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和寶寶一起玩玩具做遊戲

我們都想教出一個聰明寶寶, 而聰明與認知發展有著不可分割的密切聯繫。 寶寶出生之後, 其認知發展有一個隨著年齡增加而改變的過程, 無論是吸收知識, 還是獲得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 而認知發展的起點, 則都是從身邊的事物開始。

因此, 父母無需操之過急, 只要順應著寶寶的成長速度、興趣, 並注意從生活中發掘出得心應手的教養工具, 配合著其他促進心智發展的輕鬆遊戲, 那麼寶寶在認知發展上一定會有不錯的表現!

PART 1 幫助認知發展的8大生活玩具

面對琳琅滿目的玩具, 該如何選擇有助寶寶認知發展的玩具呢?其實,

Advertisiment
越是簡單的玩具, 越能讓寶寶享受無所限制的遊戲樂趣, 也越能開啟其智慧!

TIPS:玩具的重點在於“玩”

玩具買多了, 寶寶不見得捧場;不買玩具, 又擔心寶寶的童年少了什麼。 買與不買之間, 父母可是頗傷腦筋。 其實, 3歲前的寶寶著重于手部的操作, 能動手操作的玩具才會令寶寶覺得更有趣。 因此, 父母應利用有限的玩具做無限的擴充, 而且重點應放在玩的過程中。 即使是簡單的玩具, 只要父母好好與寶寶一起玩, 也能玩出多種變化。

1 拼圖

王加恩醫師分析說, 拼圖讓寶寶學習如何利用視覺線索, 將部分組織拼為一個整體。 由於拼圖是需要拆散、重組的玩具, 因此, 在拼湊的過程中, 也可逐漸增強寶寶對挫折的忍受度。

Advertisiment
在剛開始玩拼圖的時候, 應該從三四片的數量與大塊的圖片開始玩起, 父母別急著幫寶寶完成成品, 應放手讓寶寶去大膽嘗試, 讓他學習思考如何根據圖塊的顏色、位置與方向做出正確的組合!

2 黏土

黏土的可塑性非常好, 不論是揉、抓、戳、壓、捏、擠, 還是拍與打, 都能給寶寶提供觸覺刺激、學習控制動作力量及控制的好素材。 一開始可在寶寶眼前把東西包在黏土中, 引導寶寶用手指把東西摳出來, 訓練手指的靈活度。 然後可讓寶寶自行按壓或揉捏, 從“搓湯圓”玩起, 再依能力做出不同造型的東西, 還可從不同顏色的黏土學習認識顏色及玩出混色的趣味。

3 玩偶

在幼兒時期有了玩偶的安撫陪伴,

Advertisiment
幼兒的安全感與情緒將較為穩定。 蔡美芬治療師說, 有些父母擔心因為擔心過敏而不讓寶寶玩絨毛玩偶, 多少有點可惜, 其實, 只要寶寶不是天生過敏體質, 就沒有什麼大問題。 再者來說, 就算特別擔心過敏, 也只需對玩偶勤加清洗即可。

寶寶與玩偶互動的狀況, 不僅是一種情感的表達, 父母還可從中觀察並瞭解寶寶的發展狀況。 比如有的寶寶會學媽媽照顧自己的樣子, 喂玩偶吃飯或哄睡覺, ;而有的寶寶則可能把媽媽罵自己的樣子“複製”到玩偶身上。 所以, 玩偶不僅是寶寶的“玩伴”, 也是父母的一面教養“明鏡”!

4 聲光玩具

對1歲半前的寶寶而言, 必須通過感官來學習。 因此, 經碰觸、拍打、拉扯等動作能發出聲音或移動位置的聲光玩具,

Advertisiment
便是最好的學習媒介。 王加恩醫師指出, 在玩的過程中, 寶寶可建立簡單的因果關係(因為按壓會使玩具發出聲音或移動位置), 借此開啟寶寶探索外界的興趣。 同時, 父母也可觀察寶寶的反應是否有異常, 比如示範如何玩玩具時, 看寶寶是否會模仿;在玩具移動位置時, 看寶寶的眼神是否會追視、是否會尋找玩具等。

5 沙子

沙子與很多物品的觸感不同, 抓起一把沙, 讓它慢慢從指間滑落, 便能提供豐富的觸覺感受。 如果加上不同比例的水, 沙子更是充滿不可預知的奇妙變化, 對寶寶而言, 絕對是極富吸引力的玩具。 所以, 請不要以“怕髒”為由, 剝奪了寶寶玩沙的機會。

