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壞脾氣的小孩 是我們親手養出來的

媽媽的嚴格訓練, 無處不在的訓導, 讓孩子有較少的自我探索空間。 長此以往, 育兒經驗會告訴我們, 孩子的自信和自尊會更低, 更不容易相信自己能夠做好一件事情, 情緒更容易低落。

加上叛逆期的緣故, 孩子希望感受到自己力量的意願, 和媽媽所製造的壓抑的現實不斷發生著衝突。 孩子不懂得該如何表達, 只能被動映射出媽媽的焦慮情緒。

因此, 這樣的媽媽應該降低對孩子的要求。 另外, 要接納孩子的情緒, 不能僅僅為了滿足自己控制的欲望。

要停止這樣的話語:媽媽希望你怎樣, 媽媽需要你怎樣。

Advertisiment
可以反過來詢問孩子:你能告訴媽媽你是怎麼想的嗎?

孩子行為的改變, 往往是父母態度改變的副產品。

孩子本來就是情感動物, 靠眼睛去看, 靠鼻子去聞, 靠舌頭去體味, 靠手去觸碰, 靠皮膚去感知。

所有外界的一切, 都會帶給他們情緒, 比如一張乾爽的紙尿片會讓他們覺得舒適, 媽媽的一個笑臉會讓他們覺得安全, 大人發出的某一個擬聲詞讓他們覺得快樂, 屋外某一巨大的聲響, 讓他們覺得害怕。

好的情緒可以養出快樂的孩子, 而壞的情緒足可以毀掉一個孩子。

在最初的養育過程中, 孩子像一張白紙, 不加選擇地吸收了父母——尤其是母親的所有情緒。 孩子沒有判斷力, 他會吸收所能吸收的一切, 包括喜怒怨憎。

Advertisiment

孩子身體上的病可以治好, 但是在生命早期埋在心底的負面情緒, 卻有可能會跟隨孩子一生。

沒錯, 孩子就是情緒動物。 他們會吸納身邊親近的人的點點滴滴, 包括笑容、歡喜、甜蜜、哭泣、壓抑、指責、抱怨、嫉恨等等。 好的情緒, 能夠滋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 壞的情緒, 積累下來, 則會壓垮一個孩子。 在這一點上, 我們做父母的, 負有完全責任。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