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培養心理健康的孩子

俗話說:“一百位教師, 不如一位母親。 ”家庭教育對孩子有著巨大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可是近年來, 在都市化、資訊化的社會中,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非常軟弱, 在培養孩子的忍耐力強度和克服困難的力度方面努力得還遠遠不夠。 希望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的發展, 這是所有家庭的願望。 本文對家有幼兒的家庭來說.也許會有些啟發。 孩子需要家庭的溫馨 ◇父母相互體恤◇ 父親和母親必須像一根橡皮筋那樣聯結著, 因為孩子是看著父母之間相互體貼的心靈紐帶成長的。 倘若用演戲來打比方, 父母是演員,

Advertisiment
主角是孩子, 家庭就是舞臺, 周圍交往的人們就是觀眾。 演員如果不用心研究劇本使演出獲得成功, 這台戲就不是一出好戲。 要使主角發揮其力量(孩子的成長), 就必須要有好的舞臺, 同時也要靠演員的功力。 父母親意氣相投、相互體恤, 就能創造好的舞臺培育好的角色。 ◇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 孩子在家庭、學校、社會環境中慢慢地學會各種生活技能。 作為幼兒期應該掌握的生活技能, 是打招呼、時間觀念、整理、健康、安全5個要素。 這是創造愉快的生活環境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礎, 應該在孩子的生活基盤──家庭中進行調教。 “孩子看著父母的背影長大。 ”父母的態度直接成為孩子的生活模型。 父母之間生活和睦主動打招呼,
Advertisiment
孩子在與小朋友們交往時自然也會關係融洽, 主動地打招呼。 而且, 父母應該制定計劃, 和孩子一起努力有效地利用時間, 並規定時間全家一起打掃環境, 使生活環境保持清潔和衛生。 在交通日益繁忙的今天, 還應教會孩子自我保護能力, 養成安全第一的觀念。 ◇商量與引導◇ 和孩子一起談話時, 家長不能一本正經, 要以和孩子一樣的心情以孩子的處境或角度談話。 比如, 母親正在織毛衣, 孩子走到母親的身邊, 不停地說著放學回家路上遇見的一條狗, “媽媽, 我回來時路上有條小狗很可愛, 身上毛絨絨的, 我上去抱抱它, 很暖和的。 它還向我撒嬌, 好像要說什麼呀!”於是母親說:“是嗎, 你好像想說, 想把它帶回來吧。 ”“媽媽也這麼想嗎?我也想把它餵養起來呀。
Advertisiment
媽媽, 我們家裡能養嗎?” 從父母的角度對孩子說話時, 應該注意引導, 幫助孩子判斷事物的善惡, 表示出應該採取的方向, “媽媽也想餵養它, 可是在這新村裡, 會給大家添麻煩的, 所以你說能餵養嗎?我們應該遵守規定吧。 ”可是, 有時家長很難馬上判斷出好壞。 那時父母不能回避, 應該和孩子一起想辦法, 努力尋找最合適的解決途徑。 這樣做, 可以加強父母對孩子的權威性和孩子對父母的信賴。 ◇觀察孩子的心路◇ 在孩子滿不在乎的言行中, 往往潛伏著能反應孩子心靈變化的重要資訊。 如果父母沒有注意或即使注意到也沒有採取相應的對策, 結果會使孩子朝著不合理的方向發展, 或由於過度干涉孩子的世界,
Advertisiment
