, 保持規律的生活習慣, 疲勞時多臥床休息。 第二, 到了懷孕中晚期, 孕媽媽可以使用托腹帶, 用腰背力量去支撐腹部, 這樣可減少腹脹的幾率。 第三,孕媽媽可以在每天塗抹妊娠霜時,輕柔按摩腫脹、疼痛的部位,效果較明顯。最後,也是最需要注意的一點,有些腹脹尤其是合併小腹下墜感、腹痛、陰☆禁☆道流血等情況時,可能是先兆流產、先兆早產的表現,應及時就醫。有一些嚴重的妊娠期合併症、併發症如妊娠期急性脂肪肝、妊娠合併病毒性肝炎等,也會以腹脹、食欲不振等為首發症狀,孕媽媽要重視。

5.乳☆禁☆房

常見不適:乳☆禁☆房脹痛

懷孕以後,由於體內激素水準增高,乳腺組織內的腺泡和腺管不斷增生,乳☆禁☆房的皮下脂肪漸漸沉積,乳☆禁☆房開始增大,乳☆禁☆頭和乳暈也會變大,顏色加深,而且乳暈上還會形成一些小隆起。有的孕媽媽會感到乳☆禁☆房脹痛,有的還會有麻刺感。這時,孕媽媽可請教醫生,讓醫生幫助檢查。若只是單純的脹痛而無其他症狀,孕媽媽就不必擔心,這是一種正常的變化;若有硬結,則可能有其他病症,需進一步檢查處理。孕媽媽平時可以通過乳☆禁☆房自檢來瞭解乳☆禁☆房的健康狀況。

應對策略:

懷孕後乳☆禁☆房一般沒有較大問題,孕媽媽不用過度緊張,平時多注意觀察、護理即可。很多孕媽媽都感覺乳☆禁☆房,尤其是乳☆禁☆頭附近似乎沉積了很多污垢,特別想清洗。由於孕期激素的改變,乳暈區域擴大,色素沉著增加,乳☆禁☆頭周圍還會出現一些小隆起,因此乳☆禁☆房看起來會比較“髒”。但這是懷孕後的一種正常變化,不是沉積的污垢。孕媽媽不要刻意去清洗,只需洗澡的時候順便用清水清洗一下就可以,不建議用肥皂或其他洗液。另外,清洗時,不要使勁搓洗乳☆禁☆房,否則會引起宮縮。

6.陰☆禁☆道

常見不適:陰☆禁☆道炎症

女性的新陳代謝旺盛,體內水分和營養容易流失造成抵抗力下降。陰☆禁☆道炎原本就多發,如若又在懷孕期間,機體內激素水準升高為細菌生長提供了高濃度糖原,同時增加細菌的粘附力,再加上妊娠期間陰☆禁☆道酸鹼度改變,外☆禁☆陰充血,陰☆禁☆道分泌物增多,使外☆禁☆陰始終處在一個濕熱的環境,這樣的環境正好是病菌大量繁殖的溫床,從而導致孕媽媽陰☆禁☆道炎的高發。常見的有黴菌性、滴蟲性陰☆禁☆道炎、細菌性陰☆禁☆道病等,其中以黴菌性陰☆禁☆道炎最為多見。

應對策略:

孕媽媽一旦患了陰☆禁☆道炎,建議到正規醫院檢查,在醫生的指導下儘量選擇對胎兒無害或影響小的藥物,切不可自己隨意使用藥物,防止藥物導致胎兒畸形。藥物的使用以陰☆禁☆道局部用藥為宜,妊娠期不全身治療,常用藥物為制黴菌素及克黴唑,黴菌素或克黴唑霜劑或藥膏外塗,每天2~3次;制黴菌素膠囊1個(10萬U)每晚陰☆禁☆道上藥1次,共10~14天;克黴唑栓劑一般一次有效,重症患者可延長療程。治療過程中注意勤換內褲,並將換下的內褲用開水燙洗。治療期間避免性☆禁☆生☆禁☆活,若丈夫也有黴菌感染應同時治療。

3方法積極防復發

孕媽媽還應積極祛除導致黴菌性陰☆禁☆道炎復發的某些誘因,如

1.不穿緊身褲、化纖內褲等,宜穿寬鬆、透氣性良好的棉布衣褲。

2.避免使用大劑量激素或抗生素,重視會陰部保潔和防治糖尿病等。

3.準備懷孕的女性在妊娠之前也應到醫院檢查自己是否有陰☆禁☆道炎症,因為這時醫生可以大膽用藥,不必擔心對胎兒發育的影響,並且非孕期的治療效果要遠遠好於孕期。

以上便是貝瓦小編整理的孕期容易生病的身體的各個部位,希望能給各位准媽媽帶來幫助,希望准媽媽們懷孕期間身體出現異常的時候能夠及時得到緩解,如果嚴重的時候請及時就醫,不要自己亂吃藥,以免對胎兒造成傷害。

