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培養孩子自信心兩大訓練要訣

冬天來了, 父母都會給孩子穿得暖暖的, 捂得嚴嚴的, 以抵禦暴雪寒風。 而父母們想沒想到孩子的內心世界, 那裡是否溫暖如春?面對外部世界的壓力與受到的挫折, 孩子們用什麼來抵禦呢?那就是“自信心”!有了“自信心”這層保護膜, 就好像在孩子內心建立起了溫室大棚, 不管外面多麼寒冷, 這裡總是春意盎然!

望子成龍, 望女成鳳。 現今的父母竭盡精力與財力讓孩子接受各式各樣的教育, 孩子們則應接不暇地穿梭於各類學科的輔導中。 父母旨在讓孩子“先知先覺”, 孩子稍不如人, 就心急如焚, 對孩子大加呵斥:“這麼簡單,

Advertisiment
怎麼還不會?” “別人都會, 你不會, 真笨!”“你上課是怎麼聽的?”等等。 舐犢情深的父母也許從未想過, 在孩子看來, 這些不經意的言語意味著父母對自己的否定。 孩子在被否定中否定自我, 那弱不禁風的自信心的嫩芽在一次次的否定中被扼殺了。 自卑、怯懦隨著自信心的減弱而滋長。 而對外面的世界, 孩子的內心總有一個聲音:“我行嗎?我會嗎?”這是一種痛苦, 也是一種悲哀。 那麼, 這一切的根源在哪裡?在於“自信心”的喪失。 而這又是誰造成的?是那些聲聲說愛孩子而又不會愛的父母們!

那麼, 如何讓孩子“相信自己、所有的行動都經過自己的判斷力”?以下歸納兩大類培養法, 讓孩子們從生活中去鍛煉自信。

Part1. 培養孩子勇於“表現自我”

Advertisiment

服從性高又聽話的孩子, 雖然受到大人的稱讚, 但相對也可能造成孩子的“乖孩子症候群”產生, 自己真正想做的、想說的, 都無法通透表達, 將來長大雖然已有自己的思想, 但礙於長期無法表達自己, 而內外在不平衡。 與其教孩子順從, 不如教孩子表達想法, 做自己的主人。

製造讓孩子能夠坦率表達想法的環境

當孩子上了幼稚園, 開始團體生活時, 會發現有的孩子, 即使自己的東西被搶奪佔有, 也不知如何表達憤怒而產生挫折;或者, 平時在家“水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王子、公主, 一旦接觸團體生活, 沒有了媽媽就近“體察心意”, 也不知如何表達自己的需求而手足無措。 無法將自己的感受傳達給他人的孩子,

Advertisiment
總是如此壓抑無助, 漸漸的, 也就失去信心。

因此, 平常在家裡就該製造讓孩子“率直坦言勇於表達自己”的環境, 給孩子無畏無懼、暢所欲言的勇氣, 父母不但能瞭解孩子內心想法, 也增加孩子的勇氣與說話能力;其次再從孩子的說話中判斷, 給予正確的教導。

記得, “聽孩子說話, 比讓孩子聽你的話還重要”!

孩子發問的無聊問題也不漠視

切勿因為孩子年紀還小, 所問的問題很無聊或沒意義, 就給予漠視或不回答, 常常得不到答案無法滿足好奇心的孩子, 長期下來只會造成“思考萎縮”, 對他人、不信任或對自己失去信心。

若孩子擁有“即使被嘲笑也敢說”的勇氣, 這得歸功於父母們平時對於孩子問不停的“?什麼”都能耐心回答,

Advertisiment
這不但讓孩子信心與智力增強, 長大後還更能“不恥下問”的發揮在做學問上。

自己的意見常被聽納, 孩子就能更積極的表達自己的主張。

不介入孩子之間的爭吵

孩子的吵架, 是積極表達自我的方式之一。 不過, 這裡並非鼓勵孩子去吵架, 而是指吵架的方式, 是孩子對外表達內心反映的方式之一。

實際上, 不敢跟人吵架, 連主張都尚未表明就先妥協的孩子, 傾向所謂“乖孩子症候群”, 為了表現的好, 反而不容易真正愛自己, 自信心也比較低落, 總是覺得自己不如別人等負面認知。

因此, 與其教孩子“不可以吵架”、“吵架的是壞孩子”等觀念, 不如給孩子吵架的空間與機會, 讓孩子從與別人的摩擦中, 學著認識自己與他人之間的不同想法。

Advertisiment

所以, 別輕易介入孩子們的吵架吧。

總之, 年齡越小的孩子, 就更該讓他們體驗各種各樣不同事物的經驗, 比長期上同一種補習才藝, 還能刺激他們的多元發展, 並且因為視野的開拓而更有自信。

Part2.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所謂有獨立性, 是指孩子能自己思考判斷來行動。 會自己整理玩具的擺放, 自己安排遊戲的方式等, 除培養獨立性以外, 也有助於創意力的發展。

·讓孩子盡情的玩

·給孩子分配任務

·給孩子冒險的機會

·給孩子決定權

·告訴孩子如何表達自己的意思

·自信的父母造就自信的孩子

相信自己的孩子而不隨波逐流的父母, 通常本身的觀念健康也有自信, 唯有父母本身的態度如此, 才有可能教育出有自信心的孩子, 因為父母的身教影響,永遠是直接反應給孩子的。

因為父母的身教影響,永遠是直接反應給孩子的。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