6 積木

積木可說是陪伴寶寶最久的玩具, 除了依不同階段的能力發展有不同的玩法,

Advertisiment
也可隨個人想法變換出各式造型, 對啟發寶寶的認知能力大有助益。 玩積木可認識形狀、顏色和數量, 同時學習分類與配對的概念, 並在堆疊中練習大小肌肉的控制力與手眼協調的能力。

通過想像力和創造力的發揮, 積木可被賦予不一樣的意義, 如各種建築物、軌道等。 在一次又一次的堆疊中, 難免會發生倒塌, 而在反復的堆疊、倒塌、再堆疊的經驗中, 可培養寶寶的挫折忍受力, 而在與其他人一起玩積木時, 又可培養寶寶的合作精神和分享意識。

7 繪本

市面上有助認知學習的繪本不可勝數, 不論想要寶寶學什麼, 都應該從他有興趣的東西切入, 這樣更容易引起學習動機。 比如想認識食物, 不妨通過艾瑞·卡爾的作品《好餓的毛毛蟲》。

《好餓的毛毛蟲》敘述了一隻剛破蛋而出的毛毛蟲肚子餓,在星期一吃了一個蘋果、星期二吃了兩個梨子、星期三吃了三個李子、星期四吃了四顆草莓、星期五吃了五個橘子、星期六吃了一塊巧克力蛋糕、一個霜淇淋甜筒、一條小黃瓜……吃了好多東西的毛毛蟲不再覺得肚子餓,並變成了一隻又肥又大的毛毛蟲。

蔡美芬治療師特別指出,在有情境配合的前提下,繪本學習將能獲得更好的效果。在認識毛毛蟲吃的各種食物時,寶寶也對數數、量詞、日期及排序有了初步概念。

8 鍋碗瓢盆和瓶瓶罐罐

很多家長都反映,相比玩具來說,寶寶似乎更愛家裡的鍋碗瓢盆和瓶瓶罐罐,因為每次玩都有不一樣的感覺,比如用不同物品敲打鍋子,總能發出高高低低、鏗鏗鏘鏘的各種聲音。的確,在寶寶眼中,好不好玩才是關鍵,至於玩的是什麼、玩具功能與價格高低,倒並不是特別重要了。

瓶瓶罐罐的包裝方式各不相同,幼兒要研究如何打開瓶瓶罐罐,往往要費上好一番功夫,這次打不開,下次再試,無形中培養了寶寶的挫折忍受力。如果順利扭開了瓶瓶罐罐上的蓋子,那麼寶寶不僅很有成就感,同時也訓練了小肌肉的發展。所以,不妨留下一些足夠安全的瓶瓶罐罐,洗乾淨後拿給寶寶玩。

PART 2 省錢教具DIY,認知遊戲輕鬆玩

遊戲1:我是小小尋寶家

適合年齡:18個月以上

準備物品:寶藏及藏寶盒

寶藏(寶寶最愛的玩具)、藏寶盒(數個盒子及袋子)。

各階段寶寶表現

4~8個月 在寶寶面前把玩具蓋住一半,他會去找出來。

8~12個月 在寶寶面前把玩具完全蓋住,他會去找出來。

12~18個月 會用嘗試錯誤的方法去找,直到找出玩具。

18~24個月 會運用工具去找東西,例如家長把玩具放到桌子下面,寶寶會試著用棍子去撈。

親子遊戲

遊戲進行

1 已經會獨自行動的寶寶,無論是爬行還是走路,在遊戲時一定確保寶寶的安全。

2 在寶寶面前,將他最心愛的玩具先放進一個袋子裡。

3 再將裝了玩具的袋子裝到盒子裡面。

4 陪寶寶試著把玩具找出來,找到後要及時給予鼓勵。

遊戲說明

該遊戲可讓寶寶知道“物體恒存”的概念,並非東西不在眼前就是消失了!

