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通過按摩護理嬰兒肌性斜頸

肌性斜頸, 又稱胸鎖乳突肌攣縮症, 是由先天性因素或產傷等原因造成的胸鎖乳突肌的損傷、攣縮、畸形的一種病症::病症體現為患兒頸部歪斜, 局部長有無瘸性腫物為臨床特徵。 肌性斜頸的產生。 直接影響患兒頸部的功能活動與外形面貌。 肌性斜頸在按摩治療中也是有較好療效的。

●肌性斜頸的病因病楓

肌性斜頸是臨床可見斜頸中最為常見的一種。 多由先天發育不良、胎兒在宮內位置異常以及胚胎發育缺陷等原因, 而導致胸鎖乳突肌異常或受壓, 發生肌纖維之間及周圍的結締組織浸潤,

Advertisiment
分娩時極易出現難產, 由於難產而導致產程過長, 使胎兒在宮內窒息較久, 或不適當的助產方式引起的損傷, 都可能影響胸鎖乳突肌的血液迴圈而造成該部位肌肉攣縮, 或加重原有肌肉的損害。 此外, 僅僅在生產過程中局部的損傷也可能造威血腫、局部血腫機化等, 都能影響胸鎖乳突肌的正常功能。

另外, 胸鎖乳突肌的病變, 直接影響舒縮功能而形成頸部向患側歪斜、局部肌肉攣縮、硬化, 因而使頸部形成了無痛性腫物。

按照中醫理論分析, 斜頸(俗稱偏頭)是由先天稟賦不足、產中又逢損傷造成局部氣血運行逆亂、瘀血停滯所致。 腎主先天, 脾主肌肉, 故此病與腎脾密切相關。

●肌性斜頸的診斷分型

(1)診斷的三個標準

Advertisiment

①胎位不正、產程過長、異常助產等病史, 或有此症家族史。

②患兒頸部歪向患側、顏面偏向健側的臨床表現特徵。

③在患兒患側胸鎖乳突肌處可觸及肌緊張、攣縮的棱形、半球狀或條索狀硬結, 觸之極硬無痛、不熱;腫塊邊緣清楚, 與皮膚分離, 按之表面光滑。

(2)辨證分型

根據中醫辨證理論, 肌性斜頸多屬於脾腎不足、氣機鬱結、血瘀停滯等症候, 多為本虛標實之症。

(3)肌性斜頸的治療原則

根據肌性斜頸的病理特徵, 其治療原則多以疏通經絡、行調氣血、消結化瘀為大法, 並輔以補益脾腎、調節肌肉、強筋壯骨之法為治療的基本原則。

(4)幾種按摩的手法

將患兒置於仰臥位, 或讓人抱著, 醫生位於床頭或對側, 先以萬花油或滑石粉塗擦患部,

Advertisiment
然後再分別施用以下幾種手法:

①胸鎖乳突肌按托法:將患兒置於仰臥位, 醫生以左手托住頸部, 右手食指、中指、無名指三指併攏, 沿胸鎖乳突肌方向自上而下按托5—7次。 其目的是, 使頸部放鬆, 以利於按摩操作。

②多指撚揉胸鎖乳突肌:將患兒置於側臥位, 患側朝上, 醫生用多指撚揉胸鎖乳突肌數次。 然後再用多指拿揉胸鎖乳突肌, 並以肌腹為主, 反復按摩。 力量要由輕到重, 最後再用拇指揉胸錟乳突肌的起止端深部。 點揉翳風、風池穴。

③撥筋法:醫生用拇指在胸鎖乳突肌攣縮部位作前後方向的橫向撥筋法, 反復按摩數十次。 由淺入深, 力量要適度。

④醫生以拇指食指拿住硬塊, 作兩側上下來回撚揉, 並提起數次。

⑤頸部滾法:醫生用一手將患兒頭部後仰並推向健側,

Advertisiment
用另一手扶住患側肩部牽拉數次;然後用扶肩之手的小魚際在患側頸部作快速滾法, 反復施術, 至局部皮膚潮紅為宜。

⑥將患兒放在自我感覺舒適位, 醫生以雙手多指拿揉雙肩, 並對患側面部作適當揉法。

愛心提示

(1)家長可經常幫患兒向對側作屈頸鍛煉,

(2)此病避免受風寒。

(3)經常在局部作熱敷。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