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子宮後位 新媽們應該要如何去預防呢

產後如何坐好月子, 調理好身體是准媽媽的任務, 因為剖婦產後的疼痛, 准媽媽要臥床休息很久才能下地, 但如果長期臥床尤其是仰臥位很可能會導致子宮後位, 在休息期間要特別注意臥位姿勢, 避免長期仰臥位導致其他婦科疾病。

一般來講, 成年女子子宮的正常位置在站立時於骨盆的中央, 坐骨棘水準之上, 與膀胱及直腸為鄰, 宮體前傾。 宮頸與宮體成120°-150°的角度, 處於前傾前屈的位置。 如果有維持子宮正常位置的某組韌帶發生鬆弛、分娩後長期臥床(尤其是仰臥位)、盆腔炎症、宮體部腫瘤、先天發育不全等狀況,

Advertisiment
子宮可發生變位, 其中最常見的為子宮後位。 根據子宮後倒的程度不同, 子宮後位分為Ⅰ、Ⅱ、Ⅲ度。


子宮後位

輕度子宮後位(Ⅰ-Ⅱ度)一般不出現症狀, 無需治療, 重度子宮後位常出現症狀, 主要表現為腰酸。 輕者僅為腰部酸脹不適, 重者整個腰部、骶尾部及兩側髂部均感酸脹難忍, 個別患者酸脹延伸到下背部和兩側腹股溝。 小腹部酸脹和肛門墜脹感往往同時並存, 勞累時和月經期症狀往往加重。 若得不到及時矯正, 還可繼發痛經、月經不調、白帶增多、性☆禁☆交不快、流產、不孕等。 子宮後位的患者在受孕三個月後, 若後倒子宮仍未自動糾正, 則膀胱頸部及尿道的變位和宮頸上翹, 可壓迫後尿道發生急性尿瀦留。

大多數產後子宮後位是可以預防的,

Advertisiment
關鍵是要讓產婦在產後得到充分休息, 使盆腔組織及時復原, 在休息期間要特別注意臥位姿勢, 要避免長期仰臥位, 側臥、仰臥和俯臥多種姿勢應輪換交替。 從產後第三天起, 可以在床上做一些腹部、四肢和盆底肌運動的保健操, 有利於產後的康復。 在流產後或因其他原因引起盆腔感染, 並形成粘連時會促使子宮後位的形成, 故應及早積極治療。 嚴格執行產後檢查, 對產後子宮恢復不佳的, 應及時糾正。

對有症狀的子宮後位患者, 治療關鍵是將子宮復位。 常用的子宮復位方法有雙合診復位法、三合診復位法、宮頸鉗牽引復位法、胸膝臥式位復位法、手術復位法等。 雙合診復位法、三合診復位法後要求患者每日在排空大小便後做1-2次胸膝臥位鍛煉,

Advertisiment
每次10-15分鐘, 這對鞏固子宮復位的效果至關重要。 胸膝臥位鍛煉還可預防產後子宮後位的發生, 但必須在產後半個月之後進行。 若雙合診復位法、三合診復位法不成功, 可採用手術復位。 手術方法主要是縮短圓韌帶, 將子宮變為前傾前屈位。

子宮後位, 貌似小事, 可它的危害卻不小。 常見的有以下幾類:

1、不孕:後位子宮可牽引宮頸向前上方翹, 宮頸指向陰☆禁☆道前壁, 使宮頸外口顯著高出於後穹窿的精液池, 猶如江邊的懸崖, 使精液池內的精子無法順利進入宮頸管, 受孕當然難以實現。

2、痛經:後位子宮的形狀, 猶如一把茶壺, 作為茶壺嘴的宮頸, 其位置高於作為壺體的子宮腔,

Advertisiment
位於宮腔內的月經血難以從“壺底”經宮頸管排出。 要想將“壺中”的經血排出, 只有加強子宮收縮, 儘量壓縮宮腔容積才能逼出經血。 因此, 後位子宮的女性常會因子宮肌的痙攣性收縮而產生痛經。


子宮後位

3、月經過多:子宮向後傾倒, 常可引起卵巢輸卵管向後下方下垂。 卵巢輸卵管位置的變異, 可引起盆腔靜脈扭曲, 血流不暢, 產生盆腔靜脈淤血症, 導致月經過多, 並可出現腹部墜脹、腰酸背痛, 有的還可發生性☆禁☆交痛等症狀。

4、子宮內膜異位症:後位子宮者, 經期常需加強子宮收縮, 必然引起宮腔內的壓力增加。 在高壓作用下, 部分月經血有可能經輸卵管逆流至盆腔, 導致子宮內膜異位症。

研究發現, 後位子宮與仰臥位睡姿有關。

Advertisiment
長期仰臥位睡姿, 尤其是產後月子中採取仰臥位睡姿, 使產後重達1千克以上的子宮, 在重力作用下往後倒, 而產後支持子宮位置的韌帶多軟弱無力, 尚未恢復正常的張力, 難以將沉重的子宮牽拉至前位。 隨著時間的推移, 子宮就取後位的姿態復舊, 導致後位子宮。 後位子宮預防的方法十分簡單, 即採取側臥位姿勢休息。 產婦除採取側臥位休息外, 還可進行產後體操, 促使盆底組織及子宮韌帶儘早恢復正常張力, 使子宮維持正常位置, 以免產生上述後位子宮併發症。 平時, 婦女的睡姿也應採取側臥位, 因為, 這是婦女最佳的睡眠姿勢。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