遊戲進階

在玩過幾次之後,可以增加遊戲難度,例如將玩具先裝進袋子、再將袋子放入盒子、最後把盒子放在椅子底下。請注意,這些藏匿的動作都要在寶寶面前進行。

認知提示:物體恒存

在寶寶的第一個認知發展階段中,會通過感官與身體運動來獲得知識,而物體恒存是這個階段非常重要的概念,是寶寶發展時間與空間概念、邏輯思考、因果關係、與人互動及遊戲能力的基礎。所謂“物體恒存”,就是能夠瞭解人或物品不見了,只是不在自己的視線範圍之內,但那個人或物品仍然存在,只是暫時看不見,並沒有完全消失。

遊戲2:糖果店小老闆

適合年齡:24個月以上

準備物品:五彩糖果

兒童專用安全剪刀、各種色紙(至少5種顏色)、彩色筆。

認知提示:小肌肉發展

可讓寶寶參與教具製作的過程,學習折紙和使用剪刀,這些製作過程不僅能讓寶寶有參與感,更可以訓練其手部小肌肉的發展。

製作方式

1 使用每一種顏色的色紙,各自折出一個紙盒。

2 將同一顏色的色紙折成或剪成同一形狀。

3 在折好或剪好的色紙上畫出可愛的圖案,就完成了五彩糖果。

親子遊戲

角色設定

請寶寶扮演“老闆”的角色,家長則當“客人”。角色設定完成後,請向寶寶說明遊戲進行的方式。

遊戲進行

1 整理賣場:先將所有的“糖果”打散,再請扮演老闆的寶寶將“糖果”分類,放進相同顏色的紙盒中。

2 進行買賣:“客人”可以說“我要買紅色的糖果”,或“我要買三角形的糖果”。

遊戲說明

進行遊戲時可採取漸進的方式,先教寶寶顏色,再教形狀,讓寶寶慢慢學會認識顏色、形狀及分類。

認知提示:角色扮演

要學習角色扮演,必須先讓寶寶看過或瞭解此角色的特色。通過角色扮演,寶寶不僅有了模仿的能力,也可增強其語言溝通能力。

遊戲3:餐廳小老闆

適合年齡:24個月以上

準備物品:餐廳功能表

食材或食物的圖案、厚紙卡、圖畫紙、黏貼工具。

製作方式

1 先將食材或食物圖案一個個剪下,每一個圖案都要準備兩張。

2 將一張食材或食物圖貼在圖畫紙上,另一張則貼在厚紙卡上。

3 在菜單上寫上餐廳名稱,再畫上花邊或貼上小朋友喜愛的貼紙,就完成了餐廳功能表。

親子遊戲

角色設定

請寶寶扮演“老闆”的角色,家長則當“客人”。角色設定完成後,請向寶寶說明遊戲進行的方式。

遊戲進行

利用自製的餐廳功能表,“客人”要指著功能表上的圖案並說出名稱,向“老闆”點菜。接著,“老闆”再將“客人”點的菜肴送到“客人”面前。

遊戲說明

該遊戲不僅可以讓寶寶學會“配對”,也可借機教導寶寶應有的禮儀。例如“客人”進門時應說“歡迎光臨”,離開時則說“謝謝光臨,歡迎下次再來”,送餐時可說“請慢用”等。

遊戲進階

在寶寶學會配對後,父母可以先試著不讓寶寶看功能表上的圖案,而是直接說:“我要點雞腿!”,讓寶寶學習“指認”。然後,父母指著功能表上的圖案問寶寶:“老闆,請問這是什麼菜?好吃嗎?”如果寶寶能順利說出菜名,也就到了學會“命名”的時候。

認知提示:三階段教學法

第一階段:配對-“找出一樣的”,讓寶寶進行配對,找出一樣的物品。

第二階段:指認-“辨別不同”,讓寶寶能在兩三件物品中找出特定的東西。

第三階段:命名-“這是什麼”,請寶寶直接說出物品的正確名稱。

遊戲4:比大小

比大小要拿屬性相同的物品來比,大小差異要非常明顯,讓寶寶指出哪一個大、哪一個小,再視其能力發展,逐漸改變物品大小的差距。

從外形的大小開始,再針對長短、高矮等其他特性切入,讓寶寶逐步發展出完整的對比概念。

遊戲5:比多少

剛開始遊戲時,多與少的差距要非常明顯,可先從“一個對多個”開始,讓寶寶能夠清楚地比較出來。然後再拉近多與少的差距。也可帶著寶寶數數,或是將物品以兩個一組分類,熟練後再升級到三個一組,讓寶寶慢慢建立數量、分類的概念。

