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培養習慣有宗旨:拒絕例外

在習慣養成的過程中, 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從始至終都要保持一致, 不要有例外。 父母往往給孩子提出了某些要求以後, 當孩子以哭鬧來威脅父母, 或者父母心情好的時候, 就容易對孩子的行為給予例外。

這樣, 剛剛開始培養的好習慣很容易丟掉。 父母應該做到的是無論在什麼情況下, 都不可以對孩子的錯誤行為姑息遷就, 否則, 言行不一致的父母無法在孩子面前建立威信, 孩子也無法養成好的習慣。

小傑克6歲了, 由於平時愛吃糖, 已經長了好幾顆蛀牙, 於是爸爸媽媽就刻意把奶糖藏起來,

Advertisiment
小傑克找不到奶糖也沒辦法。 經過這樣一段時間, 他已經對奶糖不像以前那麼依賴了。

有一次, 羅伯特夫婦約了朋友見面, 雙方都說好不帶小孩子好好玩一次。 可是小傑克吵著要跟去, 無論如何就是不肯跟保姆留在家裡, 為此, 甚至不惜哭哭啼啼, 在地上打滾, 弄髒自己最喜歡的衣服。

夫婦倆想到兒子最喜歡吃奶糖, 雖然為了防止他長蛀牙, 已經很久沒讓他吃了。 但這次為了讓兒子早點停止吵鬧哭泣, 羅伯特先生給傑克找出了一包奶糖, 並許諾回來的時候給他買禮物。

事實上, 羅伯特先生的舉動打破了小傑克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不貪嗜奶糖的好習慣, 也無意中鼓勵了小傑克以哭鬧來達到目的。 如果下一次小傑克想吃奶糖的話,

Advertisiment
他一定會想到用哭鬧可以達到目的。

很多父母會教育孩子不要亂買東西, 不要吃零食, 但是如果孩子因為不小心摔了一跤而大哭時, 媽媽可能會說:“別哭了, 寶貝, 媽媽給你買好吃的!”“別亂潑水, 要是你聽話, 我給你買巧克力。 ”也許當時很有效, 孩子馬上不哭不鬧了。 但是, 事實上, 父母的這種“例外”削弱了之前對孩子的嚴格要求, 也給了孩子一種錯覺, 以為在“規則”中是可以有“例外”的。 這無疑又增加了培養習慣的難度。

比方我們要小孩子養成做作業專心的好習慣。 我們第一天規定他坐在書桌前, 半個小時把作業做好, 不許走開, 不許有小動作。 第一天, 他堅持下來了。 第二天仍然監督他這樣做。

第三天、第四天他都堅持下來了。

Advertisiment
但是第五天晚上做作業時, 家裡突然來了客人, 而且是媽媽久違的老朋友。 於是, 父母離開孩子的身邊, 趕緊出去招呼客人, 並在客廳裡談笑風生。 說到高興處, 還把孩子叫了出去, 情不自禁地誇獎半天。 也許母親在高興之時忘記了培養孩子專心學習的好習慣的原則, 但是她這種行為無疑為孩子在習慣培養的過程中製造了一個例外。 也許孩子就會覺得, 學習時也沒有必要絕對專心, 而且這位母親以後再要求孩子培養這個習慣, 恐怕就會困難好多了。

不僅如此, 即使某些習慣已經養成了, 父母也要特別注意, 不要輕易允諾孩子做改變習慣的事情。 一旦有了例外, 已經養成的好習慣也有可能丟掉, 而不良習慣反而容易迅速形成。

Advertisiment

因此, 父母們應該謹記:不但在習慣未養成之時不應有例外, 就是在習慣已養成之後, 也不應發生與習慣相衝突的事情。 在培養習慣時, 前後要求必須一致, 不要因為自己的心情很好或者很糟, 就對孩子有了例外。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