反而會扭曲孩子的心靈。 父母應該經常充滿理性和愛意與孩子接觸, 留意孩子的表情、孩子的眼睛, 觀察孩子四肢的動作, 體察孩子有沒有流露于外表的心靈動向。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 父母應該隨時注意到孩子心靈扭曲的兆頭, 或發現平時沒有發現的閃光點。 這樣就能及時糾正將要扭曲的兆頭, 留心發揚那些閃光點。 ◇重視“教學相長”◇ 孩子的生活態度, 由家庭的生活方式和父母對家庭生活的態度而形成。 家長應該知道過度的溺愛或放縱、過分嚴格的約束、父母愛情的不足、父母親之間教育觀念的不同, 反映在孩子的眼睛裡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孩子是非常留意父母的言行的, 而且還能有所反映。
Advertisiment
由此可見, 一旦孩子發生問題, 家長應該首先反思自己的生活, 認真思考對孩子來說愛情和信賴應該是什麼樣的。 “教學相長”這句話, 不僅適用於學校, 也適用於家庭。 ◇闔家歡◇ 一家人最好能圍著桌子吃飯, 餐廳是家庭裡每一位成員能夠輕鬆愉快暢所欲言的場所, 尤其對孩子來說, 是人格形成的重要場所, 所以必須製造出和諧的氣氛。 全家圍著桌子吃飯時的話題, 應該是能促使孩子有所長進的內容, 如家庭成員的身體狀況、心情的好壞、孩子一天裡遇到的事情、將來的發展等。 雖然每天都忙忙碌碌, 但家長應盡多地尋找全家一起吃飯的機會, 努力製造愉快的飲食環境。 幫助孩子瞭解生活環境 ◇瞭解居住地歷史和文化史跡◇ 您的孩子在屋外能夠自由自在地奔跑或遊戲嗎?好動的孩子會在居住地的大自然中忘情地遊玩, 並通過那些遊玩銘記居住地的自然景觀,對居住地充滿著感情,而且能在地區人們友好相處的環境中養成基本的生活習慣,養成奉獻之心。您的孩子瞭解居住地的特色嗎?比如,地區歷史、文化史跡、產業、節日、與人生學習有關的設施、地區的發展、自然美景、交通要道等。家長應該讓孩子親身體驗和瞭解居住地區的發展軌跡。我們所居住的地區,對人們的日常生活有著巨大的影響力。每一位元居民對地區的感情和人們相互幫助構成的生活景觀,能形成地區的風氣,促使產生和睦的家庭、平和的地區氣氛。家長應該教會孩子善於發現居住地區的美。 ◇多聽老人談談◇ S君說,我不太瞭解以前的事,可是地區裡的老人到我們學校裡來講課後,才使我們瞭解了許多往事。現在有了機械之類的東西,做什麼事都很方便,我為自己沒有生活在以前而感到慶倖。我聽爺爺講起往事,說那時店裡沒有玩具賣,所以玩具都是自己做的。母親也說那時燒水做飯都用木柴。我覺得以前什麼也沒有,生活實在太艱苦了。過年時我到外婆家去,外婆用砂鍋似的東西做餅。我吃著餅覺得非常香。外婆的家是老式房子,開水用煤油點上火燒的,所以廚房的地不是地板而是泥土。聽著老人們談各種往事,我才知道以前太落後。我很佩服以前的人們會想出了各種各樣的辦法生存了下來。 培育不輕易放棄的心理 一郎君在學校的運動會上跑步得了最後一名,母親知道孩子已經盡了全力。在回家的路上,一郎君神情沮喪地向母親說:“媽媽,我今天得了倒數第一。”母親走到孩子的面前,蹲下身來,將雙手放在兒子的肩上,慢慢地說:“今天的跑步,媽媽已經看見一郎在拼命地跑了。媽媽不會因為一郎落到了最後就不高興的。即使是跑最後一名,只要是認真地跑了,就是最好的!”一郎君的臉色漸漸地恢復了平靜,他向自己和母親發誓道:“明年,我一定要跑第一名!”當孩子為失敗而感到灰心時,家長應該理解孩子,並用溫馨的態度表示出自己的理解。 ◇培養挑戰精神◇ 如今孩子們的遊戲,地區差別已經不太明顯。孩子缺乏遊戲的體驗,不僅會影響孩子與自然的融合,還會涉及到孩子的生活體驗和與人的融洽。