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維護孩子的心理健康

兒童時期是培養健康心理的黃金時代, 各種習慣和行為模式, 都在這時奠定基礎, 如果有一個好的開始, 將來可使孩子們的品德智力得到健康的發展;如果在此時忽略了孩子的心理衛生, 那麼, 希望孩子成人後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就比較困難, 甚至是不太可能的了。
良好的心理狀態表現為:孩子對自己感到滿意, 情緒活潑愉快, 能適應周圍環境, 人際關係友好和諧, 個人的聰明才智重到充的施展和發揮。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維護孩子的心理健康呢?我們對年輕父母有以下幾條建議:
讓孩子天天快樂
輕鬆愉快的情緒能使孩子順利地進行各種活動,

Advertisiment
父母應使孩子經常處於一種興高采烈的狀態。 幼兒情緒的發展具有易受感染性的特點, 為使孩子擁有良好的情緒體驗, 父母要做到:
·為孩子樹立模仿的榜樣, 時時處處以自己樂觀向上的情緒去感染孩子。
·父母之間要建立和諧、默契的關係, 以便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孩子的臉是父母之間關係的晴雨錶”, 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要對孩子進行情感投資。 美國精神病專家坎貝爾提出, 要使孩子心理健康, 父母要作應的"精神投資"。 深情地注視孩子, 和孩子進行溫馨的身體接觸, 一心一意地關心孩子。
·要對孩子寬嚴並濟。 父母既不能為了贏得孩子的開心和笑容,
Advertisiment
就對孩子的缺點、錯誤熟視無睹、聽之任之, 不合理的要求也予以滿足;也不能苟求孩子, 把孩子與同伴進行橫向比較, 甚至拿孩子的短處去比同伴的長處, 要注意縱向比較, 一旦發現孩子的閃光處和點滴進步, 要及時加以表揚。
以讓孩子感到父母可親可敬
家庭內部民主平等的人際關係是孩子心理健康的"維生素"。 調查表明, 民主協商型父母與獨斷專制型父母相比, 前者培養出來的孩子更通情達理, 受同伴歡迎, 能與人友好相處, 樂於助人。 為了構建良好的親子關係, 父母要做的是:
·尊重孩子, 認識到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人, 有自己的情感和需要。 放下做父母的架子, 蹲下身來與孩子講話, 以減少“威嚴感”, 使孩子覺行父母和自己是平等的。
Advertisiment

·父母要禮待孩子, 對孩子講文明禮貌, 不打罵孩子。 無論孩子做了什麼好事或有什麼成績, 父母都要表示祝賀, 絕不吝嗇讚賞。
·當父母意識到自己對孩子可能講錯了話、做錯了事之後, 要勇於向孩子承認錯誤並及時道歉, 這不但不會降低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 反而會使孩子感到父母更加可親可敬。
讓孩子認識自我
孩子是否能正確地認識自己、估價自己的能力, 是其心理健康的一項重要指標。 為了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象, 發展孩子的自尊心, 提高孩子的自我意識水準, 父母應使孩子認識到世界上只有一個“我”。 “我”是獨特的, 有動聽的名字、短短的黑髮、小小的嘴巴、大大的眼睛;“我”很能幹,
Advertisiment
能用自己的雙手吃飯、穿衣、剪紙、繪畫、彈琴, 能用自己的雙腳行、奔跑、跳躍、攀登, 能用自己的鼻子聞出多種不同的味道, 能用自己的耳朵聽出各種奇妙的聲音。 “我”有許多優點, 當然也有一些缺點, 不過, 經過努力, “我”能改正自己的缺點, 做個好孩子。 為此, 父母可採用各種形式來進行:鼓勵孩子在鏡子前照一照, 看看自己的五官長得怎麼樣、身材如何;啟發孩子通過不同的手段, 繪出自己的形象, 比如躺在地上, 請父母幫忙描出身體的輪廓, 然後自己進行剪貼, 也可自己畫自畫像;引導孩子對自己的照片、作品進

