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四大建議教你幫助受災兒童

5月12日發生的汶川地震, 不少兒童除了需要應對外傷、饑餓、寒冷等他們不熟悉的情況外, 心理上也遭受了嚴重創傷。 由於兒童比成人更為脆弱, 因此更需要關注兒童的反應, 及時地保護兒童。 以下的四點建議, 或許能讓你更好的幫助那些在地震中心理遭受創傷的孩子門。

1需要留意孩子的如下反應:

情緒反應:感到恐懼、害怕, 有的會哭泣, 有緊張、擔憂、迷茫、無助的表情;有的逃生出來的孩子會因為同學老師的傷亡產生自責;警覺性增高, 如難以入睡、淺睡多夢易驚醒;頭痛、頭暈、腹痛、腹瀉、哮喘、蕁麻疹等,

Advertisiment
這可能是緊張焦慮的情緒對身體造成的傷害。

行為反應:發脾氣、攻擊行為;過於害怕離開父母或親人, 怕獨處;有些長大的孩子好像又變小了, 出現遺尿、吮手指、要求餵飯和幫助穿衣等幼稚行為;有些兒童會情緒煩躁、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與其他人發生矛盾等。

2需要更為關注以下可能在災害中更容易受到心理傷害的兒童:

在地震中身體受傷的兒童;以往遭受過災難或創傷事件的兒童;女童;患軀體疾病、殘疾的兒童, 包括智力障礙兒童;或者以前曾經有過情緒、行為問題的兒童;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兒童。

3在保證兒童身體和環境安全、預防潛在危險的方面, 需要注意以下幾個要點:

優先保證兒童身體安全, 對於受傷兒童立即給予醫療救護;

Advertisiment

優先給兒童提供清潔的飲用水、安全食品以及夜間保暖;

儘量把兒童安置在遠離災難現場和嘈雜混亂的場所, 避免孩子走失或因環境擁擠不能入睡;

要指導孩子觀看新聞報導, 因為低年齡兒童可能會對電視畫面中重現的鏡頭感到害怕和恐懼。

鼓勵孩子用力所能及的方式表達對災區災民的關愛, 不鼓勵孩子做力所不及的事情。

4在心理保護方面, 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促進表達:鼓勵並傾聽兒童說話, 允許他們哭泣, 儘量不嘮叨孩子, 告訴孩子擔心甚至害怕都是正常的, 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鼓勵孩子玩遊戲, 不要強求兒童表現勇敢或鎮靜。

多做解釋:不要批評出現幼稚行為的孩子, 這些暫時出現的“長大又變小了的行為”,

Advertisiment
是兒童對突發災難常見的心理反應。 對孩子不理解不明白的事情要用他們能夠理解的方式解釋。 同時要給予希望, 向兒童承諾, 地震會過去, 政府會安排大人來幫助我們, 幫我們重建家園。

及時發現:問題本次災情重大, 直接受影響的孩子多, 要及時發現問題, 積極請求精神科醫生的幫助, 必要時進行治療, 避免問題延續。

成年人要穩定情緒:成年人儘量不要在兒童面前表現出過度恐懼、焦慮等情緒和行為, 及時處理自己的壓力, 調整情緒。 成年人穩定的情緒、堅強的信心、積極的生活態度會使兒童產生安全感。

及時就診:如果兒童因為受災引起的心理問題持續存在, 應該及時到醫院精神科或心理門診就診。

Advertisiment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