在資訊化社會中,孩子知道許多間接性的知識,但是由於缺少生活體驗,越來越多的孩子認定“即使自己從未做過的事也完全能夠勝任”。遺憾的是,打破那種自信的機會越來越少,孩子們開始過分地相信自己的能力。他們每天在間接性的體驗中生活,在這樣的狀況中一旦陷入困境,很多人會失去生活的勇氣。因此,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即使失敗也會無數次地奮起的挑戰精神。即使現在,人們也還要戰勝許多困難和辛勞,由此培養生活的力量。我們常常會為那些藐視困難、一步一個腳印走去的人大受感動。孩子看著父母奮發的身影長大,因此從小就培養孩子克服困難的毅力和勇氣是非常重要的,無論發生什麼事,都要充滿著生活的希望,因為希望是開拓未來的原動力。 ◇培養孩子的自製力◇ 現在越來越多的孩子動輒發怒,當有人對他講話嚴厲,或他自己的想法碰壁時,馬上就激動起來。這是家長對孩子過分寵愛而造成的後果。孩子從小的時候起,通過受到訓斥,能學會克制自己的不快心情,抑制自己的激動情緒。孩子如果很少受到嚴厲訓斥,完全生活在沒有約束的環境裡,就不可能學會控制自己的感情。古人雲說,“嚴父慈母”,家長的嚴厲教育,孩子會受益非淺。 培養孩子善於聽別人說話 常常可以聽到家長訴說這樣的苦惱:“我們家的孩子注意力分散,上課不認真聽。怎麼辦才好呢?”其實這個問題在家庭中就應該暴露出來,說明家長在講話時,絲毫沒有表現出講話的魅力來。在家庭裡,這不僅僅是聽的問題,和講話者講話的內容與技巧都有關係。要使孩子提高聽的注意力,家長就更應該考慮在如何使孩子愛聽的方法上下功夫,使講話的內容吸引孩子。母親要常常叮囑孩子,“惠子,今天老師說什麼?講一些給媽媽聽”等等。即使孩子講話的聲音很小,家長也要表現出一種熱情,注意聆聽。重要的是,家長首先要當一位好的聽眾。 培養孩子勤于思考 孩子本來好奇心就很強,什麼都想試試,遇見陌生的東西,馬上就會停下腳步仔細看看:“呀,是什麼呀!”想摸摸,想試試。這樣的時候,父母往往會一邊阻攔著一邊解說,或認為孩子在淘氣,訓斥道:“不要亂動!”其實這不利於培養孩子思考的能力。要培養孩子勤于思考,家長應留出一些時間上的“空隙”,讓孩子去感悟。如果孩子發現了什麼,就應該饒有興趣地一起觀察。而且,孩子一旦問出什麼問題,就要作出適合孩子發育階段理解水準的回答。如果是已經上學的孩子,就可以說:“你怎麼認為的?”首先引出孩子的思考,或者說:“媽媽認為……不過再多我就不懂了,你查詞典看看。”鼓勵孩子自己查閱。如果孩子說:“媽媽,剛才的事,詞典裡寫著……”家長對孩子的努力就應當進行鼓勵:“看清楚了嗎?瞭解得再詳細些。” 在父母親如此的鼓勵之中,孩子自然就會朝著“勤於思考”的方向發展了。 讓孩子懂得生命的可貴 平時母親總是愛嘮嘮叨叨地吩咐高志君一會兒做這一會兒做那。一天,高志君患了感冒。母親為了使高志君的高燒降下來,在他的額頭上捂毛巾、冰袋,換了有幾十次,晚上也睡在高志君的身邊,擔憂地觀察著,徹夜未眠,不住地鼓勵著:“高志君,生命只有一次,有媽媽看著,高志君也應該堅持下去。”高志君因高燒正難受著,見母親如此擔心自己的身體,眼睛不由熱起來。 教會孩子主動向人打招呼 小朋友挽著手臂一起去上學時,路遇熟人主動地招呼著,“您早!”“您好!”孩子們這些極自然的舉動使一天的開始變得明亮起來。即使成人,和心存芥蒂的人見面時,若能主動而開朗地打招呼,心中的塊壘就會釋去。就因為打招呼,人們的社會生活就會變得通暢起來。要想讓孩子學會主動而開朗地打招呼,最重要的是父母自己會主動地招呼。父母無論怎麼苦口婆心地勸孩子說:“打招呼呀!”