遊戲6:認形狀

先帶著寶寶認識基本的形狀,如正方形、三角形、圓形,再陪著他指認生活中的物品各是什麼形狀,如車子的輪胎是圓形、好吃的比薩餅切片是三角形、常吃的餅乾是正方形。然後,再認識心形、橢圓形、長方形等更多富有變化的形狀。

PART 3 生活情境,隨機教育

認知概念的範圍十分廣泛,利用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各種情境和例行事項,便可進行快樂認知。

家庭:日常用品就是好素材

在給寶寶穿衣服時,可說“這件上衣是藍色的”“紅紅的褲子好漂亮”,隨機教育寶寶認識衣服上的顏色。

給寶寶買不同顏色的襪子,可依顏色的不同玩分類遊戲。或者把積木打散,讓寶寶依照形狀分類。

吃餅乾時可辨認不同形狀的餅乾,或故意把餅乾折成一塊大一塊小(需要有明顯差異),問寶寶“哪一塊比較大”“你要吃哪一塊”等。隨著寶寶視覺能力的提升,可逐漸縮短物品的大小差距,但仍舊要使用相同的物品。

“聽完這個故事,你就要睡覺了。”“天亮了,要起床了。”通過各種事情的先後順序,讓寶寶瞭解因果關係。

公園:最喜歡的地方最好玩

想教寶寶數數,就利用玩蕩秋千的時候,如大家約定“蕩100下就要換人”,或是蕩幾下後就該回家了。

和寶寶玩翹翹板,這是認識“輕與重”、“高與低”的機會,因為媽媽體重較重,所以位置較低,寶寶體重較輕,位置就較高,也可借此衍生因果關係,讓寶寶建立思考邏輯。

公園裡的花花草草非常適合用來認識顏色,尤其深深淺淺的變化,更能拓展寶寶對顏色的體驗。

賣場:最佳親子學習平臺

琳琅滿目的商品都是學習認知的好素材,再加上商品都經過陳列規劃,又是建立分類概念的好教室。以餅乾區為例,同樣都是餅乾,但卻有著不同的外盒包裝、不同的口味、不同的重量,而餅乾盒拆開後,餅乾的形狀更是豐富多樣。

在蔬果區有五顏六色的蔬菜、水果,是認識顏色的好素材,媽媽可一一指著給寶寶認識:“甜椒有紅色、黃色,空心菜是綠的,胡蘿蔔是紅的。”如果可以的話,就讓寶寶親自摸一摸蔬果,獲得更直觀、更豐富的感官體驗。

不同的商品擺在不同的陳列架上,可借此認識“上下”“左右”等方向概念,並讓寶寶自己找出東西擺在哪裡。

在拿取商品時,可帶著寶寶數數,對小一點的寶寶,就帶著他念“寶貝一個、媽媽一個、爸爸一個、奶奶一個……”讓他依序說出家中成員的稱謂。如果是大一點的寶寶,則明確請他拿“兩包菜”“三個布丁”,看他是否能做對。

在排隊結帳時,讓寶寶知道“買了東西一定要付錢”,只有付錢後,商品才算歸自己所有,再次強化因果關係的概念。

認知遊戲Q&A

Q1:在認知遊戲和訓練中,家長應該注意什麼?又該怎麼去教?

想更好地瞭解寶寶的認知發展,父母在平時一定要注意觀察。比如寶寶在日常生活中的行動與遊戲模式,如果寶寶一直停留在單純的遊戲方式上,在父母給予協助後,仍不知道各項事物的連貫性而且無法突破,就要當心其認知發展出現了問題。

至於應該如何教,在日常生活中,在確認安全的情況下,多給寶寶一點嘗試的機會。當寶寶想伸手拿取東西時,父母不要急著立即給予協助或反應,應該讓寶寶有機會自己去探索與嘗試,父母要做的是,就是在一旁觀察,並給予安全的保護。

Q2:如何察覺認知訓練對寶寶來說太難或太簡單?

每個年齡段的寶寶都有其應該具備的能力,例如1歲後會自己翻紙板書、1.5歲會串大珠子等。至於如何察覺認知訓練對寶寶來說太難或太簡單,在遊戲或操作玩具的過程中,請注意寶寶的情緒反應,如果有成就感,他會想繼續玩下去,如果感覺寶寶有點煩躁,就可能是太簡單了。

可以簡單做個測試。如果是新玩具,寶寶只玩兩下就不玩了,那就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太難,寶寶放棄了;二是太簡單,寶寶因為缺乏挑戰性而失去興趣。

Q3:面對一個新玩具,應該怎麼跟寶寶玩認知遊戲?

