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幫助小朋友愛上寫作

寫作是人的本能, 只要識字, 只要願意, 任何人都可以像呼吸說話一般地寫出屬於自己的想法, 只要我們不要賦予太多的名目或意義, 寫作其實可以是很自然、很愉悅的。 寫作也是很生活、很貼近心靈的, 在這條路上, 我把自己定位是個引導者, 真心希望提供給孩子一個不一樣的選擇, 讓他在寫作的路途中, 走得更自在、更快樂, 也更順暢!

——朱天衣

我是非常認同這種說法的, 其實任何人都是會寫作的。

只是很多時候, 被太多的目的和要求給嚇住了。

我教家裡的那些孩子們寫作文。 也常常跟他們說“把你心裡想的、感受到的東西通過筆寫出來,

Advertisiment
就是寫自己。 ”

也許作為一個過來人, 我們能夠準確的理解這個意思,而對一個孩子而言, 你說寫自己心裡想的東西。 還是有點難的。

記得我們最初寫的作文, 一般是寫自己的爸爸或者媽媽。

那時候剛剛會了一些詞語, 於是就一頓拼合。

有的孩子就寫到“我媽媽的個子不高不矮, 不胖不瘦, 頭髮不長不短。 ”實在讓人覺得有趣。

所以, 寫作的基本功離不開對字詞有一個準確的把握。

就像古人說的, “腹有詩書氣自華”, “胸無點墨”, 這些就是一個人讀過的書, 直接會體現在一個人的氣質上, 也會體現在文章上。

所以, 孩子一定要通過加大閱讀量來增加字詞的掌握。 有了這些磚瓦砂礫才能砌牆蓋房子。

Advertisiment
一個人通過閱讀吸收了更多的思想, 才能豐富自己的思想, 寫出好的作文。

對寫作最大幫助的東西就是閱讀, 沒有之一。

如果你問作文有沒有方法?

不過我說的這種方法不是培訓機構跟你說的, 一堂課寫好作文。

那是可不能的。 寫作的方法需要一個長期地積累。

比如很多偉大的作家都有一個風格的形成過程。

莫言談到一些文壇的晚輩向他討教文學創作的方法。 他提了兩點:第一, 要寫自己熟悉的東西;第二, 要大膽模仿, 魯迅、沈從文、瑪律克斯等, 若連續模仿20個作家, 就會在模仿中逐漸形成自己的語言風格。 “一個作家一旦有了獨立的語言和風格, 我想就等於拿到了一張進入文學會堂的門票了。 ”

所以, 我們的孩子需要好的作文書,

Advertisiment
讓孩子來學習感受。

剛開始寫的時候, 孩子們大都是扭扭捏捏, 不自信的。

那就可以讓他們來模仿好的作文。

記住, 不是抄襲。

記得我們那時候新概念作文大賽, 每年會有一些超級牛的作文呈現出來。

我們就會去讀, 去感受章節詞句, 看看自己跟優秀有多遠。

感覺好的地方, 說不定自己下次寫的時候還真用了那種敘述的方法呢。

平時老師和父母可以對孩子進行引導, 讓他們去書本中感受文字的美。

感受文字的力量。

讓孩子做一些摘抄和筆記, 寫下自己的讀書筆記, 那是再好不過的。

曾看到幾個孩子寫作文, 全然沒有思考, 直接拿一本作文書進行抄寫。

這樣的方法是最不可取的。

可以模仿, 可以引用, 但是杜絕全篇的抄襲。

Advertisiment

因為那個不是自己想的東西, 抄起來也是全然不費腦子, 匆匆完成老師的作業, 應付父母的檢查。

如果孩子是這樣寫作的話, 那父母可要當心了。

如果你想要孩子去愛上寫作, 那這個願望似乎有點高了, 因為孩子的天性是好動愛玩的, 要他們能像我們一樣在伏案寫上幾個小時, 那是扼住孩子天性的事, 我不提倡。

如果可以, 我還是希望孩子能玩著的, 就好像他們吃飯睡覺一樣。 不要把寫作看的太重。 反而會嚇住孩子。

不妨先讓孩子從講故事開始。

很多父母說給孩子寫作, 就是自己在寫, 一個字一個字念出來, 孩子就一個字一個字寫出來。

是不是像極了你在講故事, 而孩子在聽故事?

我們不妨讓孩子平時給我們多講講故事。

Advertisiment

剛開始的時候可以看圖說話, 然後變成故事複述。

引導他孩子把自己心裡想的東西寫在一個非常漂亮或者神奇的小本子上。

鼓勵孩子分享自己的小作品, 千萬不要打擊嘲笑孩子的任何想法和語句。 父母和老師的鼓勵會幫助孩子克服寫作的恐懼。

而不是下筆怕錯, 寫錯怕罵的心理。

有媽媽問要不要給孩子準備作文書?

要不要給孩子報作文課?

其實, 在這一點上, 父母只要用心, 在家裡就可以幫孩子很大的忙。

一套好的作文書, 就是一個好老師。

不妨在孩子的書架上加一套適合的。

我不是很喜歡那些過度強調文法的作文書, 因為那樣只會讓孩子的思維受到限制。 在最初的寫作階段, 孩子們能寫出自己的心理, 哪怕是一句,我也覺得是好的。我們應該鼓勵孩子去寫,想什麼就寫什麼。而不要孩子去迎合父母老師的想法去寫作。

在孩子寫作的道路上,有些優秀老師的方法值得我們學習的。

比如臺灣的朱天衣老師的作文課。不同于傳統的作文教材,而是幫助孩子去克服對寫作的心理恐懼,讓孩子從抗拒變成喜歡寫作。讓孩子們去用心寫,和父母分享自己的快樂和感受。

而她對父母們的叮嚀,更如及時雨。讓父母明白,自己的身份是陪伴。

哪怕是一句,我也覺得是好的。我們應該鼓勵孩子去寫,想什麼就寫什麼。而不要孩子去迎合父母老師的想法去寫作。

在孩子寫作的道路上,有些優秀老師的方法值得我們學習的。

比如臺灣的朱天衣老師的作文課。不同于傳統的作文教材,而是幫助孩子去克服對寫作的心理恐懼,讓孩子從抗拒變成喜歡寫作。讓孩子們去用心寫,和父母分享自己的快樂和感受。

而她對父母們的叮嚀,更如及時雨。讓父母明白,自己的身份是陪伴。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