自己卻不打招呼,孩子是怎麼也不會願意開口打招呼的。俗話說,看見孩子就能瞭解孩子的父母。因為孩子對父母的言行非常敏感,所以家長不能掉以輕心。在親子之間,朋友之間,鄰居之間,通過打招呼,可以漸漸地擴大人們之間心靈上的溝通。 孩子受到欺侮時 聽到孩子訴說自己受到欺侮的時候,您能夠冷靜嗎?你會不會出現帶指責的語言:“誰欺侮你了?”“怎麼回事?”“你就一聲不響了?”“他整你,你也整他呀!”“你為什麼不告訴老師?”孩子受到欺侮,往往會被人說成是“懦弱”。但是,孩子訴說自己的苦惱,是希望父母理解他的憂傷,幫助他懂得接著該怎麼辦,家長應該為孩子能向自己訴說而感到高興,並表揚他。當自己的孩子受到欺侮時,家長首先應該冷靜地瞭解事因和問題的關鍵,根據不同的情況對孩子進行表揚和鼓勵,給孩子打氣,培育孩子自立的精神,然後必須和學校緊密聯繫,共同商討解決方法。 孩子不去整理和收拾時 孩子和母親湊著臉整理著玩具。母親微微地笑著對孩子說:“看,今天你陪我一起玩,我很高興,謝謝你了。明天我們再這樣玩好吧?”通過這樣的對話,孩子也會感到整理的重要性,就不會把東西撒得一地了。無論哪個家庭,都常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景:母親一邊說著“要吃晚飯了,把玩具整理好。”一邊向廚房裡走去。看見孩子沒有整理,便沒完沒了數落著,一邊手腳麻利地全部整理完。如果每天如此,這絕不會引起孩子心理上的共鳴,產生動手的欲望。如果等著孩子去做,或和孩子一起做,會怎麼樣呢?在整理時,家長應以從容的心情、溫馨的語言,使孩子體驗成就感和達到目的的喜悅。自己身邊的事情不會收拾,這是從小就養成的壞習慣,對孩子有百害而無一利。家長應該拋棄“長大後自然而然就會做”的盲目樂觀的想法,基本的、良好的生活習慣,必須讓孩子在幼兒期就養成。 不知道孩子在想什麼時 嬰兒出生後從一歲時就開始斷乳,離開母親的乳☆禁☆房,攝取普通的食物。與此同理,為了自立,孩子還需要開始心靈上的“斷乳期”。這時的孩子,以自己貧乏的體驗和知識,開始對發生在自己周圍包括父母和學校裡的事進行思考,觀察社會。他們不是以父母或成人教導的那種概念去思索的,而是想建立起自己的觀念。喜歡滔滔不絕的孩子突然變得話語很少,有時也會批評父母,不像以前那樣坦率了,那時家長也許會感覺到一種失落感。這時,家長不能以養育孩子的父母自居,而是以前輩的身份和孩子交往。家長要盡力表現出對孩子的理解和共鳴。勸導,是理解這—時期孩子的要點。 孩子不能潛心學習時 孩子在生活中要學會許多東西。如果學校裡的學習並不特別落後,就用不著如此擔心。但是,看見孩子不能潛心學習,家長總免不了會擔心。那種時候,焦慮不安、嘮嘮叨叨地埋怨,或是嚴厲訓斥、都只會適得其反。在擔心孩子不用功學習之前,家長應向孩子表現出自己勤奮學習的姿態。社會是個大學堂,無論讀書還是學烹調或是學音樂,如果喜歡,即使不走出門外,學習的機會也到處都有。家長不要焦慮,也絕對不能對孩子訓斥,應該主動和孩子一起努力養成愛學習的習慣。 孩子為自己不同於別人而感到苦惱時 當孩子有了獨立思考的願望之後,他們的自我意識就會變得很強烈。這時,有很多孩子都會暗暗地感到苦惱,感到自己和別人不一樣。要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幫助孩子建立開放型的人際關係,客觀地觀察自己,學會體諒對方。現代社會是強調個性化的時代,重要的是應該培育這樣的孩子:承認人有各種不同的個性,理解別人的個性,而且對自己充滿著自信。

媽咪愛嬰網——沒有種不好的莊稼,只有不會種莊稼的農民!

