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建立安全的依戀感

1.提供充滿愛心的、敏感的細心照顧

父母要善於識別嬰兒發出的各種需求信號, 及時滿足他們的身心需要。 擁抱寶寶, 與寶寶談話, 逗寶寶笑, 讓寶寶有真實的被愛的感受和愉快的生活經驗。 這種互動能使寶寶順利有效地與外界溝通互動, 產生對母親角色的信任與依賴感, 並將這種信任感推及到其他人。

需要注意的是, 並不是寶寶跟媽媽在一起就必定能建立起安全的依戀感。 寶寶先天氣質類型的不同需要不同的回應速度與方式, 而速度與方式並不是一成不變的, 這必然會給不同性格特點的媽媽造成一定的難度。

Advertisiment
所以, 即便是媽媽, 也需要認真學習並把握好寶寶身心發展的規律, 練就敏銳的覺察力, 才能透過寶寶簡單的外在行為表現, 讀懂寶寶內在的心意, 並且給予準確及時的回應。

2.保證有比較固定的依戀物件

依戀關係的產生會經歷一個過程, 而一個或幾個特定的成年人持續照顧寶寶是他獲得安全感的途徑。 也就是說, 媽媽總是會因為有事需要離開的, 一個家庭裡最好要有至少兩個人能同時擔當起母親角色。 在確實需要突然替換時, 寶寶能有心理上的順利過渡。

如果父母不帶孩子, 或總是變換保育人員, 很難使寶寶建立穩定和安全的依戀。 例如寶寶的主要照顧者媽媽、老人或保姆突然離開,

Advertisiment
由另一個陌生人替代, 如果沒有事先瞭解清楚, 區分好寶寶的氣質類型與個性特徵, 就會形成寶寶安全感的缺失。

3.積極回應不等於立即滿足

有的父母擔心事事順著寶寶, 會養成他任性的壞習慣。 科學的做法是, 不要把“積極回應”理解為“立即滿足”。 當嬰兒產生各種需求時, 父母先用聲音和肢體動作回應, 讓他意識到父母已經知道他的呼喚, 讓他在有希望的等待中忍耐幾秒鐘。 這個時候, 可以抱起嬰兒, 把奶瓶搖晃給他看, 或者用其他物品逗引, 跟他說簡短的話語, 如“寶貝餓了, 該吃飯了, 媽媽喂你”之類的話, 然後再讓他喝奶喝水。 這種短暫幾秒鐘的忍耐和等待, 並不損害嬰兒的健康, 但對他心理健康、智力發育以及交往潛能,

Advertisiment
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4.陪伴但不干預寶寶的活動

1歲半後, 寶寶的獨立性大大發展, 特別希望擺脫大人的限制, 自己鑽鑽爬爬、走走摸摸, 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比較強烈。 這時, 父母為寶寶提供安全感, 但是不要過度保護。 也就是說, 陪伴但不過分干預。 不要以為陪寶寶遊戲就一定得為他“做”什麼, 他需要時, 大人及時參與;不需要時, 大人就坐在旁邊幹點兒自己的事情。 漸漸地, 寶寶就能獨自玩耍, 只要聽見大人的聲音或者知道大人在另一房間做事, 就放心了。 這是寶寶的安全感得到進一步發展和水準提升的表現。

通俗地講, 父母想讓孩子有心理安全感, 就是要做到“一哭就抱”。 因為, 在嬰兒掌握基本語言之前, 和父母唯一的交流就是啼哭。

Advertisiment
他哭時, 父母置之不理, 讓他自己閉嘴, 美其名曰培養獨立性, 這其實是阻礙了嬰兒和父母的交流。 一哭就抱, 則寶寶感到自己唯一擁有的交流工具非常有效, 父母鼓勵他頻頻使用這一工具, 增加了嬰兒和父母的互動。 嬰兒和外界互動得越多, 獲得的回應和刺激越多, 感情和智力的成長就越快。 孩子哭大人抱, 這是嬰兒級別的討論班。 父母從小鼓勵嬰兒“發言”, 他長大以後才會願意和他人更多交流。

總之, 當寶寶的心裡需要關愛時, 父母如果能夠及時給予, 就好似在他的心裡築起一個安樂小窩, 使他心靈充滿安定感, 身心健康地成長。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