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受體罰孩子易出現心理問題

4月30日是國際“拒絕體罰日”, 對於這個節日可能很多市民還是頭一次聽說。 記者諮詢市社區衛生心理健康服務中心的醫師後瞭解到, 這個節日的主題是提倡“拒絕體罰兒童”, 希望家長轉變教育孩子的方式, 多鼓勵、少責駡。

體罰孩子易出現心理問題

心理醫師傅寒表示, 心理健康中心成立近兩年來, 已經接到有關“體罰孩子”這個話題的案例近30件, 其中有5件已經到了比較嚴重的地步。 這些案例顯示, 家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濫用體罰會給孩子造成諸多心理問題。

說謊。 有的家長一旦發現孩子做錯了事抬手就打,

Advertisiment
由此一來, 孩子為了避免挨打就開始學著說謊, 從而造成惡性循環。

懦弱。 經常挨打的孩子對家長會有恐懼感, 從而變得懦弱、自卑。

孤獨。 經常挨打的孩子會感到孤獨無援, 尤其是父母當眾打孩子, 會對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傷害, 慢慢的, 孩子的性格開始孤僻。

逆反。 經常挨打的孩子容易產生對立情緒。 有的孩子會用故意搗亂來表示反抗, 容易形成逆反的心理。

孩子6歲以後應儘量少體罰

市社區衛生心理健康服務中心主任醫師傅莫貽對記者說, 在心理學界內部普遍認為, 孩子6歲以後就應儘量減少體罰, 到了12歲就應完全停止。

因為6歲以後, 多數孩子已經進入學校, 獨立自主意識有了較好的發展, 自尊心越來越強,

Advertisiment
開始努力地做事情, 渴望憑藉自己的能力、勤奮, 不斷帶來各種成就, 這時體罰容易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使他喪失成長所必須的成功體驗, 影響人格的健康發展, 養成孩子消極、自卑的人格。

此外, 這一時期孩子能夠清楚地記住父母、老師對自己的體罰, 易給心靈蒙上一層陰影。

12歲以後孩子進入青春期後, 在肢體運動、認知、道德感等方面日漸完善, 逐步形成完整的統一自我, 他們強烈感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獨特的個體, 具有認識自我、表達自我、張揚自我的強烈要求, 這時體罰孩子, 孩子會感到這是對自己人格的嚴重踐踏, 產生強烈的抵觸心理, 一些男孩子甚至還會產生某種報復與逆反心理。

打完孩子後父母都會後悔

Advertisiment

而後, 記者就體罰孩子的問題隨機採訪了5位父母, 而這5位父母都有過體罰孩子的經歷。 “我到不是真打, 但是有時候不打不聽話。 ”市民王先生談到體罰孩子的話題時說, 有時孩子不聽話, 就得動手, 但嚇唬的成分居多, 主要就是想讓孩子有個深刻的印象。

另一位市民王女士說, 和孩子一起要多溝通, 但孩子如果實在太過分, 就會打一下手心或罵一句。

記者採訪中還發現, 打孩子也與“成才”有一定的關係。 即所謂的望子成龍, 家長“打孩子”是急切盼孩子成長的一種心態。 不過, 大部分父母打了孩子後都會後悔。

認同和鼓勵孩子更重要

傅莫貽表示,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 所以孩子與孩子之間勢必存在差異, 成人儘量不要按照某個所謂的好孩子的標準要求自己的孩子,

Advertisiment
即使對比也要把握好分寸, 不要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和上進心。

家長要學會用放大鏡發現孩子的優點, 學會賞識自己的孩子, 稍有進步馬上表揚, 讓他們進步時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不要自己有不滿意的地方就體罰孩子, 因為認同和鼓勵更重要。

教育孩子的時候, 家長可 以採取“事不過三”原則。 第一次是溫和的告知, 讓孩子明白自己為什麼錯了;第二次是嚴厲的批評, 除了再一次警告孩子之外, 還應該好言相勸、耐心教導;第三次就要給予相應的懲罰了。

懲罰的時候儘量避免採取體罰的手段, 父母可以沒收孩子一個月的零花錢, 或者明令禁止孩子接觸電腦, 又或者可以用做家務來懲罰孩子

Advertisiment
這些都是比較合理的懲罰方法。

相關連結:每年的4月30日是“國際不打小孩日”(International Spankout Day), 它是由美國反體罰組織“有效管教中心 (Center For Effective Disci- pline)”於1998年發起的。 還可 以譯為“無巴掌日”或 “拒絕體罰日”。 設立這 一“節日”的目的, 是為了宣傳反體 罰的兒童人權觀 念。 這一活動 先 在美國境內 推廣, 後來逐漸得 到了國際回應。 記者趙春雨

相關用戶問答