並通過那些遊玩銘記居住地的自然景觀,對居住地充滿著感情,而且能在地區人們友好相處的環境中養成基本的生活習慣,養成奉獻之心。您的孩子瞭解居住地的特色嗎?比如,地區歷史、文化史跡、產業、節日、與人生學習有關的設施、地區的發展、自然美景、交通要道等。家長應該讓孩子親身體驗和瞭解居住地區的發展軌跡。我們所居住的地區,對人們的日常生活有著巨大的影響力。每一位元居民對地區的感情和人們相互幫助構成的生活景觀,能形成地區的風氣,促使產生和睦的家庭、平和的地區氣氛。家長應該教會孩子善於發現居住地區的美。 ◇多聽老人談談◇ S君說,我不太瞭解以前的事,可是地區裡的老人到我們學校裡來講課後,才使我們瞭解了許多往事。現在有了機械之類的東西,做什麼事都很方便,我為自己沒有生活在以前而感到慶倖。我聽爺爺講起往事,說那時店裡沒有玩具賣,所以玩具都是自己做的。母親也說那時燒水做飯都用木柴。我覺得以前什麼也沒有,生活實在太艱苦了。過年時我到外婆家去,外婆用砂鍋似的東西做餅。我吃著餅覺得非常香。外婆的家是老式房子,開水用煤油點上火燒的,所以廚房的地不是地板而是泥土。聽著老人們談各種往事,我才知道以前太落後。我很佩服以前的人們會想出了各種各樣的辦法生存了下來。 培育不輕易放棄的心理 一郎君在學校的運動會上跑步得了最後一名,母親知道孩子已經盡了全力。在回家的路上,一郎君神情沮喪地向母親說:“媽媽,我今天得了倒數第一。”母親走到孩子的面前,蹲下身來,將雙手放在兒子的肩上,慢慢地說:“今天的跑步,媽媽已經看見一郎在拼命地跑了。媽媽不會因為一郎落到了最後就不高興的。即使是跑最後一名,只要是認真地跑了,就是最好的!”一郎君的臉色漸漸地恢復了平靜,他向自己和母親發誓道:“明年,我一定要跑第一名!”當孩子為失敗而感到灰心時,家長應該理解孩子,並用溫馨的態度表示出自己的理解。 ◇培養挑戰精神◇ 如今孩子們的遊戲,地區差別已經不太明顯。孩子缺乏遊戲的體驗,不僅會影響孩子與自然的融合,還會涉及到孩子的生活體驗和與人的融洽。在資訊化社會中,孩子知道許多間接性的知識,但是由於缺少生活體驗,越來越多的孩子認定“即使自己從未做過的事也完全能夠勝任”。遺憾的是,打破那種自信的機會越來越少,孩子們開始過分地相信自己的能力。他們每天在間接性的體驗中生活,在這樣的狀況中一旦陷入困境,很多人會失去生活的勇氣。因此,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即使失敗也會無數次地奮起的挑戰精神。即使現在,人們也還要戰勝許多困難和辛勞,由此培養生活的力量。我們常常會為那些藐視困難、一步一個腳印走去的人大受感動。孩子看著父母奮發的身影長大,因此從小就培養孩子克服困難的毅力和勇氣是非常重要的,無論發生什麼事,都要充滿著生活的希望,因為希望是開拓未來的原動力。 ◇培養孩子的自製力◇ 現在越來越多的孩子動輒發怒,當有人對他講話嚴厲,或他自己的想法碰壁時,馬上就激動起來。這是家長對孩子過分寵愛而造成的後果。孩子從小的時候起,通過受到訓斥,能學會克制自己的不快心情,抑制自己的激動情緒。