行分類、整理, 按日期前後進行排列, 或按照內容進行編排, 建立一個較為完整的成長檔案;把各種折紙作品收集起來裝訂成冊,

Advertisiment
使孩子能經常翻閱、觀賞, 為自己的進步感到驕傲和自豪。
塑造孩子良好的個性品質
幼年期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 孩子性格特徵的優劣, 直接影響到各個方面的發展水準和未來的工作和生活。 在培養孩子獨立性的時候, 父母要寓教於日常生活之中, 使孩子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培養孩子克制力的時候, 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制訂規章制度, 鼓勵孩子做家庭的“稽查隊長”, 帶頭遵守家規家法。
為使孩子能適應集體生活, 從而得到較好的生存和發展, 父母還必須培養孩子與人合作的意識, 訓練孩子的合作行為, 增加孩子的合作能力。 要使孩子意識到與人合作的價值, 可通過遊戲來進行。 例如, 父母和孩子玩“扶盲人過馬路”的遊戲,先讓孩子扮成“盲人”,由父母扶其過馬路;再由父母扮作“盲人”,讓孩子扶著過馬路。
孩子成長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父母應注意培養孩子戰勝失敗、消除恐懼的技能,磨煉孩子的意志,提高孩子的抗挫能力。例如孩子怕黑,不敢獨自一人睡覺,父母可在3歲孩子的臥室放一盞調光檯燈,而對4歲的孩子,父母則可關燈,讓孩子邊聽錄音磁帶裡的故事邊進入夢鄉。研究表明,最初的成功對幼兒以後的學習有著極大的影響,因此,父母要創造條件讓孩子體驗成功的喜悅,這有利於培養孩子的毅力。
要孩子心理健康這些錯誤你別犯
·不要過分地關心孩子
這樣做容易使孩子過度地以自我為中心,認為人人都應該尊重他,結果成為自高自大的人。
·不要賄賂孩子
要讓孩子從小知道權利與義務的關係,不盡義務不能享受權利。
·不要太過於親近孩子
應該鼓勵孩子與同年齡人一起生活、學習、玩耍,這樣才能學會與人相處的方法。
·不要勉強孩子做一些不能勝任的事情
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來,強迫他們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會打擊他們的自信心。
·不要對孩子太嚴厲、苛求甚至打罵
這樣會使孩子養成自卑、膽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導致反抗、殘暴、說謊離家出走等異常行為。
·不要欺騙和無謂地恐嚇孩子
嚇唬孩子會喪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權威性,以後的一切告誡,孩子就不會服從了。
·不要在小夥伴面前當眾批評或嘲笑孩子
這會造成孩子懷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損害孩子的自尊心。
·不要過分誇獎孩子
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績,略表贊許即可,過分誇獎會使孩子沾染沽名釣譽的不良心理。
·不要對孩子喜怒無常
這樣會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緒不穩,膽小畏縮。
當然,要讓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不但要給予他們良好的教育,每一位做父母的更要給他們做出良好的榜樣

父母和孩子玩“扶盲人過馬路”的遊戲,先讓孩子扮成“盲人”,由父母扶其過馬路;再由父母扮作“盲人”,讓孩子扶著過馬路。
孩子成長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父母應注意培養孩子戰勝失敗、消除恐懼的技能,磨煉孩子的意志,提高孩子的抗挫能力。例如孩子怕黑,不敢獨自一人睡覺,父母可在3歲孩子的臥室放一盞調光檯燈,而對4歲的孩子,父母則可關燈,讓孩子邊聽錄音磁帶裡的故事邊進入夢鄉。研究表明,最初的成功對幼兒以後的學習有著極大的影響,因此,父母要創造條件讓孩子體驗成功的喜悅,這有利於培養孩子的毅力。
要孩子心理健康這些錯誤你別犯
·不要過分地關心孩子
這樣做容易使孩子過度地以自我為中心,認為人人都應該尊重他,結果成為自高自大的人。
·不要賄賂孩子
要讓孩子從小知道權利與義務的關係,不盡義務不能享受權利。
·不要太過於親近孩子
應該鼓勵孩子與同年齡人一起生活、學習、玩耍,這樣才能學會與人相處的方法。
·不要勉強孩子做一些不能勝任的事情
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來,強迫他們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會打擊他們的自信心。
·不要對孩子太嚴厲、苛求甚至打罵
這樣會使孩子養成自卑、膽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導致反抗、殘暴、說謊離家出走等異常行為。
·不要欺騙和無謂地恐嚇孩子
嚇唬孩子會喪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權威性,以後的一切告誡,孩子就不會服從了。
·不要在小夥伴面前當眾批評或嘲笑孩子
這會造成孩子懷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損害孩子的自尊心。
·不要過分誇獎孩子
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績,略表贊許即可,過分誇獎會使孩子沾染沽名釣譽的不良心理。
·不要對孩子喜怒無常
這樣會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緒不穩,膽小畏縮。
當然,要讓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不但要給予他們良好的教育,每一位做父母的更要給他們做出良好的榜樣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