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發現新生兒的疾病

從出生到生後4周為新生兒期。 (小“弟弟”也能大器晚成)新生兒來到人間, 即脫離母體單獨置身到一個新的環境, 一切靠自己去適應新的生活, 但他們生理功能尚未發育完善, 很容易出現疾病。

新生兒疾病的6大特徵

1、皮膚薄、皮下血管豐富, 皮膚的創傷或感染(如膿皰瘡)時細菌容易經血管進入血流, 發展敗血症。

2、臍的殘端:是斷臍時的創傷, 要保持創傷面的清潔, 否則成為細菌入侵體內的門戶, 輕症為臍炎, 重者可發展敗血症。

3、新生兒患感染性疾病:體溫非但不高, 反而下降, 還有不吃、不哭或哭聲低下, 反應遲鈍,

Advertisiment
體重不增, 出現黃疸等非特異性的症狀、體征;遇到上述情況應去醫院診治, 否則會貽誤病情。

4、新生兒出生時血液中有來自母體的免疫球蛋白IgG, 使新生兒不容易得一些疾病(如麻疹)。 但另一種免疫球蛋白ZgM, 不能通過胎盤到胎兒, 而免疫球蛋白M是抵抗革蘭氏陰性細菌(如大腸桿菌)的主要抗體, 因此新生兒容易患大腸肝菌的感染(如大腸桿菌腦膜炎、敗血症)。

5、新生兒胃腸道屏障機制差, 腸道內的細菌容易通過腸壁進入血液, 尤其牛奶餵養的新生兒(母乳餵養時, 母奶中有分泌性免疫球蛋A, 可增加腸道的免疫抗病功能)。 新生兒血腦屏障機制亦差, 得了敗血症後細菌容易進入腦部, 發展為腦膜炎、腦膿腫。

6、新生兒抽搐時除了比較引人注目的全身性或身體某一部分(如面、某一肢體或幾個手指)的陣發性或強直性抽搐外,

Advertisiment
更多見的是眼球震顫、雙眼凝視、反復眨眼、面肌顫動、前臂來回擺動等輕微的動作, 有的新生兒表現為反復的、短暫的呼吸暫停、面色青紫等。

如何發現新生兒已患病呢?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觀察:

(1)體態主要是觀察頭面、軀幹、四肢的外形。

①口角歪斜新生兒哭叫時兩側面部不對稱, 一側口角歪斜, 對側鼻唇溝消失, 眼裂不閉合, 可能出生時因母親骨盆擠壓傷或醫院用產鉗傷了面部神經。 如傷輕, 幾周後可自愈。

②唇裂和齶裂是常見的先天性面部畸形, 可影響孩子吃奶和發音。 唇裂可在生後3至6個月手術修復, 齶裂應在2至3歲時手術修復。

Advertisiment

②頭大新生兒出生時頭圍超過36釐米, 或頭圍大於身長的一半加10釐米, 可認為是頭大畸形, 可能有先天性腦積水。

③頭小出生時頭圍僅30釐米, 或比胸圍小。

⑤前囟門緊張正常時前囟門應低於顱骨的水準, 並隨脈搏跳動。 若平臥時, 囟門隆凸, 則表示有顱內壓力增高, 可為顱內出血或化膿性腦膜炎。

⑥眼瞼下垂新生兒出生後頭幾天, 眼睛多是閉合, 不睜開, 幾天後才睜開。 若睜眼後發現單側或雙側上眼皮不能上舉者, 稱為先天性眼瞼下垂。

⑦牙正常新生兒出生4至6個月開始出牙。 若小兒在出生後不久在下頜處發現一兩顆乳牙時, 因牙根不穩, 易脫落掉入氣管, 故應拔除。

⑧舌如出現有節律的吐舌動作, 可能是顱內出血或腦水腫:正常時新生兒口腔分泌物很少,

Advertisiment
若分泌物增多, 應疑為患先天性食管閉鎖。

⑨喉鳴是一種在吸氣時表現出來的喉頭聲, 似雞鳴, 在俯臥位或抱起後消失, 仰臥時增強。 輕度時, 對吃奶無妨礙, 生後6個月左右消失。

⑩頭部有難產史的小兒, 出生後7至10天, 頭部出現圓形或橢圓形腫塊, 隨肌肉移動, 可能是產傷引起的胸鎖乳突肌血腫, 頭可向腫塊一側傾斜, 而下頜及面部則轉向無腫塊的一側, 稱為先天性斜頸。 此病一旦發現, 應立即治療。 在家裡可用沙袋固定小兒頭頸部, 使頭處於正中位, 讓光源來自腫塊一側, 小兒頭常轉向光亮處;在腫塊處進行按摩、推拿。 久治不愈者, 應進行手術治療。

腹部正常時腹部平坦、對稱, 隨呼吸而起伏。 出生4至10天臍帶脫落。

Advertisiment
如臍眼有發紅、粘液或膿性分泌物, 為臍部炎症;若新生兒出生後24至48小時仍沒有胎便排出, 且伴有腹脹、嘔吐、腹部膨脹, 腹部皮膚發亮, 應疑為有先天性巨結腸症;若新生兒臍部出現一圓形或卵圓形局限性腫塊, 在哭鬧時突出, 安靜時回復, 指壓無痛, 可能為臍疝。 臍疝不要急於治療, 一般在2至3歲可以自愈。

