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嬰幼兒社交能力的培養

嬰兒也會有意識地向別人打招呼嗎?事實上, 人一生下來就會與其他人發生聯繫, 儘管嬰兒並不知道誰是父母, 誰是不認識的, 但與其他人交往是人類生存和成長的本能。 一些“冰箱型”的孤獨症的孩子似乎是特例, 但這些孩子往往是由於在兒童早期(三歲以內)沒有獲得足夠父母的愛造成的。 所以即使是從一出生就是內向的孩子也會有與他人交往的要求, 這是一種本能的需要。 幾個月的嬰兒看到任何人都會情不自禁地去用手抓拽、用嘴撕咬, 這是他主動與外界發生聯繫的手段。
嬰兒社會交往的階段
第一階段(0-6個月):單純社會反應階段。
Advertisiment

嬰兒通過自身發出的信號, 如哭、笑、肢體動作、表情等對外界做出反應。 其交往技巧主要是先天遺傳的。 兩周的新生兒就能區別出母親和別人的心跳不同;三個月左右就能發出聲音、特殊的嬰兒式的“迷人的微笑”, 從而激發他人的好感。
嬰兒之間的交往很早就建立了, 只是看起來有很強生物保護的本能。 如, 一個兩個月以內的嬰兒哭, 另一個或者另一些嬰兒也會一齊哭, 這是一種聲援、同情, 或者叫回應。 5-6個月以後, 一個嬰兒哭, 另一個嬰兒會注視甚至撫慰他。
第二階段(7-24個月):對撫養者依戀關係的建立。
6個月時認生了, 這時的嬰兒明顯地將熟悉的人與不熟悉的人區分開來。 和母親相處時很愉快,
Advertisiment
還會用哭鬧來迫使母親等被依戀對象回來。 這時候, 嬰兒的爬行能力使他們有了主動與人交往的能力, 2歲的嬰兒已經願意到鄰居家裡, 並且願意親近陌生人, 不再象6個月時對陌生人充滿了恐懼。
第三階段(24-36個月):發展夥伴關係階段。
兩歲的嬰兒身體動作能力越來越像個大人。 能夠自由地走或跑, 大大擴展了嬰兒活動的空間, 他(她)開始有了自我表現的欲望, 第一反抗期就是在這一時期出現的。 他(她)越來越喜歡和小夥伴一起玩, 並且這也減輕了與母親分離的痛苦。 雖然他們還不能象大人那樣去主動地打招呼, 加入到其他小夥伴的遊戲中, 但他們自有辦法。 要注意的是, 他們幾乎沒有用說話來表達交往的需要,
Advertisiment
按照成人的標準, 三歲前的嬰兒之間的言語交往是很不成功的, 他們幾乎都在各說各話。 這時候的嬰兒主要用身體動作或行為來表示自己加入和他們進行的遊戲中去。 所以, 有許多嬰兒用身體撞、擠、拉別的嬰兒, 都可能是一種交往的手段。
二、三歲的兒童也會產生最初的友誼, 互相喜歡對方, 但這並不長久, 甚至在一個小時內就可能轉換幾個朋友。 對嬰兒來說, 朋友就是一個與自己玩了一會兒的人。 在幼稚園裡可以維持較長時間, 但肯定不能維持到上小學。 有些兒童天然地受歡迎, 總有孩子圍繞在他的身邊;而另一些兒童可能總沒人找他玩, 總是一個人呆在那兒。
家長們當然希望自己的寶寶在交往能力方面有好的表現。
Advertisiment
但有一點需要指出, 三歲兒童的交往能力好壞不能預測他長大後的社交能力, 很多幼年很內向的人成人後在社交上沒有任何問題。 但嬰兒有好的交往能力還是很重要的, 尤其在適應新的環境上較少遇到困難, 也相應減少心理問題, 當然更討人喜歡。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