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減少親子衝突?

一、孩子生氣時, 父母要保持冷靜

孩子火冒三丈, 父母可千萬別跟著激動, 否則接下來只會吵得不可開交。 此時父母的最高行為指導原則是:他(孩子)越火, 我(父母)越冷。 因為父母一旦以怒制怒, 孩子就更有理由相信, 他的憤怒時理所當然的:暴躁的爸媽誰受得了?既然老爸老媽態度惡劣, 他也沒必要和顏悅色地回應。 此外, 情緒具有感染力, 當父母保持冷靜, 這般情緒安定的氛圍也會逐漸對孩子起到 正面作用, 有助孩子恢復平和之心境。

二、批評孩子的行為, 而非人格特質

如果要告訴孩子, 他有些地方做錯了,

Advertisiment
此時該批評的是他的行為, 而不是他的人。 當父母批評的是行為, 孩子明瞭, 他只要改進行為, 就有可能改善他在父母心目中的印象如果針對人格特質來做批評的話, (例如:“你這個笨蛋!”“你這不爭氣 的人!”)孩子就會認為, 父母對他這個人有成見, 既然已看我這個人不順眼, 那無論再怎麼改變, 父母還是會覺得礙眼, 所以孩子也就自然而然地, 打消了改變的念頭。 一起來看看其中的差別在哪兒吧!

對人格特質的批評語:

你怎麼這麼笨, 考這麼差!

你是個說話不算話的人, 沒有準時回家!

你總是撒謊!

對行為的批評語:

這次考試, 你臨時抱佛腳的做法很不可取。

你沒有做到答應我的事, 造成大家許多困擾。

你去網吧卻沒有告訴我,

Advertisiment
讓我很擔心。

三、當孩子分享心事時, 不作出早就瞭解的模樣

青春期孩子常常覺得自己的感受是獨特而唯一的, 所以當大人一眼就看穿他們的行為動機的時候, 孩子就會覺得無趣而不爽。 比如, 孩子回來告訴家長, 班裡有個男孩子, 每天中午吃飯的餓時候, 他都在低頭讀書, 自己從不吃午餐。 問他, 他總說自己不餓。 直到有一天, 老是對大家說, 這個同學家裡很窮……孩子好像有了天大的發現, 語帶驚奇地說:“爸, 原來是這個 原因呢!”而此時爸爸卻說:“這還用問嗎, 當然是這樣啊。 ”如此 “想當然”的 反應, 會讓孩子覺得被澆了一頭冷水, 和父母交流很沒趣。 再舉個例子, 週末孩子用髮膠做了一個新髮型(正準備出門), 爸媽一眼看穿他的心事,

Advertisiment
馬上追問:“今天這個聚會有女孩子是吧?”這麼做會讓孩子舉得十分不悅。 感覺好似逃不出父母的手掌心。

對孩子年輕的心靈來說, 世界中有許多新鮮的事物, 等著他們去接觸體驗, 當孩子好不容易有了些成長的心得, 父母應該用積極配合的態度來理解。 站在孩子的角度 來聽孩子的心聲, 而非父母自己的角度, 就能跟孩子做真實的交流。 回答上面第一個例子, 較好的回答是:“真的啊, 這還真是一個重大的發現呢!”

四、尊重孩子的隱私

請容我再一次提醒, 青春期的孩子喜歡被當成大人對待。 因此, 父母應該給孩子一些空間, 允許他們保有自己的隱私。 所以一些福爾摩斯的偵查舉止, 其實都不該出現。 例如偷聽孩子打電話,

Advertisiment
偷看孩子日記, 或者是上網看孩子的留言等等, 這些行為美其名曰是為瞭解孩子, 事實上, 家長做了一個很糟糕的示範——只有我們自認是在關心別人, 就可以不在意別人的隱私。 而這往往是破壞孩子對家長信任度的首要殺手。

所以, 建議父母和孩子一起來制訂一個專屬的“孩子的隱私合同”, 寫下什麼事情父母想知道的也可以知道的, 而哪些該屬於孩子的隱私。 訂好後父母就該完全尊重, 不侵犯孩子的權利。

五、當顧問, 不當領導

青春期的孩子特別敏感, 所以父母說話時的語氣就變得十分重要。 如果父母開口就是下命令—— “你應該……”(你應該用功學習, 你應該收拾房間……)“你不能……”(你不能出去玩, 你不能變髮型……)就說明父母自視是孩子的領導,

Advertisiment
當領導說話, 孩子只能接旨服從。 青春期的孩子渴望 被當成大人, 受到尊重時才能與父母理性溝通。 因此, “領導”型父母在親子溝通上常會吃閉門羹。 換一種語氣就會有效多了……“我建議你可以考慮……”(我建議你找個時間收拾房間……)“我建議你, ……可能有……壞處。 ”(老媽提醒你, 剪那個髮型可能會讓老師 有意見……)這樣如顧問般的開口方式, 會讓孩子感覺受到尊重, 同時也能表達父母的關心之意, 一舉兩得。 因此, 聰明的父母做顧問, 而不是作領導, 才能貼近孩子的內心。

六、不說“但是”

