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大方,造就不自私的孩子

幾乎每一個父母在看到孩子的搶奪和囤積行為後會感到擔憂和害怕:“我的孩子會不會一直這樣?”面對家長們的困惑, 美國的兒童發展和行為問題專家Jan Faull解說個中緣由, 並引介了一個成功的家庭。

2歲左右的孩子表現尤其突出, 只要有人碰他們的玩具, 他們的第一反應常常是, “別動, 這是我的。 ”讓人不可思議的是, 一旦進入了幼稚園, 孩子便開始表現出分享、輪流甚至偶爾的大方。

如果不只一個孩子, 家裡就必然會產生關於資源的競爭, 如財產、“領土”和關注, 家長又會憂心忡忡:“如果我的孩子們不能關心別人,

Advertisiment
將來他們怎麼會有對公眾利益的責任感?”讓我們來認識一下Smith夫婦, 他們決心灌輸給孩子們一種仁愛思想。

首先, 也是最重要的, 他們樹立了一個好的榜樣。 無論是捐助無家可歸者, 還是照顧生孩子的鄰居, 他們都竭力讓孩子見證人類給予的天性。 Smith夫婦也努力讓孩子將仁愛付諸行動, Jane和Bill帶他們去做義工, 並讓孩子們參與討論捐款給哪一個慈善機構。

Smith夫婦意識到他們向孩子們灌輸的這種價值觀, 實質上是要培養孩子的愛心和利他行為。 他們從不苛求或強制, 而是通過工作本身的趣味性和自豪感來感染孩子。 既使孩子們抱怨他們也堅持不懈。

他們也會給孩子制定行為規則。 Smith夫婦給孩子們零用錢, 但要求他們必須13用於慈善行為、13投資,

Advertisiment
另外13自由支配。 從孩子們很小的時候他們就定下這個規距, 並希望孩子們終生實行。 當Smith家的孩子們學會幫助別人以後, 父母就不必強制了。

他們總是耐心地教導孩子。 無須說教, Smith夫婦巧妙地向孩子們指出慷慨對他們意味著什麼, 以及對社會的益處。 Jane Smith也許會這樣說, “我真開心能花時間幫助那些不幸的人們。 ”除了每週六都向教堂捐款並去做義工, 慈善行為已滲透到Smith家的日常生活, 成為餐桌上的話題之一。 這奠定了孩子們認識世界尤其是社會公正的基礎:為社會公益事業盡一份力。

Smith夫婦的三個孩子各有自己的想法, 對慈善行為的熱心程度也不會完全一樣, 但在傳遞他們所珍視的價值觀上,

Advertisiment
上述做法還是很有效的。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