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把孩子培養成群體領袖

說明:

在幼兒群體中, 有一些孩子往往能表現出較強的組織和領導才能。 他們能夠敏感地發現別人細微的感情變化, 喜歡參加各種集體活動, 並經常在活動中負責。 這些孩子性格熱情、開朗, 人際關係良好, 他們常常會提出一些建設性的意見, 受到其他孩子的喜歡和推崇, 在遊戲活動中常擔任“頭兒”的角色。 茜茜就屬於這樣的領袖人物。

領袖型的寶寶也分了幾種:有的是因為自己的聰明能幹贏得了同伴中的領袖地位;有的寶寶是因為自己的乖巧聽話及能幹, 得到老師的喜愛從而在同伴群體裡獲得了崇高的地位。

Advertisiment
不管是哪種類型的“領袖”, 這些寶寶都是群體裡比較聰明、有能力的孩子。 其實, 領袖型的寶寶是家庭培養出來的。

分析:

幼兒群體中的領袖與成人群體中的領導, 其基本意義不同, 它不是由權力因素決定的, 而主要是由非權力因素決定。 這些孩子領袖比較自信, 其應變、交往、語言表達等能力也比同齡孩子更強, 因而常常使同伴對其產生親切感、信賴感和佩服感。

領導才能是各種能力的綜合, 因此擔任領袖的寶寶, 有機會鍛煉自己的綜合分析、創造、決策、應變、協調、語言表達、自學等能力。 這也是近年來兒童領導才能培養逐漸受到重視的一個原因。

在孩子領袖才能的培養中, 家庭環境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Advertisiment
如何培養一個小小領袖呢?

首先, 父母要經常為孩子提供一些擔任領導角色的機會。 任何一種能力的培養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父母先讓孩子在家裡扮演一些組織者的角色, 例如負責安排全家大掃除時的分工, 組織一些小型的家庭娛樂活動如猜謎語等等。 經過鍛煉, 孩子將逐漸獲得組織同伴的勇氣。

其次, 父母要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由於孩子年齡小, 自信的建立往往需要成人適時適當的鼓勵, 因此, 哪怕僅僅是一個小小的成功, 如孩子學步時搖搖晃晃地邁出一小步時, 父母都應大聲地喝彩。 當孩子面臨困難時, 父母能給他的最有效的幫助就是告訴他“我知道你能行!”

此外, 父母要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探索外界。

Advertisiment
孩子對世界充滿了好奇, 什麼都想嘗試一下, 但這種探索的欲望常常被父母無意中扼殺了。 如孩子剛剛拿起剪刀, 媽媽立刻大喊:“不許動, 危險!”這種做法只能使孩子越來越膽小, 越來越循規蹈矩, 而這樣的人在同伴中是沒有號召力的。 恰當的做法是, 教會孩子一些基本的技巧, 然後放開你的手。

當然, 要想擔當一個領袖, 還要有其他一些關鍵特質, 例如高度的責任感、堅強的意志以及替他人著想的能力等等。

培養一個小領袖, 對於孩子將來的發展益處多多;同時, 爸爸媽媽也要注意幫助孩子克服領袖地位帶來的負面影響, 如寶寶利用自己的領袖地位要脅同伴, 遇到同伴的不同意見以“我不跟你好了”、“我不和你玩了”來要脅,

Advertisiment
以達到大家都聽她的目的。 這樣做, 只會引起同伴的不滿和反抗, 久而久之, 孩子也會失去原來的領袖地位。 這時候, 父母要告訴他們“你和別的孩子都一樣”, 以免這種地位給他們自身和同伴帶來負面影響。

關於兒童同伴關係發展的小知識:

一般情況下, 孩子從2歲左右開始就喜歡和同齡夥伴遊戲、玩耍;到3-4歲時, 孩子和夥伴的關係日漸親密;到5-6歲時, 孩子開始有了朦朧的小群體意識, 有了歸屬感的萌芽, 於是2、3個孩子常常會聚在一起形成一個小群體;而團體意識到8- 13歲時才達到高☆禁☆潮。 同伴群體形成的亞文化, 是兒童、青少年成長和社會化過程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影響因素。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