例如, 父母說——“想打球是好事, 但是現在應該以學習為重”讓我來做個翻譯吧!這樣的話傳到了孩子的耳朵, 他們所聽到的意思就是“除了學習, 一切免談!”父母前面將的那些善意,就完全被抹殺。所以,建議父母在跟青春期孩子 互動時,要儘量避免“但是”這個詞出現在關鍵時刻的對話當中。

不說“但是”,那該說什麼呢?建議父母用“如果……會更好”來取代:“想打球是件好事,如果你能先把功課做完,那就更好了……”再舉個例子:“我知道你累了,但今晚的喜酒,你一定得陪我們去。”這句話稍做修改,孩子聽起來就順耳多了:“我知道你累了,其實爸爸、媽媽也很心疼,如果你能夠打起精神,陪我們去 喝喜酒,還可以見到你最喜歡的堂哥,你也會很開心的。”

七、澄清語意的溝通法

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對父母的意見有過多解讀,因而造成不必要的情緒反彈。為了避免這樣的誤會,父母可以用一個很好的溝通方式,就是做語意上的 澄清——“我的意思不是……,我的意思是……” 例如,可以如此說:“我的意思不是想管東管西,限制你的自由,我的意思是,我有些擔心,你晚上不睡覺會對自己的身體造成傷害。”又比如:“老爸、老媽的意思不是說你的朋友都不好,我們的意思是說,他們的想法也不見 得都對,你可以有自己的判斷。”

八、做建設性的批評

但孩子行為不當時,父母應使用建設性的批評技巧來開口,以成功地協助孩子矯正行為。例如,孩子早上出門,來不及吃早飯。

傷害性的批評:

“你看看你,又起來晚了不吃早飯,你每天都這樣,你就是賴!”

建設性的批評做法:

步驟1:說事件

父母在批評孩子的時候,首先應該交代自己所指的是哪一個事件。比如:“你今早起晚了,出門沒吃早飯。”

步驟2:說感覺

父母接著應該說明自己的情緒狀態。比如:“我很擔心,你這樣做會傷身體。”或“我有些生氣,因為你答應要吃過早飯再走,結果卻沒做到。”

步驟3:說期望

表明自己對孩子行為改變的期望。比如:“我希望從明天開始,你每天都吃早飯。”

步驟4:說好處

說明這樣做的優點,對孩子的好處。比如:“我相信這樣一來,你就更有精神,也能長得更高!”

一氣呵成,就會是:“你今早起晚了,出門沒吃早飯。我很擔心,你這樣做會傷身體。我希望從明天開始,你每天都吃早飯。我相信這樣一來,你就更有精神,也能長得更高!”

掌握了以上的原則,父母就能輕鬆地避開親子溝通的地雷。矛盾不在,和孩子就能溝通無礙!

一切免談!”父母前面將的那些善意,就完全被抹殺。所以,建議父母在跟青春期孩子 互動時,要儘量避免“但是”這個詞出現在關鍵時刻的對話當中。

不說“但是”,那該說什麼呢?建議父母用“如果……會更好”來取代:“想打球是件好事,如果你能先把功課做完,那就更好了……”再舉個例子:“我知道你累了,但今晚的喜酒,你一定得陪我們去。”這句話稍做修改,孩子聽起來就順耳多了:“我知道你累了,其實爸爸、媽媽也很心疼,如果你能夠打起精神,陪我們去 喝喜酒,還可以見到你最喜歡的堂哥,你也會很開心的。”

七、澄清語意的溝通法

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對父母的意見有過多解讀,因而造成不必要的情緒反彈。為了避免這樣的誤會,父母可以用一個很好的溝通方式,就是做語意上的 澄清——“我的意思不是……,我的意思是……” 例如,可以如此說:“我的意思不是想管東管西,限制你的自由,我的意思是,我有些擔心,你晚上不睡覺會對自己的身體造成傷害。”又比如:“老爸、老媽的意思不是說你的朋友都不好,我們的意思是說,他們的想法也不見 得都對,你可以有自己的判斷。”

八、做建設性的批評

但孩子行為不當時,父母應使用建設性的批評技巧來開口,以成功地協助孩子矯正行為。例如,孩子早上出門,來不及吃早飯。

傷害性的批評:

“你看看你,又起來晚了不吃早飯,你每天都這樣,你就是賴!”

建設性的批評做法:

步驟1:說事件

父母在批評孩子的時候,首先應該交代自己所指的是哪一個事件。比如:“你今早起晚了,出門沒吃早飯。”

步驟2:說感覺

父母接著應該說明自己的情緒狀態。比如:“我很擔心,你這樣做會傷身體。”或“我有些生氣,因為你答應要吃過早飯再走,結果卻沒做到。”

步驟3:說期望

表明自己對孩子行為改變的期望。比如:“我希望從明天開始,你每天都吃早飯。”

步驟4:說好處

說明這樣做的優點,對孩子的好處。比如:“我相信這樣一來,你就更有精神,也能長得更高!”

一氣呵成,就會是:“你今早起晚了,出門沒吃早飯。我很擔心,你這樣做會傷身體。我希望從明天開始,你每天都吃早飯。我相信這樣一來,你就更有精神,也能長得更高!”

掌握了以上的原則,父母就能輕鬆地避開親子溝通的地雷。矛盾不在,和孩子就能溝通無礙!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