下腰背部如見皮膚上有毛髮叢生或有皮膚小凹, 或有脊膜膨出, 可能是先天性脊柱裂, 應及時治療。 小兒尿床常與脊柱裂有關。

生☆禁☆殖☆禁☆器男嬰出生時已可看到或觸及睾丸, 如一側或兩側睾丸未降到陰囊, 稱為隱睾丸。 新生兒期睾丸有自然下降的可能, 故新生兒期不必治療, 若幼兒期仍未下降, 應手術治療。 新生兒陰囊有大小不一, 手電筒照之發亮,即患有鞘膜積液,若1歲後見張力增加,應手術治療。有的小兒見陰☆禁☆莖上或下有裂口,稱為尿道上裂或下裂,可於學齡前手術修補,不要誤認為女性生☆禁☆殖☆禁☆器。

四肢較嚴重的是先天性馬蹄內翻足,表現為前足內翻,前半足不能外展,形似馬蹄,一經發現,應立即治療。

(2)飲食新生兒的胃呈水準位,胃的上口肌肉鬆弛,上口肌肉容易發生痙攣,吃奶時容易吐奶。若出現持續性嘔吐,腹脹,嘔吐物帶血或呈黃綠色,體重下降,應視為病態。

(3)大小便小兒出生後24小時至36小時內應有胎糞排出,如無排出時,應考慮有無肛門閉鎖或肛門狹窄;若新生兒大便時啼哭,大便中含較多粘液、水分應警惕是由於致病大腸桿菌引起的新生兒流行性腹瀉。新生兒在出生後24小時內可以排尿,若超過2天不排尿,吃奶、飲水正常時,應去醫院檢查有無尿道梗阻或先天性腎不發育。正常小兒尿無異常氣味,若有鼠尿臭味,應疑及小兒患先天性苯丙酮尿症。

(4)哭聲新生兒可因饑餓、口渴、尿布濕或環境溫度過低或過高而哭鬧。若哭聲無力或哭不出聲;或觸摸某部位哭聲加劇;或哭聲音調高尖、短促等均應考慮為病態。

(5)體溫新生兒發熱往往是多種因素感染的重要表現,需及時就醫。在夏季若室溫過高,而餵奶、喂水不足時,也會突發高熱,叫“脫水熱”。出生時低體重兒,患病時常不發熱反而體溫過低,醫學稱為“體溫不升”,可表現為四肢發涼、拒食,一旦發現,應及時診治。

(6)皮膚

①青紫多為缺氧引起,若伴呼吸困難應考慮是否患肺炎、先天性心臟病、呼吸道畸形等。

②蒼白面色蒼白有可能是新生兒肺炎、敗血症。常有面色發灰、不吃、不哭,體溫不升等。

③黃疸正常新生兒可出現一過性生理性黃疸。若黃疸出現在出生24小時內,黃疸明顯或黃疸一度消退後又重複出現,或大便色白而尿色深,伴有食欲不佳、抽搐、尖叫、發熱等應考慮為病理性黃疸。

④水腫正常新生兒出生後可有幾天輕度凹陷性水腫。若水腫伴面色蒼白、呼吸困難、發熱、哭聲加劇等應考慮為病態。嬰兒在平日的一些表現,往往可發現一些患病的先兆,只要細心觀察是不難發現的:

(1)大便幹,羊屎狀正常小兒的大便呈軟條便,每天定時排出。若大便乾燥難以排出,大便呈小球狀,或2至3天一次幹大便者,多是腸內有熱的現象,可多給菜泥、鮮梨汁、白蘿蔔水、鮮藕汁服用,以清熱通便。若內熱過久,小兒易患感冒發燒。

(2)食不好,臥不安如果小兒飲食過量,或吃了生冷食物,或不易消化的食物,都會引起小兒肚脹不舒服,往往還使小兒在睡眠中翻動不安、咬牙。

(3)鼻中青、腹中痛中醫認為小兒過食生冷寒涼的食物後,可損傷“脾胃的陽氣”,導致消化功能紊亂,寒濕內生,腹脹腹痛。而腹內寒濕痛可使面部發青,小兒見於鼻樑兩側發青,父母要引起注意。

(4)舌苔白又厚,腹中積食多正常時小兒舌苔薄白清透,淡紅色。若舌苔白而厚,呼出氣有酸腐味,一般是腹內有濕濁內停,胃有宿食不化,此時應服消食化滯的藥物,如小兒化食丹、小兒百壽丹、消積丸等中藥。