孩子如果很少受到嚴厲訓斥,完全生活在沒有約束的環境裡,就不可能學會控制自己的感情。古人雲說,“嚴父慈母”,家長的嚴厲教育,孩子會受益非淺。 培養孩子善於聽別人說話 常常可以聽到家長訴說這樣的苦惱:“我們家的孩子注意力分散,上課不認真聽。怎麼辦才好呢?”其實這個問題在家庭中就應該暴露出來,說明家長在講話時,絲毫沒有表現出講話的魅力來。在家庭裡,這不僅僅是聽的問題,和講話者講話的內容與技巧都有關係。要使孩子提高聽的注意力,家長就更應該考慮在如何使孩子愛聽的方法上下功夫,使講話的內容吸引孩子。母親要常常叮囑孩子,“惠子,今天老師說什麼?講一些給媽媽聽”等等。即使孩子講話的聲音很小,家長也要表現出一種熱情,注意聆聽。重要的是,家長首先要當一位好的聽眾。 培養孩子勤于思考 孩子本來好奇心就很強,什麼都想試試,遇見陌生的東西,馬上就會停下腳步仔細看看:“呀,是什麼呀!”想摸摸,想試試。這樣的時候,父母往往會一邊阻攔著一邊解說,或認為孩子在淘氣,訓斥道:“不要亂動!”其實這不利於培養孩子思考的能力。要培養孩子勤于思考,家長應留出一些時間上的“空隙”,讓孩子去感悟。如果孩子發現了什麼,就應該饒有興趣地一起觀察。而且,孩子一旦問出什麼問題,就要作出適合孩子發育階段理解水準的回答。如果是已經上學的孩子,就可以說:“你怎麼認為的?”首先引出孩子的思考,或者說:“媽媽認為……不過再多我就不懂了,你查詞典看看。”鼓勵孩子自己查閱。如果孩子說:“媽媽,剛才的事,詞典裡寫著……”家長對孩子的努力就應當進行鼓勵:“看清楚了嗎?瞭解得再詳細些。” 在父母親如此的鼓勵之中,孩子自然就會朝著“勤於思考”的方向發展了。 讓孩子懂得生命的可貴 平時母親總是愛嘮嘮叨叨地吩咐高志君一會兒做這一會兒做那。一天,高志君患了感冒。母親為了使高志君的高燒降下來,在他的額頭上捂毛巾、冰袋,換了有幾十次,晚上也睡在高志君的身邊,擔憂地觀察著,徹夜未眠,不住地鼓勵著:“高志君,生命只有一次,有媽媽看著,高志君也應該堅持下去。”高志君因高燒正難受著,見母親如此擔心自己的身體,眼睛不由熱起來。 教會孩子主動向人打招呼 小朋友挽著手臂一起去上學時,路遇熟人主動地招呼著,“您早!”“您好!”孩子們這些極自然的舉動使一天的開始變得明亮起來。即使成人,和心存芥蒂的人見面時,若能主動而開朗地打招呼,心中的塊壘就會釋去。就因為打招呼,人們的社會生活就會變得通暢起來。要想讓孩子學會主動而開朗地打招呼,最重要的是父母自己會主動地招呼。父母無論怎麼苦口婆心地勸孩子說:“打招呼呀!”自己卻不打招呼,孩子是怎麼也不會願意開口打招呼的。俗話說,看見孩子就能瞭解孩子的父母。因為孩子對父母的言行非常敏感,所以家長不能掉以輕心。在親子之間,朋友之間,鄰居之間,通過打招呼,可以漸漸地擴大人們之間心靈上的溝通。 孩子受到欺侮時 聽到孩子訴說自己受到欺侮的時候,您能夠冷靜嗎?你會不會出現帶指責的語言:“誰欺侮你了?”“怎麼回事?”“你就一聲不響了?”“他整你,你也整他呀!”“你為什麼不告訴老師?”孩子受到欺侮,往往會被人說成是“懦弱”。但是,孩子訴說自己的苦惱,是希望父母理解他的憂傷,幫助他懂得接著該怎麼辦,家長應該為孩子能向自己訴說而感到高興,並表揚他。