可以先讓寶寶自己玩,如果發現寶寶沒興趣,那麼可能是他不知道怎麼玩,這時父母再示範玩法即可。

策劃/李藹芬,採訪諮詢/王加恩(幼兒心理科主任醫師),蔡美芬(兒童發展遲緩職能治療師)

不妨通過艾瑞·卡爾的作品《好餓的毛毛蟲》。

《好餓的毛毛蟲》敘述了一隻剛破蛋而出的毛毛蟲肚子餓,在星期一吃了一個蘋果、星期二吃了兩個梨子、星期三吃了三個李子、星期四吃了四顆草莓、星期五吃了五個橘子、星期六吃了一塊巧克力蛋糕、一個霜淇淋甜筒、一條小黃瓜……吃了好多東西的毛毛蟲不再覺得肚子餓,並變成了一隻又肥又大的毛毛蟲。

蔡美芬治療師特別指出,在有情境配合的前提下,繪本學習將能獲得更好的效果。在認識毛毛蟲吃的各種食物時,寶寶也對數數、量詞、日期及排序有了初步概念。

8 鍋碗瓢盆和瓶瓶罐罐

很多家長都反映,相比玩具來說,寶寶似乎更愛家裡的鍋碗瓢盆和瓶瓶罐罐,因為每次玩都有不一樣的感覺,比如用不同物品敲打鍋子,總能發出高高低低、鏗鏗鏘鏘的各種聲音。的確,在寶寶眼中,好不好玩才是關鍵,至於玩的是什麼、玩具功能與價格高低,倒並不是特別重要了。

瓶瓶罐罐的包裝方式各不相同,幼兒要研究如何打開瓶瓶罐罐,往往要費上好一番功夫,這次打不開,下次再試,無形中培養了寶寶的挫折忍受力。如果順利扭開了瓶瓶罐罐上的蓋子,那麼寶寶不僅很有成就感,同時也訓練了小肌肉的發展。所以,不妨留下一些足夠安全的瓶瓶罐罐,洗乾淨後拿給寶寶玩。

PART 2 省錢教具DIY,認知遊戲輕鬆玩

遊戲1:我是小小尋寶家

適合年齡:18個月以上

準備物品:寶藏及藏寶盒

寶藏(寶寶最愛的玩具)、藏寶盒(數個盒子及袋子)。

各階段寶寶表現

4~8個月 在寶寶面前把玩具蓋住一半,他會去找出來。

8~12個月 在寶寶面前把玩具完全蓋住,他會去找出來。

12~18個月 會用嘗試錯誤的方法去找,直到找出玩具。

18~24個月 會運用工具去找東西,例如家長把玩具放到桌子下面,寶寶會試著用棍子去撈。

親子遊戲

遊戲進行

1 已經會獨自行動的寶寶,無論是爬行還是走路,在遊戲時一定確保寶寶的安全。

2 在寶寶面前,將他最心愛的玩具先放進一個袋子裡。

3 再將裝了玩具的袋子裝到盒子裡面。

4 陪寶寶試著把玩具找出來,找到後要及時給予鼓勵。

遊戲說明

該遊戲可讓寶寶知道“物體恒存”的概念,並非東西不在眼前就是消失了!

遊戲進階

在玩過幾次之後,可以增加遊戲難度,例如將玩具先裝進袋子、再將袋子放入盒子、最後把盒子放在椅子底下。請注意,這些藏匿的動作都要在寶寶面前進行。

認知提示:物體恒存

在寶寶的第一個認知發展階段中,會通過感官與身體運動來獲得知識,而物體恒存是這個階段非常重要的概念,是寶寶發展時間與空間概念、邏輯思考、因果關係、與人互動及遊戲能力的基礎。所謂“物體恒存”,就是能夠瞭解人或物品不見了,只是不在自己的視線範圍之內,但那個人或物品仍然存在,只是暫時看不見,並沒有完全消失。