(5)手足心熱,常有病痛正常小兒手心腳心溫和柔潤,不涼不熱。若小兒手心腳心幹熱,往往是要發生疾病的徵兆,注意小兒精神和飲食調整。

(6)口鼻幹又紅,肺胃熱相逢若小兒口鼻乾燥發熱,口唇鼻孔幹紅,鼻中有黃涕,都是表明小兒肺、胃中有燥熱,注意多飲水,避風寒,以免發生高熱、咳嗽。

(7)要想小兒安,常保三分饑和寒饑並不是要小兒餓肚子,寒不是要小兒受涼,而是指飲食要適量,不偏食,並根據季節變化調整飲食和增減衣服。否則吃得過飽,或出汗過多,都使小兒抵抗力下降,引起疾病。

手電筒照之發亮,即患有鞘膜積液,若1歲後見張力增加,應手術治療。有的小兒見陰☆禁☆莖上或下有裂口,稱為尿道上裂或下裂,可於學齡前手術修補,不要誤認為女性生☆禁☆殖☆禁☆器。

四肢較嚴重的是先天性馬蹄內翻足,表現為前足內翻,前半足不能外展,形似馬蹄,一經發現,應立即治療。

(2)飲食新生兒的胃呈水準位,胃的上口肌肉鬆弛,上口肌肉容易發生痙攣,吃奶時容易吐奶。若出現持續性嘔吐,腹脹,嘔吐物帶血或呈黃綠色,體重下降,應視為病態。

(3)大小便小兒出生後24小時至36小時內應有胎糞排出,如無排出時,應考慮有無肛門閉鎖或肛門狹窄;若新生兒大便時啼哭,大便中含較多粘液、水分應警惕是由於致病大腸桿菌引起的新生兒流行性腹瀉。新生兒在出生後24小時內可以排尿,若超過2天不排尿,吃奶、飲水正常時,應去醫院檢查有無尿道梗阻或先天性腎不發育。正常小兒尿無異常氣味,若有鼠尿臭味,應疑及小兒患先天性苯丙酮尿症。

(4)哭聲新生兒可因饑餓、口渴、尿布濕或環境溫度過低或過高而哭鬧。若哭聲無力或哭不出聲;或觸摸某部位哭聲加劇;或哭聲音調高尖、短促等均應考慮為病態。

(5)體溫新生兒發熱往往是多種因素感染的重要表現,需及時就醫。在夏季若室溫過高,而餵奶、喂水不足時,也會突發高熱,叫“脫水熱”。出生時低體重兒,患病時常不發熱反而體溫過低,醫學稱為“體溫不升”,可表現為四肢發涼、拒食,一旦發現,應及時診治。

(6)皮膚

①青紫多為缺氧引起,若伴呼吸困難應考慮是否患肺炎、先天性心臟病、呼吸道畸形等。

②蒼白面色蒼白有可能是新生兒肺炎、敗血症。常有面色發灰、不吃、不哭,體溫不升等。

③黃疸正常新生兒可出現一過性生理性黃疸。若黃疸出現在出生24小時內,黃疸明顯或黃疸一度消退後又重複出現,或大便色白而尿色深,伴有食欲不佳、抽搐、尖叫、發熱等應考慮為病理性黃疸。

④水腫正常新生兒出生後可有幾天輕度凹陷性水腫。若水腫伴面色蒼白、呼吸困難、發熱、哭聲加劇等應考慮為病態。嬰兒在平日的一些表現,往往可發現一些患病的先兆,只要細心觀察是不難發現的:

(1)大便幹,羊屎狀正常小兒的大便呈軟條便,每天定時排出。若大便乾燥難以排出,大便呈小球狀,或2至3天一次幹大便者,多是腸內有熱的現象,可多給菜泥、鮮梨汁、白蘿蔔水、鮮藕汁服用,以清熱通便。若內熱過久,小兒易患感冒發燒。

(2)食不好,臥不安如果小兒飲食過量,或吃了生冷食物,或不易消化的食物,都會引起小兒肚脹不舒服,往往還使小兒在睡眠中翻動不安、咬牙。

(3)鼻中青、腹中痛中醫認為小兒過食生冷寒涼的食物後,可損傷“脾胃的陽氣”,導致消化功能紊亂,寒濕內生,腹脹腹痛。而腹內寒濕痛可使面部發青,小兒見於鼻樑兩側發青,父母要引起注意。

(4)舌苔白又厚,腹中積食多正常時小兒舌苔薄白清透,淡紅色。若舌苔白而厚,呼出氣有酸腐味,一般是腹內有濕濁內停,胃有宿食不化,此時應服消食化滯的藥物,如小兒化食丹、小兒百壽丹、消積丸等中藥。

(5)手足心熱,常有病痛正常小兒手心腳心溫和柔潤,不涼不熱。若小兒手心腳心幹熱,往往是要發生疾病的徵兆,注意小兒精神和飲食調整。

(6)口鼻幹又紅,肺胃熱相逢若小兒口鼻乾燥發熱,口唇鼻孔幹紅,鼻中有黃涕,都是表明小兒肺、胃中有燥熱,注意多飲水,避風寒,以免發生高熱、咳嗽。

(7)要想小兒安,常保三分饑和寒饑並不是要小兒餓肚子,寒不是要小兒受涼,而是指飲食要適量,不偏食,並根據季節變化調整飲食和增減衣服。否則吃得過飽,或出汗過多,都使小兒抵抗力下降,引起疾病。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