當自己的孩子受到欺侮時,家長首先應該冷靜地瞭解事因和問題的關鍵,根據不同的情況對孩子進行表揚和鼓勵,給孩子打氣,培育孩子自立的精神,然後必須和學校緊密聯繫,共同商討解決方法。 孩子不去整理和收拾時 孩子和母親湊著臉整理著玩具。母親微微地笑著對孩子說:“看,今天你陪我一起玩,我很高興,謝謝你了。明天我們再這樣玩好吧?”通過這樣的對話,孩子也會感到整理的重要性,就不會把東西撒得一地了。無論哪個家庭,都常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景:母親一邊說著“要吃晚飯了,把玩具整理好。”一邊向廚房裡走去。看見孩子沒有整理,便沒完沒了數落著,一邊手腳麻利地全部整理完。如果每天如此,這絕不會引起孩子心理上的共鳴,產生動手的欲望。如果等著孩子去做,或和孩子一起做,會怎麼樣呢?在整理時,家長應以從容的心情、溫馨的語言,使孩子體驗成就感和達到目的的喜悅。自己身邊的事情不會收拾,這是從小就養成的壞習慣,對孩子有百害而無一利。家長應該拋棄“長大後自然而然就會做”的盲目樂觀的想法,基本的、良好的生活習慣,必須讓孩子在幼兒期就養成。 不知道孩子在想什麼時 嬰兒出生後從一歲時就開始斷乳,離開母親的乳☆禁☆房,攝取普通的食物。與此同理,為了自立,孩子還需要開始心靈上的“斷乳期”。這時的孩子,以自己貧乏的體驗和知識,開始對發生在自己周圍包括父母和學校裡的事進行思考,觀察社會。他們不是以父母或成人教導的那種概念去思索的,而是想建立起自己的觀念。喜歡滔滔不絕的孩子突然變得話語很少,有時也會批評父母,不像以前那樣坦率了,那時家長也許會感覺到一種失落感。這時,家長不能以養育孩子的父母自居,而是以前輩的身份和孩子交往。家長要盡力表現出對孩子的理解和共鳴。勸導,是理解這—時期孩子的要點。 孩子不能潛心學習時 孩子在生活中要學會許多東西。如果學校裡的學習並不特別落後,就用不著如此擔心。但是,看見孩子不能潛心學習,家長總免不了會擔心。那種時候,焦慮不安、嘮嘮叨叨地埋怨,或是嚴厲訓斥、都只會適得其反。在擔心孩子不用功學習之前,家長應向孩子表現出自己勤奮學習的姿態。社會是個大學堂,無論讀書還是學烹調或是學音樂,如果喜歡,即使不走出門外,學習的機會也到處都有。家長不要焦慮,也絕對不能對孩子訓斥,應該主動和孩子一起努力養成愛學習的習慣。 孩子為自己不同於別人而感到苦惱時 當孩子有了獨立思考的願望之後,他們的自我意識就會變得很強烈。這時,有很多孩子都會暗暗地感到苦惱,感到自己和別人不一樣。要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幫助孩子建立開放型的人際關係,客觀地觀察自己,學會體諒對方。現代社會是強調個性化的時代,重要的是應該培育這樣的孩子:承認人有各種不同的個性,理解別人的個性,而且對自己充滿著自信。

媽咪愛嬰網——沒有種不好的莊稼,只有不會種莊稼的農民!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