遊戲2:糖果店小老闆

適合年齡:24個月以上

準備物品:五彩糖果

兒童專用安全剪刀、各種色紙(至少5種顏色)、彩色筆。

認知提示:小肌肉發展

可讓寶寶參與教具製作的過程,學習折紙和使用剪刀,這些製作過程不僅能讓寶寶有參與感,更可以訓練其手部小肌肉的發展。

製作方式

1 使用每一種顏色的色紙,各自折出一個紙盒。

2 將同一顏色的色紙折成或剪成同一形狀。

3 在折好或剪好的色紙上畫出可愛的圖案,就完成了五彩糖果。

親子遊戲

角色設定

請寶寶扮演“老闆”的角色,家長則當“客人”。角色設定完成後,請向寶寶說明遊戲進行的方式。

遊戲進行

1 整理賣場:先將所有的“糖果”打散,再請扮演老闆的寶寶將“糖果”分類,放進相同顏色的紙盒中。

2 進行買賣:“客人”可以說“我要買紅色的糖果”,或“我要買三角形的糖果”。

遊戲說明

進行遊戲時可採取漸進的方式,先教寶寶顏色,再教形狀,讓寶寶慢慢學會認識顏色、形狀及分類。

認知提示:角色扮演

要學習角色扮演,必須先讓寶寶看過或瞭解此角色的特色。通過角色扮演,寶寶不僅有了模仿的能力,也可增強其語言溝通能力。

遊戲3:餐廳小老闆

適合年齡:24個月以上

準備物品:餐廳功能表

食材或食物的圖案、厚紙卡、圖畫紙、黏貼工具。

製作方式

1 先將食材或食物圖案一個個剪下,每一個圖案都要準備兩張。

2 將一張食材或食物圖貼在圖畫紙上,另一張則貼在厚紙卡上。

3 在菜單上寫上餐廳名稱,再畫上花邊或貼上小朋友喜愛的貼紙,就完成了餐廳功能表。

親子遊戲

角色設定

請寶寶扮演“老闆”的角色,家長則當“客人”。角色設定完成後,請向寶寶說明遊戲進行的方式。

遊戲進行

利用自製的餐廳功能表,“客人”要指著功能表上的圖案並說出名稱,向“老闆”點菜。接著,“老闆”再將“客人”點的菜肴送到“客人”面前。

遊戲說明

該遊戲不僅可以讓寶寶學會“配對”,也可借機教導寶寶應有的禮儀。例如“客人”進門時應說“歡迎光臨”,離開時則說“謝謝光臨,歡迎下次再來”,送餐時可說“請慢用”等。

遊戲進階

在寶寶學會配對後,父母可以先試著不讓寶寶看功能表上的圖案,而是直接說:“我要點雞腿!”,讓寶寶學習“指認”。然後,父母指著功能表上的圖案問寶寶:“老闆,請問這是什麼菜?好吃嗎?”如果寶寶能順利說出菜名,也就到了學會“命名”的時候。

認知提示:三階段教學法

第一階段:配對-“找出一樣的”,讓寶寶進行配對,找出一樣的物品。

第二階段:指認-“辨別不同”,讓寶寶能在兩三件物品中找出特定的東西。

第三階段:命名-“這是什麼”,請寶寶直接說出物品的正確名稱。

遊戲4:比大小

比大小要拿屬性相同的物品來比,大小差異要非常明顯,讓寶寶指出哪一個大、哪一個小,再視其能力發展,逐漸改變物品大小的差距。

從外形的大小開始,再針對長短、高矮等其他特性切入,讓寶寶逐步發展出完整的對比概念。

遊戲5:比多少

剛開始遊戲時,多與少的差距要非常明顯,可先從“一個對多個”開始,讓寶寶能夠清楚地比較出來。然後再拉近多與少的差距。也可帶著寶寶數數,或是將物品以兩個一組分類,熟練後再升級到三個一組,讓寶寶慢慢建立數量、分類的概念。

遊戲6:認形狀

先帶著寶寶認識基本的形狀,如正方形、三角形、圓形,再陪著他指認生活中的物品各是什麼形狀,如車子的輪胎是圓形、好吃的比薩餅切片是三角形、常吃的餅乾是正方形。然後,再認識心形、橢圓形、長方形等更多富有變化的形狀。

PART 3 生活情境,隨機教育

認知概念的範圍十分廣泛,利用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各種情境和例行事項,便可進行快樂認知。