第三,孕媽媽可以在每天塗抹妊娠霜時,輕柔按摩腫脹、疼痛的部位,效果較明顯。最後,也是最需要注意的一點,有些腹脹尤其是合併小腹下墜感、腹痛、陰☆禁☆道流血等情況時,可能是先兆流產、先兆早產的表現,應及時就醫。有一些嚴重的妊娠期合併症、併發症如妊娠期急性脂肪肝、妊娠合併病毒性肝炎等,也會以腹脹、食欲不振等為首發症狀,孕媽媽要重視。

5.乳☆禁☆房

常見不適:乳☆禁☆房脹痛

懷孕以後,由於體內激素水準增高,乳腺組織內的腺泡和腺管不斷增生,乳☆禁☆房的皮下脂肪漸漸沉積,乳☆禁☆房開始增大,乳☆禁☆頭和乳暈也會變大,顏色加深,而且乳暈上還會形成一些小隆起。有的孕媽媽會感到乳☆禁☆房脹痛,有的還會有麻刺感。這時,孕媽媽可請教醫生,讓醫生幫助檢查。若只是單純的脹痛而無其他症狀,孕媽媽就不必擔心,這是一種正常的變化;若有硬結,則可能有其他病症,需進一步檢查處理。孕媽媽平時可以通過乳☆禁☆房自檢來瞭解乳☆禁☆房的健康狀況。

應對策略:

懷孕後乳☆禁☆房一般沒有較大問題,孕媽媽不用過度緊張,平時多注意觀察、護理即可。很多孕媽媽都感覺乳☆禁☆房,尤其是乳☆禁☆頭附近似乎沉積了很多污垢,特別想清洗。由於孕期激素的改變,乳暈區域擴大,色素沉著增加,乳☆禁☆頭周圍還會出現一些小隆起,因此乳☆禁☆房看起來會比較“髒”。但這是懷孕後的一種正常變化,不是沉積的污垢。孕媽媽不要刻意去清洗,只需洗澡的時候順便用清水清洗一下就可以,不建議用肥皂或其他洗液。另外,清洗時,不要使勁搓洗乳☆禁☆房,否則會引起宮縮。

6.陰☆禁☆道

常見不適:陰☆禁☆道炎症

女性的新陳代謝旺盛,體內水分和營養容易流失造成抵抗力下降。陰☆禁☆道炎原本就多發,如若又在懷孕期間,機體內激素水準升高為細菌生長提供了高濃度糖原,同時增加細菌的粘附力,再加上妊娠期間陰☆禁☆道酸鹼度改變,外☆禁☆陰充血,陰☆禁☆道分泌物增多,使外☆禁☆陰始終處在一個濕熱的環境,這樣的環境正好是病菌大量繁殖的溫床,從而導致孕媽媽陰☆禁☆道炎的高發。常見的有黴菌性、滴蟲性陰☆禁☆道炎、細菌性陰☆禁☆道病等,其中以黴菌性陰☆禁☆道炎最為多見。

應對策略:

孕媽媽一旦患了陰☆禁☆道炎,建議到正規醫院檢查,在醫生的指導下儘量選擇對胎兒無害或影響小的藥物,切不可自己隨意使用藥物,防止藥物導致胎兒畸形。藥物的使用以陰☆禁☆道局部用藥為宜,妊娠期不全身治療,常用藥物為制黴菌素及克黴唑,黴菌素或克黴唑霜劑或藥膏外塗,每天2~3次;制黴菌素膠囊1個(10萬U)每晚陰☆禁☆道上藥1次,共10~14天;克黴唑栓劑一般一次有效,重症患者可延長療程。治療過程中注意勤換內褲,並將換下的內褲用開水燙洗。治療期間避免性☆禁☆生☆禁☆活,若丈夫也有黴菌感染應同時治療。

3方法積極防復發

孕媽媽還應積極祛除導致黴菌性陰☆禁☆道炎復發的某些誘因,如

1.不穿緊身褲、化纖內褲等,宜穿寬鬆、透氣性良好的棉布衣褲。

2.避免使用大劑量激素或抗生素,重視會陰部保潔和防治糖尿病等。

3.準備懷孕的女性在妊娠之前也應到醫院檢查自己是否有陰☆禁☆道炎症,因為這時醫生可以大膽用藥,不必擔心對胎兒發育的影響,並且非孕期的治療效果要遠遠好於孕期。

以上便是貝瓦小編整理的孕期容易生病的身體的各個部位,希望能給各位准媽媽帶來幫助,希望准媽媽們懷孕期間身體出現異常的時候能夠及時得到緩解,如果嚴重的時候請及時就醫,不要自己亂吃藥,以免對胎兒造成傷害。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