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寶寶需要接受語言治療

家長們都希望自己的寶寶能夠聰明伶俐, 而在掌握語言方面就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寶寶的天賦能力。 有些寶寶在開始學說話時說不連貫, 開始時間比較晚。 這讓家長非常擔心寶寶是否有語言障礙, 或者在智力上出現問題。 有哪些情況是否需要接受語言治療?母嬰小編帶您一起瞭解。

第一, 發展性語言障礙:兒童可因智慧發展遲緩、社交發展障礙(如自閉症)、弱視、聽覺障礙、學習困難、專注力弱或在學習語言階段缺乏適當的語言刺激等而導致發展性語言障礙。 發展性語言障礙的兒童大多理解能力不足,

Advertisiment
主要特徵包括答非所問或不明白別人的指令等, 表達能力也是他們較弱的一環, 特徵包括詞不達意、說話簡短、未能使用完整的句子等。 發展性語言障礙會導致兒童在溝通、社交、學習、情緒及心理上有不良的影響。

第二, 發音障礙:發音障礙的成因包括有口腔肌肉能力較弱或控制不協調、口腔器官結構異常(如:唇、裂顎等) 、語音掌握遲緩、聽覺障礙、或受不正確的語音模範影響等。 有發音障礙的人未能準確發音, 例如把「雞」說成「底」、「豆」說成「狗」、「鞋」說成「捱」、「先生」說成「癲單」、「車」說成「嗲」、「台」說成「袋」等。

第三, 社交障礙:自閉症、阿斯伯格症或社交方面有障礙的兒童會因缺乏與人溝通的動機而不能融入社群, 他們入讀學校後會因其不合群的性格而離群。

Advertisiment
他們常常會有避開其他人的眼神、不能與人對答、不能與人共同談論一件事、過分自我中心、不能與別人分享等行為。

第四, 聽覺障礙:先天或後天的因素等都會導致聽力受損, 造成聽覺障礙。 視乎聽力受損的程度, 患有聽覺障礙的人可以有不同程度的說話能力。 嚴重者未能接收別人的語言, 導致自身語言、發音或聲線多方面受影響。

第五, 流暢障礙(口齒):心理障礙、生理問題、語言能力不足、遺傳及受不正確的語言模範影響等均有可能導致口吃。 患有口吃的人不能流暢地說話。 他們說話時可能出現重覆字 (例如:我我我想飲飲飲可樂) 、拖長音節(例如:我—想飲可樂) 、說話突然中斷, 要掙扎一會才可以繼續說話。

Advertisiment
嚴重者會有伴隨口吃的小動作, 例如在說話時臉部肌肉抽搐、搖頭、皺眉、張口結舌等。 口吃的人更會逃避與人有目光接觸、害怕說話、自卑, 嚴重影響自信心、與人溝通、社交、學習及工作表現。

第六, 神經性溝通障礙。 神經性溝通障礙是由於腦部疾病或創傷所引致的, 包括中風、腦炎、腦腫瘤、帕金森症或其他活動神經疾病等。 視乎腦部受損的部位及嚴重程度, 神經性溝通障礙可以影響兒童的理解、說話、閱讀及書寫各方面的能力。 在理解方面, 兒童會無法跟從指令或明白別人的問題, 或會誤解別人說話的意思, 出現答非所問的情況。 在說話方面, 兒童會出現「有口難言」或「兜圈子」等現象;因面部及口腔肌肉控制不靈,

Advertisiment
也會導致說話變得含糊不清。

第七, 吞咽障礙:腦癱、腦部創傷、腦腫瘤、唇、齶裂或其他神經疾病等均會導致吞咽功能受損, 造成吞咽障礙。 兒童出現吞咽障礙會有下列常見的病徵:飲水或進食時出現咳嗽、氣哽、氣喘及流口水, 拖延病症可能導致兒童體重下降、營養不良、缺水、吸入性肺炎, 嚴重者甚至會窒息死亡。

第八, 聲線障礙:發聲方法不當、長期濫用聲線、情緒或精神困擾令喉部肌肉過度緊張等均可能導致聲帶的結構或功能受損而出現病變, 例如聲帶長出息肉或起繭、聲帶麻痹、聲線癱瘓等都是導致聲線障礙常見的原因。 兒童常見的聲線障礙大多因長期濫用聲線或發聲方法不當引起, 音調偏高或偏低、說話時走音、說話時容易疲倦或中氣不足、不能唱歌,

Advertisiment
是常見的表現。

母嬰小編溫馨提示:出現以上八種情況, 父母應儘早送孩子去醫院接受語言治療, 以免影響了孩子的語言發育。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