家庭:日常用品就是好素材

在給寶寶穿衣服時,可說“這件上衣是藍色的”“紅紅的褲子好漂亮”,隨機教育寶寶認識衣服上的顏色。

給寶寶買不同顏色的襪子,可依顏色的不同玩分類遊戲。或者把積木打散,讓寶寶依照形狀分類。

吃餅乾時可辨認不同形狀的餅乾,或故意把餅乾折成一塊大一塊小(需要有明顯差異),問寶寶“哪一塊比較大”“你要吃哪一塊”等。隨著寶寶視覺能力的提升,可逐漸縮短物品的大小差距,但仍舊要使用相同的物品。

“聽完這個故事,你就要睡覺了。”“天亮了,要起床了。”通過各種事情的先後順序,讓寶寶瞭解因果關係。

公園:最喜歡的地方最好玩

想教寶寶數數,就利用玩蕩秋千的時候,如大家約定“蕩100下就要換人”,或是蕩幾下後就該回家了。

和寶寶玩翹翹板,這是認識“輕與重”、“高與低”的機會,因為媽媽體重較重,所以位置較低,寶寶體重較輕,位置就較高,也可借此衍生因果關係,讓寶寶建立思考邏輯。

公園裡的花花草草非常適合用來認識顏色,尤其深深淺淺的變化,更能拓展寶寶對顏色的體驗。

賣場:最佳親子學習平臺

琳琅滿目的商品都是學習認知的好素材,再加上商品都經過陳列規劃,又是建立分類概念的好教室。以餅乾區為例,同樣都是餅乾,但卻有著不同的外盒包裝、不同的口味、不同的重量,而餅乾盒拆開後,餅乾的形狀更是豐富多樣。

在蔬果區有五顏六色的蔬菜、水果,是認識顏色的好素材,媽媽可一一指著給寶寶認識:“甜椒有紅色、黃色,空心菜是綠的,胡蘿蔔是紅的。”如果可以的話,就讓寶寶親自摸一摸蔬果,獲得更直觀、更豐富的感官體驗。

不同的商品擺在不同的陳列架上,可借此認識“上下”“左右”等方向概念,並讓寶寶自己找出東西擺在哪裡。

在拿取商品時,可帶著寶寶數數,對小一點的寶寶,就帶著他念“寶貝一個、媽媽一個、爸爸一個、奶奶一個……”讓他依序說出家中成員的稱謂。如果是大一點的寶寶,則明確請他拿“兩包菜”“三個布丁”,看他是否能做對。

在排隊結帳時,讓寶寶知道“買了東西一定要付錢”,只有付錢後,商品才算歸自己所有,再次強化因果關係的概念。

認知遊戲Q&A

Q1:在認知遊戲和訓練中,家長應該注意什麼?又該怎麼去教?

想更好地瞭解寶寶的認知發展,父母在平時一定要注意觀察。比如寶寶在日常生活中的行動與遊戲模式,如果寶寶一直停留在單純的遊戲方式上,在父母給予協助後,仍不知道各項事物的連貫性而且無法突破,就要當心其認知發展出現了問題。

至於應該如何教,在日常生活中,在確認安全的情況下,多給寶寶一點嘗試的機會。當寶寶想伸手拿取東西時,父母不要急著立即給予協助或反應,應該讓寶寶有機會自己去探索與嘗試,父母要做的是,就是在一旁觀察,並給予安全的保護。

Q2:如何察覺認知訓練對寶寶來說太難或太簡單?

每個年齡段的寶寶都有其應該具備的能力,例如1歲後會自己翻紙板書、1.5歲會串大珠子等。至於如何察覺認知訓練對寶寶來說太難或太簡單,在遊戲或操作玩具的過程中,請注意寶寶的情緒反應,如果有成就感,他會想繼續玩下去,如果感覺寶寶有點煩躁,就可能是太簡單了。

可以簡單做個測試。如果是新玩具,寶寶只玩兩下就不玩了,那就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太難,寶寶放棄了;二是太簡單,寶寶因為缺乏挑戰性而失去興趣。

Q3:面對一個新玩具,應該怎麼跟寶寶玩認知遊戲?

可以先讓寶寶自己玩,如果發現寶寶沒興趣,那麼可能是他不知道怎麼玩,這時父母再示範玩法即可。

策劃/李藹芬,採訪諮詢/王加恩(幼兒心理科主任醫師),蔡美芬(兒童發展遲緩職能治療師)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